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善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文化基因。在传统儒家看来,人的精神品质的淬炼是治国理政的基础,而好的精神品质的获得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于为学功夫。只有“为学”才能变化气质,只有“为学”才能培育有健全道德品格、刚健精神气质的士人。“学以修身”这一思想观念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也为中国共产党人学以立命、学以治世树立了重要传统。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学以修身”的有益养分,提出了“不忘初心”这一重要理念,把中华传统文化的正心修身思想融入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学习观,回答了新时代共产党人“学什么、怎么学”这一重要问题。新时代学习观明确了共产党人的学习首要在于党性淬炼,关键在于“补精神之钙、固思想之元、培为政之本”,必须坚持把党性教育这一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贯穿于学习的始终。
“不忘初心”,在“立志”中涵养政治定力。“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在传统儒家看来,立志对于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确立了心中的奋斗方向,才能勇往直前发愤为学。立志不仅是学习过程中的前奏,而且还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指导学习的方向。对于新时代共产党人来说,“立志”就是“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新时代学习观赋予了“立志”更深刻的内涵,既要磨砺和打造完备人格,更要心中有政治指南针,成为有坚定理想信念的人。这一理想信念的形成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深化在为民奋斗的历史实践中,这一“立志”站在更高的历史起点上赋予党员干部更持久的精神动力。
“不忘初心”,在党性修养中“慎独慎微”。“天下之难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在传统儒家看来,人心容易被外部世界所沾染,忘记为学初衷,因此传统为学功夫强调“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提醒人们在细微处、在他人所不知处常怀戒慎之心。在新时代,“慎独”依然可以成为党性修养的有效形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慎独慎初慎微慎欲,培养和强化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对于新时代共产党人来说,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各种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因素无时不有,面对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如不及时整治,小管涌就会沦为大塌方,这就需要党员干部时刻注意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从身边人管起、从群众关心的小事做起,在细微处“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养、锤炼道德操守、提升思想境界”。
“不忘初心”,在“克己”中坚持自我革命。孔子说“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政治的德行对政治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正人须先正己,为政者应当成为社会的道德榜样。因此,传统儒家为学功夫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讲“克己”。克己是自爱,是克服各种诱惑致力于德才的进修;克己也是自制,是把规则意识内化为心中道德准则;克己更是一种自我牺牲的担当精神,“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要承担起构筑有序而稳定的社会的责任。这一“以身作则”的精神传统在今天的改革发展实践中依然具有深远意义。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我们党需要经受“四大危险”、破解“四大危险”,要始终保持思想上的冷静清醒,要始终做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为学功夫,将“克己”精神融入党的自我革命传统,赋予“克己”新的内涵。
“不忘初心”,在“知行合一”中坚守人民立场。知行观是中国古代学习理论中的重要范畴,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在传统儒家看来,知和行始终是在一起的,真正的知一定是付诸实践、表现于实践的。“知行合一”这一中华民族优秀精神品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相通的,马克思说“过去的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新时代的“知行合一”要求共产党人以问题为导向,关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全局战略性问题,形成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良性循环。新时代的“知行合一”与“实事求是”这一中国革命宝贵经验相结合,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到田间地头、基层一线开展座谈访谈、调查研究、问计于民,真正实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新时代的“知行合一”明确了要用“初心”把学习和实践贯穿起来,通过知与行的融合,真正把学习成果付诸实践,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作者:曹文泽,系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湘公网安备 43120202000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