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师团队 > 政治组 > 教研活动

学考政治易错知识点


时间:2019-10-10    作者:    阅读:


高中学考政治选择题必刷
《经济生活》
一单元:
  1. 商品必须同时满足用于交换和劳动产品两个条件。赠予的、自然界的水,都不是商品。
  2.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是同时产生,不是孪生兄弟。
  3.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不是商品。
  4.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区分: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使用观念上的货币(eg:吸尘器标价800元),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使用现实中的货币(eg:花了800元买吸尘器)。
  5. 区分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现买现卖是流通,赊销赊购是支付。常见的支付手段有还债、支付地租、利息、税款、工资。
  6.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决定价格的是价值,不是质量。
  7. 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任意发行;可以规定纸币的面值,但不能规定纸币的购买力。
  8. 单纯的物价上涨不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
  9. 通货膨胀时国家可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如:提高税率、增加税收、减少财政(经济建设)支出,减少国债发行;也可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如: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利率、减少纸币发行量、扩大银行信贷规模。通货紧缩反之。
  10. 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
  11. 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价值总量无关,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个别劳动生产率与价值总量成正比,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无关。
  12.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13. 等价交换不是每一次商品交换时价值与价格都相符。
  14. 需求(供给)曲线上,自变量是价格,因变量是需求量(供给量)。
  15. 生活必需品弹性小,曲线陡;高档耐用品弹性大,曲线平。
  16. 一商品价格与其替代品的需求量同向运动;与其互补品的需求量反向运动。
  17. 影响消费水平的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因素是收入。
  18. 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不是占总收入的比重。
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
  1.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应用于过度超前和过度紧缩消费。
  2. “避免盲从,理性消费”应用于盲目跟风、情绪化消费,物质、精神不协调的消费。
  3. “绿色消费”的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主旨是保护消费者健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二单元:
  1. 区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以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
  2.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社会主义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3.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地位不是完全平等。二者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在所有制结构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公有制是主体。
  4.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以认缴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只有股份有限公司能发行股票,满足一定条件能上市,有限责任公司不能发行股票不能上市。
  5. 股票是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发行的性质是股份凭证,股息红利、买卖差价是收益;债券性质是债务凭证,利息是收益。
  6. 保险不是可以避免风险,而是可以减少风险损失,从规避风险。
三单元:
1、分配方式区分:按劳分配、非按劳分配(如:按生产要素分配、福利保障收入等)
(1)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如:国企集企中的工资奖金津贴以及联产承包所得就是按劳分配私企外企中的工资奖金津贴则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非按劳分配)。按劳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都是劳动收入,其他方式均属非劳动收入。(2)公有制中也有非按劳分配,国企集企中的福利和保障性收入就不是按劳分配。(3)生产要素包括劳动、技术、资本、管理等;专利转让和技术入股等属技术要素分配、管理人员如总经理CEO等是管理要素收入、炒股储蓄等投资所得以及出租房屋收入等属于资本要素收入。
3、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看不懂的看本题最后“常考”)
常考:“提高企业最低工资”属初次分配措施,“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属再分。
常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认为“初分只重效率,再分只重公平”的观点是不对的。
4、区分财政三作用:凡促进公平、改善民生(教育、社保、医疗)的选“作用一”;凡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水利交通等)及大型工程(三峡高铁等)、支持落后产业(农业)、支持落后区域(西部)等都选“作用二”;凡通过“财政政策”来调控“宏观经济总供求”的选“作用三”,财政政策体现在财政“收支”的调整上,通缩就扩张性(多支少收),通胀就紧缩性(多收少支)。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区分:
 货币政策是中国人民银行通过调整货币发行量、银行的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政策;财政政策是相关政府部门(如财政部、发改委等)通过调节税率、增减政府开支等调控经济的政策。
5、财政收入过多或过少都不好(P67)。财政赤字太多或结余太多都不好。财政收支平衡不是收支完全相等,若略有结余、略有赤字也叫收支平衡。
6、税收的固定性是相对固定,指征税前预先规定好征税对象和税率,不能随意改变,不是永远不变。
7、增值税可以防止前一个生产经营环节偷漏税行为,但不能杜绝。防止≠杜绝
8、区分偷税和骗税:二者都是用欺骗的手段,故看到“欺骗”不要盲目选择。骗税特指骗取了税收优惠,材料中必须涉及欺骗方式获得“出口退税”“灾区税收减免”等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偷税就是通过有意欺骗少缴或不缴税款,范围广,没有特指。(如做假账、不开发票等)
四单元:
  1. 区分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
自发性:不正当经济行为(假冒伪劣、食品安全等)。
盲目性:分散经营、盲目决策、一哄而上(下)
滞后性:闻价而行、事后调节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科学的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1. 区别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
经济手段包括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经济计划在我国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年度计划等。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如税率的变动)、货币政策(如利率、汇率、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区域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对外经济贸易政策。
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标、指示、规定、查封、扣押、检查、监督、审批、行政许可等行政措施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经济手段间接作用于市场主体;行政手段直接作用于市场主体。宏观调控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是辅助。
(提示)在宏观调控手段中涉及到价格问题时,如果价格的调整是为了调节市场供求关系进而影响资源配置,则是经济手段,如提高粮价、降低农药、化肥价格以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水价以促使人们节约用水等;如果调整价格要经政府有关部门核准,如公共交通、通讯、电价、水价由国家物价管理部门核准确定,则属于行政手段。
  1. 区别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生产全球化——国际分工协作,贸易全球化——国际商品交换,资本全球化——国际资金流动
政治生活
第一单元:
1、国家的根本属性是阶级性。国家性质由统治阶级性质决定。认为国家是全民的国家的说法错误。我国也不是全民的国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全民、公民
2、民主具有阶级性。民主只属于统治阶级。鼓吹全民民主的说法错误。
3、专政≠专制专政是指对被统治阶级的暴力统治。专制是指统治阶级内部少数人专断独裁。民主制国家是统治阶级民主与对被统治阶级的专政相统一,专制制国家是统治阶级专制与对被统治阶级的专政相统一。民主与专制不可同时存在,所有国家都有专政。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切不可说成人民民主专制!
