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漫步——萧红:“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时间:2021-12-21 作者:俞博文 阅读:
文苑漫步;一生闪耀,一生流离
她是有着惊世才华的作家,是不向命运屈服的斗士,却始终跋涉在生活的荒原中,颠沛流离又英年早逝,她就是文学洛神——萧红。
1911年,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九岁时母亲去世,让本就冷淡的父亲变得更加暴虐疏离,而继母的恶言恶语更是让萧红避之不及,幸亏祖父慈爱,萧红才得以平安长大。但母爱的缺失,终究还是在她心里埋下了隐痛。
十几岁时,父亲将她许配给小学教师汪恩甲,萧红不愿便以抽烟喝酒对抗,最终竟与有家室的表哥陆哲瞬私奔,两人来到北京求学同居。不难想象,在那样的年代,萧红与陆哲瞬的荒唐行径会激起怎样的惊涛骇浪。于是不久后,在经济和舆论的双重压力下,陆哲瞬抛弃了萧红,回归了家庭。表哥退却后,走投无路的萧红投靠了曾被自己拒绝的未婚夫汪恩甲,两人同居没多久,萧红怀孕,可汪家却不愿意接受如此水性杨花的女子,二人只得寄生于旅馆。在这样长期入不敷出的情况下,她们赊帐无数。有一天汪恩甲借口回家筹集房费,却再也有没有回来过,就这样,身怀六甲的萧红,再一次被抛弃。
旅馆老板切断供应,并扬言还不上钱,就将萧红卖入青楼。无奈之下,萧红给《国际协报》写信,得到萧军等左翼人士的帮助,顺利逃离了旅馆。与此同时,萧军与萧红也逐渐发展成为情侣关系,孩子出生后,萧红迫于生活的压力,不得不将孩子舍弃,开始了与萧军的二人生活。可好景不长,主张“爱便爱,不爱便离开”的萧军,很快便移情别恋。无奈的萧红,开始经常流连于鲁迅家中。
1934年萧红写下来表达生死哲学的中篇小说《生死场》,但由于内容残酷又敏感,没人愿意出版。迫不得已,萧红开始试着联系文坛领袖鲁迅。看过《生死场》之后,鲁迅对萧红这位未受师传却深谙文道的才女颇为欣赏,随即伸出橄榄枝,将萧红引入文坛。在鲁迅的引荐和帮助下,萧红不但结交了一众有志文人,还顺利出版了《生死场》,这部由鲁迅作序、胡风题后记的小说,让萧红一举成名,同时也奠定了她在文坛中的地位。对萧红而言,鲁迅不仅是文学伯乐,更是生活导师。在上海逗留的那两年,几乎是萧红生命中最高光的时刻,她的文学水平在鲁迅的点拔下,更上一层楼,生活条件也大大得到改善。萧红离开三个月后,鲁迅去世,在众多纪念鲁迅的文章里,萧红的那篇《鲁迅先生最后的日子》写的最为动情,开篇第一句萧红写道:“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如果非要说,鲁迅与萧红之间的关系已经超出了师徒范畴,那么也一定是发乎情止乎礼。鲁迅爱才更愿意提携后辈,而萧红缺爱,是鲁迅给了她精神和生活的关照。
1937年9月,由于战争的持续,萧红与萧军碾转至武汉,不久之后,他们由于情感矛盾彻底分手。萧红怀着萧军的孩子,于小她一岁的端木蕻良举行了婚礼,这又是一段饱受非议的婚姻。这对彼此不屑的夫妻共同生活了三年,一同在战乱中逃到香港。在如此狼藉的日子里,萧红创造出了《呼兰河传》《马伯乐》《小城三月》等许多举世瞩目的小说。多年后,《呼兰河传》里的火烧云,《祖父的园子》成了小学语文教材里的经典篇章。萧红的作品带有明显的个人风格,她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述模式,创造出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被称为萧红体。而她的文字刚柔并济、悲喜较杂,既有充满童趣的白描,又有足够深刻的洞察,这种文学天赋也使她成为了鲁迅口中最有前途的女作家。然而这颗文坛新星却在生命的第31个年头,悄然陨落。1942年1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萧红因肺病死于战乱中的临时医院里,此前,她的肺结核被庸医误诊为喉瘤,进行了喉管开刀手术,不能发声的萧红,在万分的痛苦中走完了最后一程。
萧红的一生,热烈灿烂,又凄惨多舛,由于童年母爱的缺失,她一生中都在追寻爱、求所爱,但同时也不断失去爱,她对每一段感情都奋不顾身,却一次又一次地被抛弃。而她的一生,也幻化成了她在《呼兰河传》里的一句叹息: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铁一之声
版权属于:怀铁一中 设计维护:怀铁一中信息中心
学校联系电话:0745-2788218
湘ICP备05012886号 湘教QS7-201306-001563
湘公网安备 43120202000135号
怀铁一中订阅号,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