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师团队 > 语文组 > 教学资源

(新高考题型)专题三 文言文阅读作业本


时间:2021-07-07    作者:语文组:彭新柳    阅读:


5beaf0f43811524acc779a09e9f3a061.docx
5beaf0f43811524acc779a09e9f3a061.docx (102.15 KB)


 文言文阅读(A)
限时:30分钟 总分:40分 
 
一、(2020山东济宁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文言原文 精读设计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也。矩襁褓而孤,及长好学,颇爱文藻,有智数。世父让之谓矩曰:“观汝神识,足成才士,欲求官达,当资干世之务。”矩始留情世事。
及高祖受禅,迁给事郎,奏舍人事。明年,奏诏巡抚岭南,未行而高智慧、汪文进等相聚作乱,吴、越道闭,上难遣矩行。矩请速进,上许之。行至南康,得兵数千人。时俚帅王仲宣逼广州遣其所部将周师举围东衡州矩进击破之贼惧释东衡州据原长岭又击破之,遂斩师举,进军自南海援广州。仲宣惧而溃散。矩所绥集者二十余州。及还报,上大悦,顾谓高颎、杨素曰:“有臣若此,朕亦何忧!”以功拜开府,赐爵闻喜县公,赉物二千段。
从炀帝巡于塞北,幸启民帐。时高丽遣使先通于突厥,启民不敢隐,引之见帝。矩因奏状曰:“高丽之地,本孤竹国也。周代以之封于箕子,汉世分为三郡,晋氏亦统辽东。今乃不臣,别为外域,故先帝疾焉,欲征之久矣。当陛下之时,安得不事,使此冠带之境,仍为蛮貊之乡乎?”帝曰:“如何?”矩曰:“请面诏其使,放还本国,遣语其王,令速朝觐。不然者,当率突厥,即日诛之。”帝纳焉。王师临辽,以本官领武贲郎将。明年,复从至辽东。以前后渡辽之役,进位右光禄大夫。于时皇纲不振,人皆变节,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内史侍郎虞世基等用事,文武多以贿闻。唯矩守常,无赃秽之响,以是为世所称。
宇文化及之乱,矩晨起将朝,至坊门,遇逆党数人,控矩马诣孟景所。贼皆曰:“不关裴黄门。”既而化及从百余骑至,矩迎拜,化及慰谕之,令矩参定仪注。及宇文氏败,为窦建德所获,以矩隋代旧臣,遇之甚厚。建德起自群盗,未有节文,矩为制定朝仪。旬月之间,宪章颇备,拟于王者。建德大悦,每谘访焉。建德败于武牢。群帅未知所属,曹旦长史李公淹、大唐使人魏征等说旦及齐善行令归顺。旦等从之,乃令矩与征、公淹领旦及八玺,举山东之地归于大唐。
(节选自《隋书·列传第三十二》,有删改)
1.重难词语。(解释加点词)
(1)奏舍人事 
(2)上许之 
(3)以功拜开府 
(4)幸启民帐 
(5)矩因奏状曰 
2.文化常识。(判断正误)
(1)襁褓:包裹、背负婴儿用的布、被之类。又指在襁褓之中,比喻年纪幼小。(  )
(2)孤:幼年丧父。 (  )
(3)世父:大伯父,后用为伯父的通称。 (  )
(4)受禅:王朝换代,新皇帝接受旧帝禅让的帝位。 (  )
3.文言句式。(翻译句子)
(1)有臣若此,朕亦何忧!
译文: ===================
(2)高丽之地,本孤竹国也。
译文: ===================
(3)以是为世所称。
译文: ===================
 
精读设计
1.答案 (1)臣下向君上进言、上书。(2)答应,允许;此处指准许。(3)授予官职。(4)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到。(5)趁,趁机。
2.答案 (1)√ (2)√ (3)√ (4)√
 
3.答案 (1)拥有他这样的大臣,我还担忧什么呢!
(2)高丽这个地方,本是孤竹国。
(3)因此被世人称许。
解析 (1)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2)判断句。
(3)被动句。
 