4、民主的广泛性包括权利广泛、主体广泛,要能区分。广泛≠扩大。扩大民主权利的说法不正确。(“扩大”二字不可乱用,如:扩大民主参与、扩大参与渠道  是正确的)
5、民主的真实性包括法律、制度、物质三大保障,要能区分。保障人权属于真实性
6、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地位:是我国国体、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立国之本、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政治基石、载入宪法、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7、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和准则——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义务统一、个人国家利益结合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途径和方式——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 选举权被选举权的地位——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2. 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表现在平等的履行义务、平等的行使权利、平等的适用法律(司法平等、立法不平等,统治阶级立法)
  3. 权利与义务的关系:P10。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对立,对等(权利可以放弃,义务必须履行,所以不对等)。权利与义务无主次先后轻重之分
  4. 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具体利益有时有矛盾:认为二者完全一致或完全对立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国家尊重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公民要服从国家利益:认为要完全放弃个人利益的说法是错误的。
  5. 四种选举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无法比较哪个更好更民主。标志性的优缺点要熟练对应,如:直接选举(直接反映民意)、间接选举(人多分布广时方便组织)、等额选举(考虑了当选者结构)、差额选举(形成竞争、选择余地大、容易出现贿选)
13、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是使各项决策能够反映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
14、民主决策的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专家咨询制度(论证会座谈会、科学性)、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保障知情权,提高透明度和参与度)、社会听证制度(听证会、决策利民)。
15、基层民主自治(民主管理)的地位: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重要内容、基础性工程、人民当家做主最有效的途径、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
16、对:公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公民直接管理基层社会事务
错:公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利、公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
17、村委会、居委会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不是政府、不是国家机关、不是基层政权!!
18、村民自治的基础、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自己选举当家人。
管理日常村务,实现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难题自己解——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
是自治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村务公开、评议村干部、定期报告工作
19、民主监督渠道:信访举报制度(行使监督权的重要途径、有效方法、有力保障)、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的特点,独特作用)、新形式(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  与民主决策的方式进行区分
20、衡量政治参与的有序与无序的准绳:法律与规则
21、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相关为什么和怎么办要背好理清!
二单元
一、政府
1.政府的性质
(1)政府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不是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不是权力机关的职能部门。
2.政府的职能
(1)履行政府职能的主体只能是政府(如部、署、局、厅、央行等)。
(2)不能履行政府职能的主体有各党派、人民政协、社会团体(妇联、红十字会等)、司法机关(法院、检察院)、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村居委会)
(3)政府不能直接干预经济活动,可以履行经济职能中的宏观调控。
(4)政府职能不能包办一切,管的多(少)不是评价政府好坏的标准。
(5)政府职能要讲转变优化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能讲扩大、缩小、强化、弱化职能。
3.政府的宗旨和原则
(1)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工作原则是对人民负责。
(2)为人民服务——态度
     求真务实——作风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方法
(3)政府维护人民的利益,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
4.权力的执行
(1)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法律授予的。
(2)政府依法行政,依法执政、依法治国是治国方略
(3)除了人大立法之外其他机关都是在执法,具体来讲政府是在行政,法院检察院是在司法
6.权力的监督
(1)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
(2)行政监督体系:
行政系统部的监督 行政系统部的监督
上级政府 权力机关(人大)
法制部门
监察部门 政协
审计部门 社会与公民(包括媒体)
  司法机关(法院检察院)
*其中权力机关、司法机关和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属于国家机关的监督,党、政协不属于国家机关。
7.政府的权威
区别有无权威的标志是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认可接受。
三单元
1.国家权力由人民行使,但不是直接行使。
2.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大,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3.人大和其他国家机关不是隶属关系、不是上下级的关系,不是相互监督的关系,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其他国家机关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
4.全国人大拥有的权力前都加“最高”: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
5.人民代表大会有立法权、监督权、任免权、决定权;人大代表有审议、表决、提案、质询的权利。二者相互区分。
6.人大代表是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而不是代替。
  1. 党的地位是执政党,是政治组织,不是国家机关,不能行使国家机关的职能,党对工作的领导是政治领导、组织领导、思想领导,不能把党的领导方式与政府职能混为一谈。
  2. 党依法执政,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但没有立法权,也不是执法机关。在我国一般由行政机关(政府),司法机关(法院、检察院)执法的。
  3. 党的领导方式是政治领导、组织领导、思想领导。执政方式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党的基本执政方式。支持人大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是党依法行政的重要体现。
  4. 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列、毛、邓、三、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邓、三、科
马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毛、邓、三、科
  1. 邓论有关社会主义。核心: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三个代表有关党建。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科发:有关发展。第一要义: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不是反对党。各民主党派接受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其组织上是独立的,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
6.我国消除了民族不平等的阶级根源,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真正平等,但各民族发展不平衡依然存在,各民族在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也存在差异。
  1. 民族自治的核心是自治权。民族自治地区的自治权不是完全自治,自治的前提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也不同于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
  2.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包括人大、政府。不包括司法机关。
  3. 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但是不鼓励,不支持公民信教。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
  4.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并不是要求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发挥宗教积极作用,客服消极作用,团结信教群众成为发展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
  5. 宗教与社会主义制度是不能够相适应的,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是可以相适应的。
  6. 在社会主义社会,宗教的本质依然没有变化,宗教本质是唯心主义世界观。邪教不是宗教,邪教的本质是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
  7. 政府管理宗教事务,不是说管理一切宗教事务,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目的是保护合法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违法、抵御渗透。
  8. 宗教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既不能用行政力量去消灭,也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去发展。
  9. 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在信仰上存在差异,不影响其政治上、经济上根本利益的一致性。
  10. 实行宗教信仰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大力加强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团结,把他们的力量凝聚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目标上来。
  11.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13. 我国国体人民民主专政,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特色政治制度包括1个根本:人大制。3个基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4. 优越性对比
人大:人民当家作主;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机关协调高效运转;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党: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社会;祖国和平统一
民族: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民族关系;国家统一安全
四单元
  1. 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是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最基本的成员是主权国家。
  1. 国家的根本属性是阶级性,不是主权。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是最重要的国家构成要素,是一个国家统一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
