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师团队 > 语文组 > 教学资源

文言文18个虚词解析及速记(13—18)


时间:2021-10-27    作者:    阅读:


13.因yīn

(1)介词

①因为,由于。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张衡传》)

②依靠,凭借。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③趁机,由此,趁此。

A.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B.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通过,经由。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连词

于是,就,因而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廉颇蔺相如列传》)

 

14.于yú

(1)介词

①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可译为“在”“到……时”。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②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可译为“从”“由”“自”“在”“到”。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赋》)

③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范围。可译为“在”“对”。

A.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B.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④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可译为“向”“与”“同”“对”“对于”“给”。

A.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

B.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陈情表》)

⑤用在形容词后面,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示程度的比较。可译为“比”。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

⑥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A.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师说》)

 

(2)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以凑足音节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无衣》)

图片

15.与yǔ/yú

(1)介词

表施动者发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和”“跟”等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廉颇蔺相如列传》)

 

(2)连词

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表并列,可译为“和”“跟”“同”,或仍作“与”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

 

(3)语气词

读yú,用在句末,表一般疑问、感叹或反问,可译为“吗”“吧”“呢”等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不辱使命》)

 

(4)复音虚词

孰与:表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A.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B.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16.则zé

(1)连词

①表顺承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那么”等,或随上下文灵活译出。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B.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②表转折。可译为“可是”“反而”“却”。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2)副词

表肯定,是,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图片

17.者zhě

(1)助词

①用在判断句主语后,起提顿作用,引出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用在后置的定语后,作定语后置的标志,有时与“之”搭配。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B.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2)代词

①指代人、物、事、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等。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用在数词后,译为“个”“样”“种”等。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语气词

①用在句末,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等。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②用在否定词后,有假设语气,可译为“……的话”。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图片

18.之zhī

(1)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也可代事,代物。一般作宾语。

A.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B.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孔雀东南飞》)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这,这些,此。

A.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B.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C.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

 

(2)助词

①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A.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B.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

②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③宾语前置的标志。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B.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④放在后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版权属于:怀铁一中  设计维护:怀铁一中信息中心
学校联系电话:0745-2788218
湘ICP备05012886号   湘教QS7-201306-001563

湘公网安备 43120202000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