全真模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时俚帅王仲宣逼广州/遣其所部/将周师举围东衡州/矩进击/破之贼/惧释东衡州/据原长岭/
B.时俚帅王仲宣逼广州/遣其所部将周师举围东衡州/矩进击/破之贼/惧释东衡州/据原长岭/
C.时俚帅王仲宣逼广州/遣其所部将周师举围东衡州/矩进击破之/贼惧/释东衡州/据原长岭/
D.时俚帅王仲宣逼广州/遣其所部将周师/举围东衡州/矩进击破之/贼惧/释东衡州/据原长岭/
答案 C 由“遂斩师举”可知,“周师举”是人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贼”是“惧”的主语,应与上句断开,与“惧”相连,排除A、B两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岭南,是对我国五岭以南地区的概称,历史上各朝代对其建制划分和称谓有很大不同,现在指广东、广西一带。
B.陛下,对帝王的尊称。陛,指宫殿下的台阶。“陛下”原表示站在台阶下的侍者,人臣奏事,必须请台下的侍者转呈,不敢直接惊动帝王,后来“陛下”就成为对帝王的敬称。
C.冠带,原指帽子和束腰用的带子,后引申为礼仪教化。裴矩用“冠带”与后文的“蛮貊”对比,以显示征讨高丽的必要性。
D.隋,由炀帝杨广建立,是中国古代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一个朝代。隋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的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国。
答案 D “隋,由炀帝杨广建立”说法错误。隋朝由文帝即文中所说“高祖”杨坚建立,也可以根据文中“及高祖受禅”“从炀帝巡于塞北”得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裴矩颇有才学,参与制定礼仪。他长大后喜欢学习,爱好文辞,伯父裴让之对其寄予厚望;被窦建德俘获后,他不到一个月就制定出了较为完备的宪章制度。
B.裴矩巡抚岭南,安抚集聚州地。吴、越一带因叛乱道路阻闭,皇上未敢遣行,裴矩却请求速往,凭借几千人的军队大败贼军,安抚了二十余州县,皇帝大为赞赏。
C.裴矩遵守常法,没有贪赃纳贿。朝廷纲纪混乱,宇文述和虞世基执掌政事,很多文武官员因为行贿受贿而闻名,只有裴矩坚守节操,因没有贪赃纳贿之名而被称赞。
D.裴矩历经数朝,受到礼待厚遇。在隋代时,他因建立功勋,或官职得到晋升,或被赐予爵位和丰厚财物;隋亡以后,又得到宇文化及、窦建德和大唐的礼遇任用。
答案 D “又得到宇文化及、窦建德和大唐的礼遇任用”分析错误,文中没有交代裴矩归顺唐以后,是否得到礼遇任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请面诏其使,放还本国,遣语其王,令速朝觐。(4分)
译文: =================================================================
(2)既而化及从百余骑至,矩迎拜,化及慰谕之,令矩参定仪注。(4分)
译文: =================================================================
答案 (1)请允许我当面告诉高丽使者,放他回去本国,派他告诉他们的国王,命令高丽王速来朝见。
(2)不久,宇文化及带着一百多骑兵到了,裴矩迎接拜见了他,宇文化及宽慰了裴矩,命令裴矩参与商定制度。
解析 关键字词:(1)“面诏”“遣”“语”。(2)“既而”“从”“慰”“参定”。
5.裴矩主张征讨高丽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答: =================================================================
答案 ①高丽自周代起,就接受中原政权的统治,而现在竟然不臣服于隋。②如果炀帝征讨高丽,使其臣服,就可以成就一番大业,完成先帝心愿。
[参考译文]
裴矩字弘大,是河东闻喜人。裴矩在襁褓时就丧父,等到年龄稍大喜好学习,偏爱文采,有智谋心计。大伯父裴让之对裴矩说:“观察你的精神和智慧,足以成为有才之士,想追求官位显达,应该具备为世所用的资质。”裴矩开始留意时事。