  2. 主权的特性:对内为最高权力的至高无上性,对外为最高权力的独立自主性。
  3. 主权国家的权力包括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其中独立权是指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平等权是指法律地位平等。自卫权包括防御和自卫战争。管辖权包括管人和管事。
  4. 国际组织的性质分类:政府间和非政府间;世界性和区域性;一般性和专门性。
  5. 联合国是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不具有权威性。
  6. 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而非支持联合国的各项工作及活动。
  7. 我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非主导作用。
  8. 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是竞争、合作、冲突,国际关系的内容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
10、国际关系的实质是一种利益关系。
11、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利益对立是冲突根源。
12、国家存在利益冲突也能合作,存在共同利益也可能会有冲突。
13、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里维护的“国家利益”侧重于本国国家利益,而非各国共同利益。
14、我国的国家利益主要包括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统一、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5、维护我国独立和主权就是维护我国的最高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符合我国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
16、当今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国际形势突出特点是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
    国际斗争焦点是单级多级矛盾、称霸反霸斗争,
    国际竞争实质是经济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并非是经济和科技的较量或经济和军事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17、世界多极化是发展趋势,但尚未形成。
18、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而非恐怖主义。
19、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20、各国的外交政策都是由各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
21、我国外交政策3个基本。
立场:独立自主
    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目标: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22、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联合国的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23、我国不依附于任何大国,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我国与其他国家没有战略联盟关系,而是战略合作伙伴。
文化生活:
1.文化是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一种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不能直接说就是物质力量)。包括意识形态(三观)和非意识形态(语言文字、自然科学和技术)。文化是人类特有的,是实践的产物,纯自然的不是文化。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培养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由政治经济决定,但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不与政治经济亦步亦趋。
3.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就具有了确定的方向性,产生深远持久影响。
  1. 民族节日是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2. 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传统文化是……精神纽带。
  3. 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主要手段:大众传媒。
  4.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基本特征保留、具体内涵因时而变)。
  5.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6. 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科学技术进步、思想运动、教育。
  7.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1.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的见证是汉字和史书典籍。博大精深的体现是独特性(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地域性(各区域文化交流借鉴,吸收融合,但又保留特色)、民族性(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是具有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2.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当代中国,爱国和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3.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中。
5.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特色理论体系是主心骨。
1、当代文化生活色彩斑斓、有喜有忧的原因是:文化市场、传媒、科技等的特点。
2、文化需求: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       
多样化和多元化不同。指导思想只能一元,不能多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文化应该多类型多风格(多样性):经典的和流行的、传统的和时尚的、高雅的和通俗的、严肃的和娱乐的等等,都是可以发展的,不要把通俗文化娱乐文化等同于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3、落后文化:迷信愚昧颓废庸俗——批评教育、改造剔除(用词要与腐朽文化严格区别)
腐朽文化: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殖民文化、邪教淫秽——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之所以存在:封建残余思想、西方腐朽思想冲击、市场经济带来的价值取向文化选择多样化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起着导向和示范作用,占据主导地位。要弘扬主旋律。
5、特色文化发展道路和文化强国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
6、精神文明建设根本任务:4有2素。  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
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7、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但不能说谁比谁更重要!。二者相互促进,作选择题要分清侧重。
8、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9、传统文化要一分为二看待,不能全面继承、承袭、一味弘扬,也不能全盘否定。
10、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要区分:前者是经济利益为目的,要使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后者是社会效益为主,公益性质,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11、在文化建设领域,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能认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
生活与哲学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 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但不一定科学!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说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下列说法都是错误的:“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真正的哲学都是科学的”等说法都是错误的。 
2、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不是总和!不是总汇!不是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不是科学之科学!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指导具体科学,不要记反了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或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能说是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问题;也不能说是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何为本原只是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 
4、不能说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唯物主义的前两种基本形态也存在程度不同的缺陷,唯心主义也有局部可以借鉴之处,是无实花。) 
5、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两个对子是“唯物与唯心”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后者从属于前者。 
6、哲学是时代 政治经济的反映,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7、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批判的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形成的。不是机械相加,二人的观点不要对应错误。 
1、马义哲学上的“x决定”“源于x”,x一定是客观的东西。如:不能认为“哲学源于灵感、哲学源于世界观、意识源于灵感”。
2、注意前言要搭后语:如:哲学可以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改造世界(╳),因为哲学不一定都科学,错误的哲学不能指导人们正确认识改造世界。再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有推动作用(╳);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们脑中的正确反映(╳)……但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
3、哲学和世界观的区别就是前者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后者是零散的自发的,二者都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不要认为哲学以世界观为研究对象(╳)
4、抽象就是“找共性”!哲学及哲学概念都是抽象的,共性不是整体,要严格区分!!!!
如: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是各门具体科学共性的抽象),不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总和(哲学不研究具体领域的科学知识,所以不是各学科相加的整体,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具体科学研究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研究这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其进步推动哲学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注意:哲学的指导不一定是正确的,因为有的哲学并不科学)
5、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叫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分两方面:
一方面,何者为本源,划分唯物和唯心;二方面,有无同一性,划分可知和不可知论。
6、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基本形态。
唯物:古朴(世界本原是金木水火土气)、近形(原子是本原、机械、唯心史观)、马哲
唯心:主心(人的意识决定世界万物)、客心(人之外如神的意识决定世界万物)
7、马哲的特征:唯物辩证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科学性革命性的统一。
做到上述3个统一的共同的原因:实践的观点。
8、哲学不是万能的,不能认为“不学哲学就一事无成”、不能认为“离开哲学指导,科学研究就不能取得进展”!
