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师团队 > 政治组 > 教研活动

时政热点专题44:以高度文化自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集智聚力


时间:2020-05-25    作者:    阅读:


时政精读】
(使用建议:积累时政术语、精练主观题)
(光明日报)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在3月6日召开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决不能松劲懈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作为今年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党员干部必须提振精神,强化“奉献”意识、“担当”责任意识和“作为”品德,为完成这一具有重大历史转折意义的任务不懈努力。
奉献、担当和作为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的复兴不但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来看待,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将之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深厚力量。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这次全球新冠肺炎的防控和治疗,再次彰显了这一理念的伟大,中国及时与世界各国开展抗疫经验的分享与交流,派遣医疗人员提供援助,捐赠大量应急救助物资,凝聚起了强大合力,展示了中国的大国道义担当,对于全球携手应对疫情、开展国际防疫合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与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面对百年未遇的大变革和空前的世界迷局,我们更应该加强文化自信,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梳理与挖掘,寻求其有益的、合理的成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物质基础,更需要文化上的自信。历经几千年的风风雨雨,中华民族不惧怕任何苦难,因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积淀着最深沉的一种精神追求,那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沉的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文化根基;人类世界在探寻共商共建共享的光明前途中,应当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求共识共认的深厚人文精神。因此,我们应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进一步加强文化自信,确保我们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坚实的步伐。
 
【必背观点】
(注意只能积累,不可套用)
1. 说明为什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在教化世人、移风易俗、凝聚人心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深刻影响着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来源。
③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在形成中华民族精神、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增强了中国人的骨气。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源泉,夯实了文化建设的根基,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基础。
 
2.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增强文化自信的作用。
①文化自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有利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③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得中华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对中华文化发展坚定信念。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利于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
 
3.如何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众生活、增强文化自信
①引导公众创新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满足大众参与感,增强对我国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②创新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形式,增强大众认同感,充分肯定我国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③运用现代科技拉近优秀传统文化与观众的距离,提高大众获得感,深刻把握时代发展潮流;
④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交流和传播,提高大众自豪感,彰显中国文化的价值。
 
4.如何通过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我国人民道德水平
①立足中国国情,从我国转型客观实际出发,提高中国道德水平。
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从我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道德水平。
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道德水平。
 
【典题探究】
1.阅读材料,完成任务。
季羡林先生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莫高窟建造,始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历时千年。在千年悠远的时光中,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沿着丝绸之路在此汇聚,多种文化在此不断交流融汇,塑造了以中原文化为主导的多元开放、独具魅力的敦煌文化,演绎了丰富多彩的敦煌故事。那些精美的绘画与雕塑,带给人们极具震撼力的艺术感受,那些数以万计的赤轴黄卷,蕴藏着丰富的文献资源。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在甘肃考察时指出,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强调,推动敦煌文化研究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加强同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促进民心相通。
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敦煌文化是如何展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
【答案】①文化自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②敦煌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彰显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具有弥足珍贵的文化价值。
③敦煌文化是不同文明平等相待、交流互鉴的重要见证,在多种文明交流中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展现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④敦煌文化在多种文明交汇中,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彰显中华文化的生命力。
⑤在共建“一带一路”中,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自信的姿态,加强同沿线各国文化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通。
【解析】
材料中,敦煌莫高窟的建造,始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至今已历时千年,故可以从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
材料中,在千年悠远的时光中,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沿着丝绸之路在此汇聚,多种文化在此不断交流融汇,塑造了以中原文化为主导的多元开放、独具魅力的敦煌文化,故可以从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角度进行说明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
材料中,习近平强调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要推动敦煌文化研究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加强同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促进民心相通,故可以从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彰显中华文化的生命力的角度进行说明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即可。
 
2.材料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髄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给文化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我们就能更好构筑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文化自信不断彰显,中国不断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坚定文化自信”对文化发展的作用。
(2)“中国信心从哪里来”,你认为中国的信心来自哪里?为什么?
【答案】(1)①文化自信,能够更好的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②文化自信,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③文化自信可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有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行稳致远的根本保证。
②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我们战胜风险挑战、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根本保障。
【解析】
第(1)问要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坚定文化自信”对文化发展的作用。属于意义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为“文化自信”的知识,属中观考查。然后结合材料我们就能更好构筑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文化自信,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文化自信可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有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即可。
第(2)问 “中国信心从哪里来”,你认为中国的信心来自哪里?为什么?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为“中国自信”的知识,属微观考查。然后结合材料和理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行稳致远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共产党的领导,党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党的领导,是我们战胜风险挑战、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根本保障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3.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邀请全国各个年龄段、各个领域的诗词爱好者共同参与,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该节目充分吸收《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节目的宝贵经验,在娱乐综艺节目大举入侵之时,树立了一个新的风向标,唤醒了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对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圈粉无数。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通过创新成功地增强了观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结合材料,运用“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答案】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辩证法的本质是革命的、批判的、创新的。因此,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中国诗词大会在对前两档节目既肯定又否定的“扬弃”中,实现了电视节目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发展,增强了观众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②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唤醒了观众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使中华诗词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解析】
本题设问指向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通过创新成功地增强了观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结合材料,运用“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解答时首先明确考查的知识范围,主要包括:辩证的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的意义;然后把握设问指向“创新”,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创新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结合。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总书记带领政治局常委赴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并结合时代特点,倡导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即“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红船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红船精神”,激励和鼓舞全党全宰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发愤图强、奋发有为,继续把革命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论述如何弘扬“红船精神”,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答案】①红船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重要组成部分,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弘扬红船精神有利于坚定文化信念,培育文化自信。
②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增强中华文化凝聚力和创造力,培育文化自信。
③充分发挥“主心骨”作用,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定理想信念,培育文化自信。
④赋予红船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努力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
【解析】
本题要求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论述如何弘扬“红船精神”,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要体会“红船精神”的内涵和“红船精神”的巨大作用,运用文化生活知识,从红船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充分发挥“主心骨”作用、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等方面,论述弘扬“红船精神”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版权属于:怀铁一中  设计维护:怀铁一中信息中心
学校联系电话:0745-2788218
湘ICP备05012886号   湘教QS7-201306-001563

湘公网安备 43120202000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