等到高祖接受皇位,裴矩升任给事郎,负责舍人一职的进言奏事。第二年,遵奉诏令到岭南巡察安抚,还未成行,高智慧、汪文进等人聚集发动叛乱,吴、越的道路被堵塞,皇上难以派遣裴矩出行。裴矩请求尽快出发,皇上准许了他。走到南康,求得军队几千人。当时俚的首领王仲宣逼近广州,派遣他部下的武将周师举围攻东衡州。裴矩进攻并且打败了他们,叛贼害怕了,放弃东衡州,占据原长岭。裴矩又攻破原长岭,于是斩杀周师举,从南海进军支援广州。王仲宣害怕了,叛军溃败逃散。裴矩安抚的地方有二十多个州县。等到凯旋报功,皇上非常高兴,环顾高颎、杨素说:“拥有他这样的大臣,我还担忧什么呢!”裴矩凭借军功授任开府,赐予爵位闻喜县公,赏赐物品两千件。
裴矩跟随炀帝到塞北巡行,来到启民帷帐。当时高丽派使者先和突厥交往,启民不敢隐瞒,带着使者见皇帝。裴矩趁机上奏说:“高丽这个地方,本是孤竹国。周朝把它分封给箕子,汉时划分为三个郡,晋代隶属于辽东。如今不守臣道,另做了我国以外的一个国家,所以先帝对此痛恨,想征伐它已经很久了。陛下这时候,哪能不致力于这件事,让礼仪教化之邦,就此成为蛮貘等落后部族的地方?”皇帝问:“怎么做?”裴矩说:“请允许我当面告诉高丽使者,放他回去本国,派他告诉他们的国王,命令高丽王速来朝见。不这样的话,就率领突厥,马上杀了(他们)。”炀帝接受了这个意见。朝廷军队前往辽,裴矩以原有官职兼任武贲郎将。第二年,又跟从到了辽东。凭借征伐辽的前后战绩,裴矩晋升为右光禄大夫。当时朝廷的纲纪缺乏整顿,官员大都失节,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内史侍郎虞世基等主管国事,文武官员多数因贪污受贿闻名。只有裴矩固守常法,没有贪赃纳贿的脏名声,因此被世人称许。
宇文化及叛乱的时候,裴矩早晨起来准备上朝,到街坊门口,碰上几个叛党,拉着裴矩的马车到了孟景的住宅。叛贼们都说:“和裴黄门无关。”不久,宇文化及带着一百多骑兵到了,裴矩迎接拜见了他,宇文化及宽慰了裴矩,命令裴矩参与商定制度。等到宇文化及失败,裴矩被窦建德俘虏,因为裴矩是隋朝旧臣,对待他很宽厚。窦建德出身群盗,没有礼节仪式,裴矩给他制定了各种朝廷的礼仪。一个月之内,宪章制度非常完备了,和帝王相似。建德很高兴,经常到裴矩处咨询。窦建德在武牢被打败。各位将领不知道该归属谁,曹旦的长史李公淹、大唐使者魏征等劝服曹旦和齐善行,使他们归顺大唐。曹旦等听从了他们,就下令裴矩和魏征、李公淹带着曹旦和八颗玉玺,让太行山以东的全部地方归服大唐。
二、(2020山东烟台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文言原文 精读设计
  李昭德,京兆长安人也。少举明经,累迁至凤阁侍郎。长寿二年,增置夏官侍郎三员,时选昭德与娄师德、侯知一为之。是岁,又迁凤阁鸾台平章事,寻加检校内史。长寿中神都改作文昌台及定鼎门又城外郭皆昭德创其制度时人以为能。初,都城洛水天津之东,立德坊西南隅,有中桥及利涉桥,以通行李。上元中,司农卿韦机始移中桥置于安众坊之左街,当长夏门,都人甚以为便,因废利涉桥,所省万计。然岁为洛水冲注,常劳治葺。昭德创意积石为脚,锐其前以分水势,自是竟无漂损。
时则天以武承嗣为文昌左相,昭德密奏曰:“承嗣陛下之侄,又是亲王,不宜更在机权,以惑众庶。且自古帝王,父子之间,犹相篡夺,况在姑侄,岂得委权与之?脱若乘便,宝位宁可安乎?”则天矍然曰:“我未之思也。”承嗣亦尝返谮昭德,则天曰:“自我任昭德,每获高卧,是代我劳苦,非汝所及也。”承嗣俄转太子少保,罢知政事。延载初,凤阁舍人张嘉福令洛阳人王庆之率轻薄恶少数百人诣阙上表,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则天不许,庆之固请不已,则天令昭德诘责之,令散。昭德便杖杀庆之,余众乃息。
时朝廷谀佞者多获进用,故幸恩者,事无大小,但近谄谀,皆获进见。有人于洛水中获白石数点赤,诣阙辄进。诸宰相诘之,对云:“此石赤心,所以来进。”昭德叱之曰:“此石赤心,洛水中余石岂能尽反耶?”左右皆笑。是时,来俊臣、侯思止等枉挠刑法,诬陷忠良,人皆慑惧,昭德每廷奏其状,由是俊臣党与少自摧屈。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七》,有删改)
4.重难词语。(解释加点词)
(1)累迁至凤阁侍郎 
(2)以通行李 
(3)都人甚以为便 
(4)锐其前以分水势 
(5)庆之固请不已 
(6)诸宰相诘之 
(7)昭德每廷奏其状 
5.文化常识。(判断正误)
皇太子:封建社会皇帝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封建社会的太子,其地位仅次于皇帝,并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 (  )
6.文言句式。(翻译句子)
(1)我未之思也。
译文: ====================
(2)有人于洛水中获白石数点赤,诣阙辄进。
译文: ====================
(3)此石赤心,所以来进。
译文: ====================
 