9、特色理论体系是马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是特色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
10、真正的哲学是精神力量,通过动员掌握群众转化为物质力量。
第二单元:唯物论部分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范畴。“客观实在”不能说成客观存在。 
2、物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不能说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区分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
3、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意识依赖物质,可见二者并非相互依存。
4、意识的内容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指鹿为马、虚夸功绩、对同一事物作出不同反映等,都体现了意识反映的主观性。 
5、不能说意识促进事物发展。(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 
6、任何规律都是客观的。不能说自然界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7、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就不能按规律办事;是否尊重客观规律才是取得成功
的决定因素或关键。 
8、规律的存在和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具体地把握规律。不能认为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9、不能说正确的规律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规律起消极作用。 (规律本身是客观的,无所谓正误之别,其本身也没有好坏之分,但规律发挥的作用有好坏之分) 
10、不能说“只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做事情就一定能够成功”。 (实事求是有利于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否取得成功还要看各种主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11、不能说: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人可以认识规律,但不能改造(创造、改变、消灭、控制)规律) 
12、水往低处流,不是规律,是现象!
13、规则不同于规律,认为“绝大多数国家的汽车靠右行,极少数国家的汽车靠左行,说明规律是可以改变的”观点是错误的。 
15、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客观符合主观。(应为“使主观符合客观”,主观放在前)
16、社会三大构成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7、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不是唯一特性,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区分  
18、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不能说成大脑。一切物质的反应特性是意识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意识产生的前提。
第二单元:认识论部分 
  1.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不能说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认识活动不是实践。意识没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有直接现实性。最基本的实践是改造自然的实践。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都不能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4、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认识获得的途径,认识唯一来源是实践!认为“认识既源于直接经验,也源于间接经验”的说法是错误的。 
5、真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6、认识的发展运动是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认为“认识的发展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的说法是错误的。 
7、主观要与客观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前后不能反了
8、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是认识的根本任务。 
9、真理是客观的,与谬误不容混淆,认为“真理包含谬误、真理是不确定”的观点是错误的。
10、认识是发展的,真理是不断超越自身、不断发展和完善,不能说成“不断推翻原有真理”。
三单元
联系发展:
  1.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但不等于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因为联系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2. 联系是客观的,但不等于人们无法建立联系。在实践中,人们可以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其根据是事物固有的联系而不是自己的需要。
  3. 联系的普遍性强调不存在孤立的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强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多样性是说联系具有不同的形式
  4. 从横向(空间)的角度看,事物的整体是由各部分组成的,这是静态分析;从纵向(时间)角度看,任何事物的发展的全过程是整体,发展的各个阶段是局部,这是动态分析
  5. 整体功能并不总是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整体功能不是各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反之,则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6. 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不等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属于整体的一种情况,系统除了强调整体性外,还有层次性和有序性;要素只是部分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组成一个系统的相互作用着的部分。
  7. 发展是一种质变,质变不等于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前进的质变才是发展。
  8. 并非任何量变都引起质变,只有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
  9. 不能认为量变比质变更重要,或者质变比量变更重要。
 
矛盾:
1.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2.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3.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4.矛盾是对立统一,不能只见一方。
5.(1)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而不是普遍性和特殊性。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6.具体事物之间产生矛盾是有条件的,双方必须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7.矛盾可以缓和,不可以调和,可以解决,不可以消除。
8.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要分清谁寓于谁,谁包含谁。
9.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10.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唯物辩证法
  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唯物论
11.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才可能相互转化。客观条件变化,主次矛盾才会相互转化。
12.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但并不一定优先解决。有时候也需要先解决次要矛盾,才能解决好主要矛盾。
13.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而非主要矛盾。
14.做事情用主次矛,看问题,判断事物性质用主次方.
14.矛盾的双方是具体的、多样的,两点论不等于优缺点。
创新:
  1. 辩证否定观是自身的否定,认为外力否定是形而上学观点。实质是扬弃。
  2.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3.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4. 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联系构成发展。联系的根本内容、发展的根本动力都是矛盾。矛盾是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根本观点。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四单元
第四单元
社会历史观:
  1. 社会存在最主要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社会存在的变化不是亦步亦趋的。
  2.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3.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资资料的生产活动(生产方式)
  4. 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5. 生产力包括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生产关系包括所有制\分配制\劳动关系
纯经济类用生产力和关系;涉及政治\文化等非经济类用上建和经基
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时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但不一定促进生产力发展;只有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经济基础服务时才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 社会发展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既包括革命,也包括调整(改良)。
  2. 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还存在,但不是主要矛盾。通过改革促进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
  3. 阶级分析法是矛盾观和矛盾分析法在阶级社会的具体运用,是我国木讷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各种现象的基本方法。
  4. 人民群众是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不同历史时期内涵不同,(剥削阶级在代表先进生产力时也属于人民群众),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表现在为精神创造提供源泉、提供物质条件、直接创造精神财富,三个表现要区分!
