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师团队 > 语文组 > 教研活动

备课大赛说课


时间:2020-11-09    作者:李美慧    阅读:


                                                                                         乱世诗人的别样追求
                                                                                                     ——《短歌行》《归园田居》比较阅读
 
一、说教材:
1、内容和特点
《短歌行》与《归园田居》是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三单元的第七课,两首诗歌均为魏晋时代的作品:一首是古乐府为题的四言诗,质朴刚健,运用比兴手法,化用典故或引前人诗句表达心志;另一首是五言田园诗,平淡舒缓,善用白描,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乡村日常生活的图景。这两首诗表现的人生境遇和人生状态也不一样,《短歌行》表达曹操“天下归心”的渴望,抒发的是渴望建功立业中的忧思;《归园田居》呈现的是陶渊明“复得返自然”的淡泊,抒写的是厌倦官场生活最终辞官归隐躬耕田亩的自由、喜悦之情。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两首诗歌不同的主旨和情感;
(2)品味两首诗歌在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的不同;
(3)借助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帮助学生把握诗歌内涵,体察诗人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理解两位诗人不一样的人生状态与精神境界;
(4)选择一个角度,尝试完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体察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社会的思考,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读懂并理解两篇诗歌不同的主旨与情感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在表达技巧使用的过程中隐含的作品情感。
 
二、说教法
比较阅读是诗歌鉴赏中较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具备是一个人对名家名作,知然知其所以然的关键,而这种能力的提高必须建立在一次又一次对同中有异作品的比较分析上,今天我用来比较的两首诗均是魏晋时代的精品,也是曹操和陶渊明的代表作。我选择的这两首诗比较点有三方面,第一,整体感知,体会情感,两人同处动荡不安的魏晋时代,一个是一代枭雄,一个是隐逸之宗,他们又都是著名的诗人,在《短歌行》《归园田居》中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情感,一是“忧”,一个“悠”。第二,体会技巧,比较风格,两首都是古体诗,但在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上有很大不同,前者是四言,质朴刚健,运用比兴手法,化用典故或引前人语句表达心志;后者是五言,平淡舒缓,善用白描,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乡村日常生活的图景。第三,思考境界、感悟人生,两种人生志趣差异十分巨大,曹操积极进取,慷慨激昂,求贤若渴,劝人建功立业,渴望统一天下;陶渊明恬淡自然,质朴冲和,主张回归田园,传达出淡泊名利的高远人生境界。
 
三、说学法
高一学生对诗词赏析已有初步的认识,基本掌握了鉴赏诗词的三部曲,第一步,反复诵读品情感;第二步,把握意向解读意境;第三步,品味名句赏析风格。学生能够把握比较浅易的诗文内容,但是对于文辞隐晦难于理解的诗文,学习上还有畏难情绪,要引导学生借助“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鉴赏方法探究诗歌的旨意,感受诗歌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四、教学过程
1、导入:配乐朗读两首诗歌
2、整体感知,体会情感
       自由朗读两首诗歌,感受诗歌的情感,寻找并提炼诗眼。
3、把握意象,解读意境                                              结合诗句,抓住意象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来描摹一下诗歌所传达    的意境。
4、品味名句,赏析风格
       思考:两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5、思考境界、感悟人生
       讨论:曹操《短歌行》和陶渊明《归园田居》你更倾向于哪一种人生志趣?请完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总结:两人都是有志之人对生命的高歌。一个选择世俗多数人认可的,也是那个时代多数人只能选择的方式,通过仕途建功立业,成就生命的精彩;一个在深思熟虑多次往返后终于决然离开,同样保持自我的高洁之身。一个是外显,一个是内隐,都是在保持自我的高远志向。曹操感叹时间的短暂,对人才十分渴求,希望实现建功立业的志向;陶渊明不与污浊官场同流合污,本身也就是一种志向。
    在现实生活中,曹操和陶渊明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同时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一方面,我们为了生存,为了满足欲望,必须保持斗争状态,去奋斗拼搏;另一方面我们又希望返朴归真,保持心灵的平静和自由。曹操和陶渊明的两种人生方式和追求都有自己的美丽与不足,我们应该将这两种人生追求结合起来,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
 


版权属于:怀铁一中  设计维护:怀铁一中信息中心
学校联系电话:0745-2788218
湘ICP备05012886号   湘教QS7-201306-001563

湘公网安备 43120202000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