精读设计
4.答案 (1)多次晋升或调动官职,此处指多次升迁。(2)旅行者或出行时携带的箱子、包裹等物。此处指行人车马。(3)认为。(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成尖形。(5)停止。(6)责问。(7)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
5.答案 √
6.答案 (1)我没有想到这一点。
(2)有人在洛水中获得一块有几个红点的白的石头,就来到宫阙进献。
(3)这块石头是红心的,所以拿来进献。
解析 (1)宾语前置句。(2)定语后置句。(3)判断句。
 
 
全真模拟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长寿中/神都改作文昌台/及定鼎门又城外郭/皆昭德创其制/度时人以为能
B.长寿中/神都改作文昌台/及定鼎门又城外郭/皆昭德创其制度时/人以为能
C.长寿中/神都改作文昌台及定鼎门/又城外郭/皆昭德创其制/度时人以为能
D.长寿中/神都改作文昌台及定鼎门/又城外郭/皆昭德创其制度/时人以为能
答案 D “文昌台”“定鼎门”都是动词“改作”的宾语,由“及”连接,三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时人”是“以为能”的主语,前面应当断开。排除C项。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京兆,府名。唐开元元年改雍州为京兆府,治所在万年(今西安市)。
B.明经,科举的科目之一,隋置明经、进士二科,唐增至六科,以诗赋取士谓之明经,以经义取士谓之进士。
C.凤阁,官署名,武则天改中书省为凤阁,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令,最高长官称内史。
D.太子少保,是太子太保副职,负责保护太子,与太师、太傅及其副职都属东宫官职。
答案 B 应是以经义取士谓之明经,以诗赋取士谓之进士。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李昭德年少有才,为官治事有方。他曾经参与都城改建事务,广受人们赞誉;又巧妙地运用积石分流,解决了桥梁漂损问题。
B.李昭德很有见解,深得皇帝信任。他说服武则天解除武承嗣的机要大权;而武承嗣对他的诬陷,则被武则天坚定地予以反驳。
C.李昭德生性强直,不畏权贵皇亲。在王庆之聚众奏请立武承嗣为太子一事上,李昭德主动责问,态度强硬,最终杖杀王庆之。
D.李昭德痛恨谀佞者,敢于揭露指斥。来俊臣等滥施刑法,诬陷忠良,人人惧怕,李昭德常于朝上奏其恶行,使其党羽略有受挫而收敛。
答案 C “主动责问”有误,原文是“则天令昭德诘责之”,是武则天让李昭德责问,不是他主动责问的。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自我任昭德,每获高卧,是代我劳苦,非汝所及也。(4分)
译文: =====================================            =======================
(2)昭德叱之曰:“此石赤心,洛水中余石岂能尽反耶?”左右皆笑。(4分)
译文: ====================           ========================================
答案 (1)自从我任用李昭德以来,常常可以高枕无忧,这是他代我劳苦,不是你能赶得上的。
(2)李昭德呵斥他说:“这块石头是红心的,洛水中其他的石头难道都要谋反吗?”旁边的人都笑了。
10.李昭德是如何劝说武则天不要将重权交给武承嗣的?(3分)
答: ============                 ================================================
答案 ①从武承嗣本身而言,其地位(亲王)、身份(皇侄)本已高贵显赫;②从历史教训而言,父子反目成仇,篡夺皇位已有前车之鉴,姑侄之间恐在所难免;③从武则天个人权益而言,武承嗣一旦趁机发难,她的皇位必然不保。
 