10、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要区分。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其中“为了”群众和“依靠”群众涵义不同,要区分。
人生价值观:
  1. 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2. 价值观有正确错误、先进落后之分。
  3. 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做出价值选择,不能颠倒。
  4.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基础。
  5. 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高中学考政治选择题必刷
    《经济生活》
    一单元:
  6. 商品必须同时满足用于交换和劳动产品两个条件。赠予的、自然界的水,都不是商品。
  7.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是同时产生,不是孪生兄弟。
  8.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不是商品。
  9.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区分: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使用观念上的货币(eg:吸尘器标价800元),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使用现实中的货币(eg:花了800元买吸尘器)。
  10. 区分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现买现卖是流通,赊销赊购是支付。常见的支付手段有还债、支付地租、利息、税款、工资。
  11.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决定价格的是价值,不是质量。
  12. 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任意发行;可以规定纸币的面值,但不能规定纸币的购买力。
  13. 单纯的物价上涨不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
  14. 通货膨胀时国家可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如:提高税率、增加税收、减少财政(经济建设)支出,减少国债发行;也可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如: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利率、减少纸币发行量、扩大银行信贷规模。通货紧缩反之。
  15. 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
  16. 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价值总量无关,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个别劳动生产率与价值总量成正比,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无关。
  17.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18. 等价交换不是每一次商品交换时价值与价格都相符。
  19. 需求(供给)曲线上,自变量是价格,因变量是需求量(供给量)。
  20. 生活必需品弹性小,曲线陡;高档耐用品弹性大,曲线平。
  21. 一商品价格与其替代品的需求量同向运动;与其互补品的需求量反向运动。
  22. 影响消费水平的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因素是收入。
  23. 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不是占总收入的比重。
  24. 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
  25.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应用于过度超前和过度紧缩消费。
  26. “避免盲从,理性消费”应用于盲目跟风、情绪化消费,物质、精神不协调的消费。
  27. “绿色消费”的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主旨是保护消费者健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28. 二单元:
  29. 区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以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
  30.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社会主义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31.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地位不是完全平等。二者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在所有制结构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公有制是主体。
  32.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以认缴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只有股份有限公司能发行股票,满足一定条件能上市,有限责任公司不能发行股票不能上市。
  33. 股票是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发行的性质是股份凭证,股息红利、买卖差价是收益;债券性质是债务凭证,利息是收益。
  34. 保险不是可以避免风险,而是可以减少风险损失,从规避风险。
  35. 三单元:
    1、分配方式区分:按劳分配、非按劳分配(如:按生产要素分配、福利保障收入等)
    (1)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如:国企集企中的工资奖金津贴以及联产承包所得就是按劳分配私企外企中的工资奖金津贴则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非按劳分配)。按劳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都是劳动收入,其他方式均属非劳动收入。(2)公有制中也有非按劳分配,国企集企中的福利和保障性收入就不是按劳分配。(3)生产要素包括劳动、技术、资本、管理等;专利转让和技术入股等属技术要素分配、管理人员如总经理CEO等是管理要素收入、炒股储蓄等投资所得以及出租房屋收入等属于资本要素收入。
    3、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看不懂的看本题最后“常考”)
    常考:“提高企业最低工资”属初次分配措施,“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属再分。
    常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认为“初分只重效率,再分只重公平”的观点是不对的。
    4、区分财政三作用:凡促进公平、改善民生(教育、社保、医疗)的选“作用一”;凡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水利交通等)及大型工程(三峡高铁等)、支持落后产业(农业)、支持落后区域(西部)等都选“作用二”;凡通过“财政政策”来调控“宏观经济总供求”的选“作用三”,财政政策体现在财政“收支”的调整上,通缩就扩张性(多支少收),通胀就紧缩性(多收少支)。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区分:
     货币政策是中国人民银行通过调整货币发行量、银行的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政策;财政政策是相关政府部门(如财政部、发改委等)通过调节税率、增减政府开支等调控经济的政策。
    5、财政收入过多或过少都不好(P67)。财政赤字太多或结余太多都不好。财政收支平衡不是收支完全相等,若略有结余、略有赤字也叫收支平衡。
    6、税收的固定性是相对固定,指征税前预先规定好征税对象和税率,不能随意改变,不是永远不变。
    7、增值税可以防止前一个生产经营环节偷漏税行为,但不能杜绝。防止≠杜绝
    8、区分偷税和骗税:二者都是用欺骗的手段,故看到“欺骗”不要盲目选择。骗税特指骗取了税收优惠,材料中必须涉及欺骗方式获得“出口退税”“灾区税收减免”等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偷税就是通过有意欺骗少缴或不缴税款,范围广,没有特指。(如做假账、不开发票等)
    四单元:
  36. 区分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
  37. 自发性:不正当经济行为(假冒伪劣、食品安全等)。
    盲目性:分散经营、盲目决策、一哄而上(下)
    滞后性:闻价而行、事后调节
  3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科学的宏观调控
  3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40. 区别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
  41. 经济手段包括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经济计划在我国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年度计划等。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如税率的变动)、货币政策(如利率、汇率、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区域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对外经济贸易政策。
    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标、指示、规定、查封、扣押、检查、监督、审批、行政许可等行政措施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经济手段间接作用于市场主体;行政手段直接作用于市场主体。宏观调控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是辅助。
    (提示)在宏观调控手段中涉及到价格问题时,如果价格的调整是为了调节市场供求关系进而影响资源配置,则是经济手段,如提高粮价、降低农药、化肥价格以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水价以促使人们节约用水等;如果调整价格要经政府有关部门核准,如公共交通、通讯、电价、水价由国家物价管理部门核准确定,则属于行政手段。
  42. 区别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43. 生产全球化——国际分工协作,贸易全球化——国际商品交换,资本全球化——国际资金流动
    政治生活
    第一单元:
    1、国家的根本属性是阶级性。国家性质由统治阶级性质决定。认为国家是全民的国家的说法错误。我国也不是全民的国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全民、公民
    2、民主具有阶级性。民主只属于统治阶级。鼓吹全民民主的说法错误。
    3、专政≠专制专政是指对被统治阶级的暴力统治。专制是指统治阶级内部少数人专断独裁。民主制国家是统治阶级民主与对被统治阶级的专政相统一,专制制国家是统治阶级专制与对被统治阶级的专政相统一。民主与专制不可同时存在,所有国家都有专政。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切不可说成人民民主专制!
