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生天地 > 广播站

文苑漫步——看破庸世的一只猫


时间:2021-12-23    作者:俞博文    阅读:


《我是猫》是日本文学大师夏目漱石的代表作,被奉为世界名著。小说通过猫的视角观察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社会,以幽默辛辣的语言,嘲笑和鞭挞了人类固有的弱点和金钱世界的社会时弊,还大量引用了古今东西哲人达士的名言,处处闪射着机智和文采,喜笑怒骂皆成文章。作品语言则典俚合炉,雅俗共赏,读来令人在笑声中抑制不住惊叹。
 
作者夏目漱石又名夏目新之助,是日本近代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67年,他出生在日本江户一个地方小官的家庭,童年时期,曾先后在两个商人家当养子,22岁时才把户籍迁回老家。1903年,夏目漱石从英国留学归来,从事他并不中意的教师工作,加上他偏重理论的教育方法与学生们的学习习惯相冲突,曾一度感到苦恼与烦闷。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传授他人知识的枯燥与内心对自我表达的渴望,促使他接受诗人高滨虚子的建议,把精力转向创作。“艺术是用来弥补自然和人生的缺陷的”,夏目漱石把目光转向艺术创作,在文学创作中寄托自己的情感。在1904年到1906年间,《我是猫》成为了夏目漱石这段时期内工作、生活情绪的反映,借由人与猫的故事,书写出他多年的郁愤之情。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册,书中以一位穷苦英语教师家的猫为主人公。通过运用拟人化的猫视角观察20世纪初日本资本家及知识分子的心理特征,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唯利是图的资本主义家和沉迷空想的知识分子两种形象,尖锐地揭示出明治“文明开化”时期日本社会上的种种弊端。小说中的“我”作为一只猫,不仅有动物的习性,而且还有人的思考能力,即是故事事件的叙述者,也是现实的批判者。夏目漱石站在猫的视角上,给我们绘制了一副副真实的社会图景。
 
小说中的主人公——猫,刚出生不久就被扔在了马路边,直到被英语教师苦沙弥捡回去,才在饥寒交迫中有了安身之处。但是它的主人苦沙弥却是一个奇怪的人:他表面假装用功,实则在房间里睡懒觉;患有严重的胃病,但是饭量确实不小;把“我”捡回来,从来都没有想起给“我”取名字;兴趣很广,但又门门都不在行。他总是穷苦的过着平庸琐细的生活,常常做一些无聊的事,与他的朋友们谈古论今,故作风雅。
 
夏目漱石笔下,通过猫的第一人称叙述以及旁观者的视角观察苦沙弥及周围的人和事,片段式的画面不尽完整的故事情节,把猫的感受和见闻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结合,把“文明开化”时期知识分子的状态展现在阅读者中。
 
书里的“猫”仿佛拥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方式,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常常躺在主人身旁,听他们的谈话,有时也会帮助主人去“探听”消息。然而,作为一只不能言语,也不受到关注的猫,它无法把信息传递给主人们,只能在脑海中对从外界吸收到的信息进行品鉴。从人们的谈话中,它发现人类天性中的任性与自私,他们会毫不顾忌他人的感受与利益,以自我为中心,追寻利益,沦为“高雅”的附庸。
 
苦沙弥迪士资本主义为此讥讽上门,了解寒月的金田夫人;但是苦沙僧的学生寒月为了不切实际的博士之名,竟然放弃了与富子小姐之间的爱情,跑到乡下随便与一名女子结了婚。最后,富子小姐只能无奈嫁给另一位追求者多多良。在多多良与富子小姐的婚礼上,人们觥筹交错,直到太阳落下才散去,主人公“猫”也与主人一同饮酒,抬头看向周围的人,恍恍惚惚,便失去知觉掉进水缸,放弃挣扎就此结束了一生。
 
猫的一生很短暂,在那短暂的一生中,主人就是他们的所有和依靠,主人的行为常常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猫的情绪及行为。《我是猫》中的猫,虽然拥有异于常“猫”的观察能力,但最终也在主人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下,失去了原有的灵性。
 
其实不难看出,书里的这位主人公是一只有见识、富有正义感和文人气质的猫,但即便如此,它到死也没有学会捕捉老鼠,更没有做出什么大事,其平庸碌碌的一生,更像是那个时代像苦沙弥那样平庸无为的知识分子的写照。小说中,猫对苦沙弥、金田夫妇等人展现的无聊世态、庸俗心里不以为然,甚至带着讽刺鄙夷。这些强烈的主观情感和思考,其实源自作者本人的思考和体悟——对资本主义利益至上和知识分子沦为平庸的鄙夷,可以说《我是猫》是当时的夏目漱石的自身经历的文学写照。
 
人与猫交错的故事,映射出夏目漱石的心里、思想,他虽然可以理性地批判当时的社会现象,但是又不可避免地在社会影响下浮浮沉沉,陷入纠缠的苦闷。现实生活与文学艺术的相互交融,夏目漱石也将自己复杂的心理与思考一分为二,一个化作猫,观察、评论着人世,一个则化为苦沙弥,展现内心的彷徨、向现实妥协的无奈。
 
俗话说:“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夏目漱石由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的养分,运用到文学的创作中,让人获得了更加深刻,更加贴切的感悟,通过“猫”的眼中当时的社会图景,我们可以感知到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苦闷、无奈的心理状态。

 
铁一之声


版权属于:怀铁一中  设计维护:怀铁一中信息中心
学校联系电话:0745-2788218
湘ICP备05012886号   湘教QS7-201306-001563

湘公网安备 43120202000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