 
[参考译文]
李昭德,是京兆长安人。年轻时考中明经科,多次升迁担任凤阁侍郎。长寿二年,增设夏官侍郎三名,当时挑选李昭德和娄师德、侯知一担任此职。这一年,又升任他为凤阁鸾台平章事,不久加授检校内史。长寿年间,神都改建文昌台和定鼎门,以及城外墙,都由李昭德制定规格,当时人们认为他能干。起初,都城洛水天津桥的东面,立德坊的西南角,有中桥和利涉桥,让行人车马通行。上元年间,司农卿韦机开始将中桥移到安众坊的左街,对着长夏门,都城居民认为很方便,于是废弃利涉桥,节省耗费上万计。然而每年受洛水冲刷,经常劳人修治。李昭德设计堆石头建桥墩,使桥墩前面成尖形来分水势,从此,再不受水流漂没损坏。
当时武则天命武承嗣担任文昌左相,李昭德秘密上奏说:“武承嗣是陛下的侄儿,又是亲王,不应该掌握机要大权,而使众人感到困惑。况且自古帝王,父子之间,还互相篡夺,何况是姑侄,怎么能交给他权力?倘若他趁机起兵,皇位难道会安定吗?”武则天吃惊地说:“我没有想到这一点。”武承嗣也曾反过来诬陷李昭德,武则天说:“自从我任用李昭德以来,常常可以高枕无忧,这是他代我劳苦,不是你能赶得上的。”武承嗣不久转任太子少保,罢免知政事职。延载初年,凤阁舍人张嘉福命令洛阳人王庆之率领数百个轻佻浮躁、品行恶劣的年轻男子到宫前上表,请求立武承嗣为皇太子。武则天不允许,王庆之顽固地请求不停止。武则天命令李昭德责问他,命令他们散去。李昭德就用杖刑处死了王庆之,余下的众人才停止了。
当时朝廷中谄媚奉承的人大多获得提拔任用,所以盼望得到恩宠的人,无论事情大小,只要谄媚奉承,都获得提拔召见。有人在洛水中获得一块有几个红点的白的石头,就来到宫阙进献。众宰相责问他,他回答说:“这块石头是红心的,所以拿来进献。”李昭德呵斥他说:“这块石头是红心的,洛水中其他的石头难道都要谋反吗?”旁边的人都笑了。当时,来俊臣、侯思止等人,滥施刑法,诬陷忠良,人们都恐惧害怕,李昭德经常都在朝堂上陈奏他们的恶行,因此来俊臣的党羽稍有受挫而收敛。
文言文阅读(B)
限时:30分钟 总分:40分 
 