    4、民主的广泛性包括权利广泛、主体广泛,要能区分。广泛≠扩大。扩大民主权利的说法不正确。(“扩大”二字不可乱用,如:扩大民主参与、扩大参与渠道  是正确的)
    5、民主的真实性包括法律、制度、物质三大保障,要能区分。保障人权属于真实性
    6、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地位:是我国国体、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立国之本、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政治基石、载入宪法、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7、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和准则——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义务统一、个人国家利益结合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途径和方式——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44. 选举权被选举权的地位——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45. 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表现在平等的履行义务、平等的行使权利、平等的适用法律(司法平等、立法不平等,统治阶级立法)
  46. 权利与义务的关系:P10。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对立,对等(权利可以放弃,义务必须履行,所以不对等)。权利与义务无主次先后轻重之分
  47. 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具体利益有时有矛盾:认为二者完全一致或完全对立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国家尊重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公民要服从国家利益:认为要完全放弃个人利益的说法是错误的。
  48. 四种选举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无法比较哪个更好更民主。标志性的优缺点要熟练对应,如:直接选举(直接反映民意)、间接选举(人多分布广时方便组织)、等额选举(考虑了当选者结构)、差额选举(形成竞争、选择余地大、容易出现贿选)
  49. 13、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是使各项决策能够反映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
    14、民主决策的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专家咨询制度(论证会座谈会、科学性)、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保障知情权,提高透明度和参与度)、社会听证制度(听证会、决策利民)。
    15、基层民主自治(民主管理)的地位: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重要内容、基础性工程、人民当家做主最有效的途径、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
    16、对:公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公民直接管理基层社会事务
    错:公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利、公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
    17、村委会、居委会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不是政府、不是国家机关、不是基层政权!!
    18、村民自治的基础、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自己选举当家人。
    管理日常村务,实现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难题自己解——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
    是自治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村务公开、评议村干部、定期报告工作
    19、民主监督渠道:信访举报制度(行使监督权的重要途径、有效方法、有力保障)、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的特点,独特作用)、新形式(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  与民主决策的方式进行区分
    20、衡量政治参与的有序与无序的准绳:法律与规则
    21、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相关为什么和怎么办要背好理清!
    二单元
    一、政府
    1.政府的性质
    (1)政府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不是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不是权力机关的职能部门。
    2.政府的职能
    (1)履行政府职能的主体只能是政府(如部、署、局、厅、央行等)。
    (2)不能履行政府职能的主体有各党派、人民政协、社会团体(妇联、红十字会等)、司法机关(法院、检察院)、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村居委会)
    (3)政府不能直接干预经济活动,可以履行经济职能中的宏观调控。
    (4)政府职能不能包办一切,管的多(少)不是评价政府好坏的标准。
    (5)政府职能要讲转变优化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能讲扩大、缩小、强化、弱化职能。
    3.政府的宗旨和原则
    (1)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工作原则是对人民负责。
    (2)为人民服务——态度
         求真务实——作风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方法
    (3)政府维护人民的利益,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
    4.权力的执行
    (1)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法律授予的。
    (2)政府依法行政,依法执政、依法治国是治国方略
    (3)除了人大立法之外其他机关都是在执法,具体来讲政府是在行政,法院检察院是在司法
    6.权力的监督
    (1)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
    (2)行政监督体系:
    行政系统部的监督 行政系统部的监督
    上级政府 权力机关(人大)
    法制部门
    监察部门 政协
    审计部门 社会与公民(包括媒体)
      司法机关(法院检察院)
    *其中权力机关、司法机关和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属于国家机关的监督,党、政协不属于国家机关。
    7.政府的权威
    区别有无权威的标志是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认可接受。
    三单元
    1.国家权力由人民行使,但不是直接行使。
    2.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大,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3.人大和其他国家机关不是隶属关系、不是上下级的关系,不是相互监督的关系,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其他国家机关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
    4.全国人大拥有的权力前都加“最高”: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
    5.人民代表大会有立法权、监督权、任免权、决定权;人大代表有审议、表决、提案、质询的权利。二者相互区分。
    6.人大代表是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而不是代替。
  50. 党的地位是执政党,是政治组织,不是国家机关,不能行使国家机关的职能,党对工作的领导是政治领导、组织领导、思想领导,不能把党的领导方式与政府职能混为一谈。
  51. 党依法执政,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但没有立法权,也不是执法机关。在我国一般由行政机关(政府),司法机关(法院、检察院)执法的。
  52. 党的领导方式是政治领导、组织领导、思想领导。执政方式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党的基本执政方式。支持人大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是党依法行政的重要体现。
  53. 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列、毛、邓、三、科
  5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邓、三、科
    马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毛、邓、三、科
  55. 邓论有关社会主义。核心: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56. 三个代表有关党建。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科发:有关发展。第一要义: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不是反对党。各民主党派接受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其组织上是独立的,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
    6.我国消除了民族不平等的阶级根源,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真正平等,但各民族发展不平衡依然存在,各民族在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也存在差异。
  57. 民族自治的核心是自治权。民族自治地区的自治权不是完全自治,自治的前提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也不同于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
  58.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包括人大、政府。不包括司法机关。
  59. 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但是不鼓励,不支持公民信教。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
  60.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并不是要求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发挥宗教积极作用,客服消极作用,团结信教群众成为发展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
  61. 宗教与社会主义制度是不能够相适应的,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是可以相适应的。
  62. 在社会主义社会,宗教的本质依然没有变化,宗教本质是唯心主义世界观。邪教不是宗教,邪教的本质是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
  63. 政府管理宗教事务,不是说管理一切宗教事务,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目的是保护合法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违法、抵御渗透。
  64. 宗教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既不能用行政力量去消灭,也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去发展。
  65. 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在信仰上存在差异,不影响其政治上、经济上根本利益的一致性。
  66. 实行宗教信仰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大力加强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团结,把他们的力量凝聚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目标上来。
  67.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
  6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69. 我国国体人民民主专政,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特色政治制度包括1个根本:人大制。3个基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70. 优越性对比
  71. 人大:人民当家作主;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机关协调高效运转;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党: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社会;祖国和平统一
    民族: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民族关系;国家统一安全
    四单元
  72. 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是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最基本的成员是主权国家。
  73. 国家的根本属性是阶级性,不是主权。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是最重要的国家构成要素,是一个国家统一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
  74. 主权的特性:对内为最高权力的至高无上性,对外为最高权力的独立自主性。
  75. 主权国家的权力包括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其中独立权是指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平等权是指法律地位平等。自卫权包括防御和自卫战争。管辖权包括管人和管事。
  76. 国际组织的性质分类:政府间和非政府间;世界性和区域性;一般性和专门性。
  77. 联合国是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不具有权威性。
  78. 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而非支持联合国的各项工作及活动。
  79. 我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非主导作用。
  80. 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是竞争、合作、冲突,国际关系的内容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
  81. 10、国际关系的实质是一种利益关系。
    11、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利益对立是冲突根源。
    12、国家存在利益冲突也能合作,存在共同利益也可能会有冲突。
    13、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里维护的“国家利益”侧重于本国国家利益,而非各国共同利益。
    14、我国的国家利益主要包括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统一、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5、维护我国独立和主权就是维护我国的最高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符合我国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
    16、当今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国际形势突出特点是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
        国际斗争焦点是单级多级矛盾、称霸反霸斗争,
        国际竞争实质是经济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并非是经济和科技的较量或经济和军事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17、世界多极化是发展趋势,但尚未形成。
    18、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而非恐怖主义。
    19、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20、各国的外交政策都是由各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
    21、我国外交政策3个基本。
    立场:独立自主
        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目标: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22、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联合国的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23、我国不依附于任何大国,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我国与其他国家没有战略联盟关系,而是战略合作伙伴。
    文化生活:
    1.文化是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一种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不能直接说就是物质力量)。包括意识形态(三观)和非意识形态(语言文字、自然科学和技术)。文化是人类特有的,是实践的产物,纯自然的不是文化。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培养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由政治经济决定,但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不与政治经济亦步亦趋。
    3.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就具有了确定的方向性,产生深远持久影响。
  82. 民族节日是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83. 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传统文化是……精神纽带。
  84. 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主要手段:大众传媒。
  85.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基本特征保留、具体内涵因时而变)。
  86.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87. 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科学技术进步、思想运动、教育。
  88.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89.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90. 源远流长的见证是汉字和史书典籍。博大精深的体现是独特性(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地域性(各区域文化交流借鉴,吸收融合,但又保留特色)、民族性(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9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是具有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92.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当代中国,爱国和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93.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中。
  94. 5.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特色理论体系是主心骨。
    1、当代文化生活色彩斑斓、有喜有忧的原因是:文化市场、传媒、科技等的特点。
    2、文化需求: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       
    多样化和多元化不同。指导思想只能一元,不能多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文化应该多类型多风格(多样性):经典的和流行的、传统的和时尚的、高雅的和通俗的、严肃的和娱乐的等等,都是可以发展的,不要把通俗文化娱乐文化等同于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3、落后文化:迷信愚昧颓废庸俗——批评教育、改造剔除(用词要与腐朽文化严格区别)
    腐朽文化: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殖民文化、邪教淫秽——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之所以存在:封建残余思想、西方腐朽思想冲击、市场经济带来的价值取向文化选择多样化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起着导向和示范作用,占据主导地位。要弘扬主旋律。
    5、特色文化发展道路和文化强国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
    6、精神文明建设根本任务:4有2素。  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
    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7、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但不能说谁比谁更重要!。二者相互促进,作选择题要分清侧重。
    8、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9、传统文化要一分为二看待,不能全面继承、承袭、一味弘扬,也不能全盘否定。
    10、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要区分:前者是经济利益为目的,要使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后者是社会效益为主,公益性质,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11、在文化建设领域,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能认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
    生活与哲学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95. 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但不一定科学!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说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下列说法都是错误的:“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真正的哲学都是科学的”等说法都是错误的。 
  96. 2、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不是总和!不是总汇!不是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不是科学之科学!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指导具体科学,不要记反了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或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能说是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问题;也不能说是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何为本原只是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 
    4、不能说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唯物主义的前两种基本形态也存在程度不同的缺陷,唯心主义也有局部可以借鉴之处,是无实花。) 
    5、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两个对子是“唯物与唯心”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后者从属于前者。 
    6、哲学是时代 政治经济的反映,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7、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批判的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形成的。不是机械相加,二人的观点不要对应错误。 
    1、马义哲学上的“x决定”“源于x”,x一定是客观的东西。如:不能认为“哲学源于灵感、哲学源于世界观、意识源于灵感”。
    2、注意前言要搭后语:如:哲学可以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改造世界(╳),因为哲学不一定都科学,错误的哲学不能指导人们正确认识改造世界。再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有推动作用(╳);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们脑中的正确反映(╳)……但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
    3、哲学和世界观的区别就是前者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后者是零散的自发的,二者都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不要认为哲学以世界观为研究对象(╳)
    4、抽象就是“找共性”!哲学及哲学概念都是抽象的,共性不是整体,要严格区分!!!!
    如: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是各门具体科学共性的抽象),不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总和(哲学不研究具体领域的科学知识,所以不是各学科相加的整体,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具体科学研究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研究这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其进步推动哲学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注意:哲学的指导不一定是正确的,因为有的哲学并不科学)
    5、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叫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分两方面:
    一方面,何者为本源,划分唯物和唯心;二方面,有无同一性,划分可知和不可知论。
    6、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基本形态。
    唯物:古朴(世界本原是金木水火土气)、近形(原子是本原、机械、唯心史观)、马哲
    唯心:主心(人的意识决定世界万物)、客心(人之外如神的意识决定世界万物)
    7、马哲的特征:唯物辩证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科学性革命性的统一。
    做到上述3个统一的共同的原因:实践的观点。
    8、哲学不是万能的,不能认为“不学哲学就一事无成”、不能认为“离开哲学指导,科学研究就不能取得进展”!