一、(2020山东德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文言原文 精读设计
  崔宏字玄伯,清河东武城人。宏少有俊才,号曰冀州神童。苻融之牧冀州,虚心礼敬。拜阳平公侍郎、领冀州从事。出总庶事,入为宾友,众务修理,处断无滞。苻坚闻之,征为太子舍人。辞以母疾,不就。左迁著作佐郎。太原郝轩名知人,称宏有王佐之材,近代所未有也。坚亡,避难齐鲁间,为丁零翟钊及晋叛将张愿所留。郝轩叹曰:“斯人也,遇斯时,不因扶摇之势,而与安鸟雀飞沈,岂不惜哉!”
仕慕容垂,为吏部郎、尚书左丞、高阳内史,所历著称。立身雅正,虽在兵乱,犹厉志笃学,不以资产为意,妻子不免饥寒。道武征慕容宝,次常山。弃郡走海滨。帝素闻其名,遣求。及至,以为黄门侍郎,与张衮对总机要,草创制度。及帝幸邺,历问故事。宏应对若流,帝善之。还次恒岭帝亲登山顶抚慰新人适遇宏扶老母登岭赐以牛米因诏诸徙人不能自进者给以车牛。迁吏部尚书。时命有司制官爵,撰朝仪,协音乐,定律令,申科禁,宏总而裁之,以为永式。及置八部大夫,以拟八坐,宏通署三十六曹,如令、仆统事。深被信任,势倾朝廷。约俭自居,不营产业,家徒四壁,出无车乘,朝晡步上。母年七十,供养无重膳。帝闻,益重之,厚加馈赐。时人亦或讥其过约,而宏居之愈甚。常引问古今旧事,王者制度,宏陈古人制作之体,及往代废兴之由,甚合上意。未尝謇谔忤旨,亦不谄谀苟容。及道武季年,大臣多犯威怒,宏独无谴者,由于此也。道武崩,明元未即位,清河王绍因人心不安,大出财帛,班赐朝士。宏独不受绍财,长孙嵩以下咸愧焉。诏遣使者循行郡国,纠察守宰不如法者,令宏与宜都公穆观等案之,帝称其平当。又诏宏与长孙嵩等朝堂决刑狱。泰常三年夏,宏病笃,帝遣侍中穆观就受遗言,侍臣问疾,一夜数返。卒,追赠司空,谥文贞公,丧礼一依安城王叔孙俊故事,诏群臣及附国渠帅皆会葬,自亲王以外,尽命拜送。子浩袭。太和中,孝文追录先朝功臣,以宏配飨庙廷。
(节选自《北史·列传第九》,有删改)
1.重难词语。(解释加点词)
(1)苻融之牧冀州 
(2)辞以母疾,不就 
(3)妻子不免饥寒 
(4)以为黄门侍郎 
(5)历问故事 
(6)帝善之 
(7)不营产业 
(8)长孙嵩以下咸愧焉 
2.文化常识。(判断正误)
(1)冀州:古“九州”之一,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  )
(2)左迁:降职。犹言下迁。汉代右贵左贱,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  )
(3)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有司”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也泛指官吏。 (  )
(4)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引申为帝王或王后的死。 (  )
(5)追赠:对死者赠以官爵或称号。  (  )
3.文言句式。(翻译句子)
坚亡,避难齐鲁间,为丁零翟钊及晋叛将张愿所留。
译文: ====================
 