    9、特色理论体系是马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是特色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
    10、真正的哲学是精神力量,通过动员掌握群众转化为物质力量。
    第二单元:唯物论部分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范畴。“客观实在”不能说成客观存在。 
    2、物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不能说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区分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
    3、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意识依赖物质,可见二者并非相互依存。
    4、意识的内容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指鹿为马、虚夸功绩、对同一事物作出不同反映等,都体现了意识反映的主观性。 
    5、不能说意识促进事物发展。(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 
    6、任何规律都是客观的。不能说自然界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7、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就不能按规律办事;是否尊重客观规律才是取得成功
    的决定因素或关键。 
    8、规律的存在和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具体地把握规律。不能认为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9、不能说正确的规律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规律起消极作用。 (规律本身是客观的,无所谓正误之别,其本身也没有好坏之分,但规律发挥的作用有好坏之分) 
    10、不能说“只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做事情就一定能够成功”。 (实事求是有利于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否取得成功还要看各种主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11、不能说: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人可以认识规律,但不能改造(创造、改变、消灭、控制)规律) 
    12、水往低处流,不是规律,是现象!
    13、规则不同于规律,认为“绝大多数国家的汽车靠右行,极少数国家的汽车靠左行,说明规律是可以改变的”观点是错误的。 
    15、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客观符合主观。(应为“使主观符合客观”,主观放在前)
    16、社会三大构成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7、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不是唯一特性,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区分  
    18、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不能说成大脑。一切物质的反应特性是意识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意识产生的前提。
    第二单元:认识论部分 
  97.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不能说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认识活动不是实践。意识没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有直接现实性。最基本的实践是改造自然的实践。
  98.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都不能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4、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认识获得的途径,认识唯一来源是实践!认为“认识既源于直接经验,也源于间接经验”的说法是错误的。 
    5、真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6、认识的发展运动是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认为“认识的发展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的说法是错误的。 
    7、主观要与客观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前后不能反了
    8、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是认识的根本任务。 
    9、真理是客观的,与谬误不容混淆,认为“真理包含谬误、真理是不确定”的观点是错误的。
    10、认识是发展的,真理是不断超越自身、不断发展和完善,不能说成“不断推翻原有真理”。
    三单元
    联系发展:
  99.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但不等于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因为联系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00. 联系是客观的,但不等于人们无法建立联系。在实践中,人们可以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其根据是事物固有的联系而不是自己的需要。
  101. 联系的普遍性强调不存在孤立的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强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多样性是说联系具有不同的形式
  102. 从横向(空间)的角度看,事物的整体是由各部分组成的,这是静态分析;从纵向(时间)角度看,任何事物的发展的全过程是整体,发展的各个阶段是局部,这是动态分析
  103. 整体功能并不总是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整体功能不是各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反之,则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104. 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不等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属于整体的一种情况,系统除了强调整体性外,还有层次性和有序性;要素只是部分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组成一个系统的相互作用着的部分。
  105. 发展是一种质变,质变不等于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前进的质变才是发展。
  106. 并非任何量变都引起质变,只有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
  107. 不能认为量变比质变更重要,或者质变比量变更重要。
  108.  
    矛盾:
    1.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2.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3.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4.矛盾是对立统一,不能只见一方。
    5.(1)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而不是普遍性和特殊性。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6.具体事物之间产生矛盾是有条件的,双方必须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7.矛盾可以缓和,不可以调和,可以解决,不可以消除。
    8.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要分清谁寓于谁,谁包含谁。
    9.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10.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唯物辩证法
      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唯物论
    11.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才可能相互转化。客观条件变化,主次矛盾才会相互转化。
    12.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但并不一定优先解决。有时候也需要先解决次要矛盾,才能解决好主要矛盾。
    13.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而非主要矛盾。
    14.做事情用主次矛,看问题,判断事物性质用主次方.
    14.矛盾的双方是具体的、多样的,两点论不等于优缺点。
    创新:
  109. 辩证否定观是自身的否定,认为外力否定是形而上学观点。实质是扬弃。
  110.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111.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12. 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联系构成发展。联系的根本内容、发展的根本动力都是矛盾。矛盾是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根本观点。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四单元
  113. 第四单元
    社会历史观:
  114. 社会存在最主要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社会存在的变化不是亦步亦趋的。
  115.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116.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资资料的生产活动(生产方式)
  117. 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118. 生产力包括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生产关系包括所有制\分配制\劳动关系
  119. 纯经济类用生产力和关系;涉及政治\文化等非经济类用上建和经基
    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时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但不一定促进生产力发展;只有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经济基础服务时才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20. 社会发展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既包括革命,也包括调整(改良)。
  121. 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还存在,但不是主要矛盾。通过改革促进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
  122. 阶级分析法是矛盾观和矛盾分析法在阶级社会的具体运用,是我国木讷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各种现象的基本方法。
  123. 人民群众是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不同历史时期内涵不同,(剥削阶级在代表先进生产力时也属于人民群众),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124. 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表现在为精神创造提供源泉、提供物质条件、直接创造精神财富,三个表现要区分!
    10、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要区分。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其中“为了”群众和“依靠”群众涵义不同,要区分。
    人生价值观:
  125. 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126. 价值观有正确错误、先进落后之分。
  127. 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做出价值选择,不能颠倒。
  128.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基础。
  129. 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版权属于:怀铁一中  设计维护:怀铁一中信息中心
学校联系电话:0745-2788218
湘ICP备05012886号   湘教QS7-201306-001563

湘公网安备 43120202000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