 
精读设计
1.答案 (1)地方州官。此处名词用作动词,指担任冀州刺史。(2)就职,赴任。(3)妻子儿女。(4)让……担任。(5)旧日的典章制度。(6)认为好。(7)经营。(8)都。
2.答案 (1)√ (2)√ (3)√ (4)√ (5)√
3.答案 苻坚死后,崔宏在齐鲁之地避难,被丁零人翟钊和晋朝叛将张愿收留。
解析 省略句、被动句。
全真模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还次恒岭/帝亲登山顶抚慰/新人适遇宏扶老母/登岭赐以牛米/因诏诸徙人/不能自进者/给以车牛
B.还次恒岭/帝亲登山顶/抚慰新人/适遇宏扶老母登岭/赐以牛米/因诏诸徙人不能/自进者给以车牛
C.还次恒岭/帝亲登山顶/抚慰新人/适遇宏扶老母登岭/赐以牛米/因诏诸徙人不能自进者/给以车牛
D.还次恒岭/帝亲登山顶抚慰/新人适遇宏扶老母/登岭/赐以牛米/因诏诸徙人不能自进者/给以车牛
答案 C “新人”做“抚慰”的宾语,二者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因诏诸徙人不能自进者”,定语后置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太子舍人,初设于秦朝,自汉始,会选择德行高尚之人任此职,目的是让其陪伴太子,以其高尚的修养品行影响太子。
B.晡,古代计时法中的十二时之一,即申时,指午后三时至五时;《孔雀东南飞并序》中“奄奄黄昏后”的“黄昏”即与申时相连。
C.谥,谥号,一般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如文中的道武、明元、文贞、孝文等都是美谥。
D.配飨,指帝王祭天时,以先祖配祭,文中指功臣祔祀于帝王宗庙。《鸿门宴》中“旦日飨士卒”的“飨”指用酒食款待宾客,与此处的“飨”含义不同。
答案 B “《孔雀东南飞并序》中‘奄奄黄昏后’的‘黄昏’即与申时相连”错误,“黄昏”指晚七时至九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崔宏富有才干,处事果断。他从小就才智过人,苻融曾虚心向他请教,苻坚亦知其才干,郝轩赞其能佐助帝王;他处置事务,毫不拖延。
B.崔宏立身正派,一心向学。他后来出仕于慕容垂,先后历任要职,皆得好评。他虽然身处战乱中,但仍然磨砺心志,刻苦学习。
C.崔宏处事公平,裁决适当。他总管裁定诸多事务;巡视郡国,纠举不依法行事的郡守县令,审定公允;刑罚狱讼,判决合理,深得道武帝信任。
D.崔宏以约俭自居,无意资产。他家徒四壁,动乱年代,妻子儿女不免挨饿受冻;外出无车,步行上朝;母亲年事已高,供养没有好膳食。
答案 C “巡视郡国,纠举不依法行事的郡守县令”错误,“巡视郡国,纠举不依法行事的郡守县令”的是使者,崔宏负责查办;另外,“深得道武帝信任”错误,当时道武帝已逝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道武征慕容宝,次常山。弃郡走海滨。帝素闻其名,遣求。(4分)
译文: ============================================================
(2)诏群臣及附国渠帅皆会葬,自亲王以外,尽命拜送。(4分)
译文: ============================================================
答案 (1)道武帝征伐慕容宝,停驻常山。崔宏放弃郡城逃到海边。道武帝早就听说过他的名声,派人寻找。
(2)诏令群臣和附属国的头领都去参加葬礼,除亲王以外,都命令叩拜送葬。
5.崔宏深受道武帝器重,除了政治才能之外,还有哪些原因?请简要说明。(3分)
答: ============================================================
答案 ①崔宏回答道武帝询问的古代制定的体制以及历代兴废的原因等问题,很符合皇帝的心意。②他从未强行进谏触怒皇帝,也从不阿谀奉承以苟且容身。③自我约束,生活俭朴。
[参考译文]
崔宏字玄伯,清河东武城人。崔宏少年时有卓越的才能,被称为冀州神童。苻融担任冀州刺史,虚心礼敬他。崔宏被任命为阳平公侍郎,兼冀州从事。出则总领各项事务,入则成为朋友,处理事情有条理,从不拖延不决。苻坚听闻他的才干,征召他为太子舍人。崔宏以母亲有病为由推辞,不就任。降职为著作佐郎。太原人郝轩有善于识别人的名声,称赞崔宏有佐助帝王的才能,是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苻坚死后,崔宏在齐鲁之地避难,被丁零人翟钊和晋朝叛将张愿收留。郝轩叹息说:“这个人啊,遭遇这样的时代,不趁机扶摇直上,却跟安鸟雀一起升降,岂不可惜!”
在慕容垂手下为官,任吏部郎、尚书左丞、高阳内史,在所担任的职务上都闻名。他立身正派,虽然处在战乱中,还磨砺心志,刻苦学习,不把财产放在心上,妻子儿女也免不了受饥寒之苦。道武帝征伐慕容宝,停驻常山。崔宏放弃郡城逃到海边。道武帝早就听说过他的名声,派人寻找。等到崔宏来到,让他担任黄门侍郎,和张兖一起总管机要事务,起草创立制度。等到皇帝前往邺城,问遍旧日的典章制度。崔宏应答如流,皇帝认为他回答得好。返回停驻在恒岭,皇帝亲自登上山顶,安抚慰劳新归附的人,刚好遇到崔宏扶着老母亲登岭,便赏赐给他耕牛粮食。于是诏令所有不能自己前进的迁徙人员,供给牛车。崔宏升为吏部尚书。当时朝廷命令有关官员制定官职封爵,撰写朝廷礼仪,协调音乐,确定律令,申明禁令,崔宏总管并裁定,作为永久的法规。等到设置八部大夫,比拟尚书省八座,崔宏统管三十六曹,如同尚书令、仆射统领政事。深受信任,权力遍布朝廷。以节约俭朴自居,不经营家产,家里很穷;出门没有车辆,早晨下午步行上朝。母亲七十岁,供养没有好膳食。皇帝知道以后,更加器重他,厚加赏赐。当时有人也讥讽他过分节俭,而崔宏要求自己更严格。时常被召去询问古今的旧事,帝王的制度,崔宏陈述古人的礼乐制度,以及前代兴废的缘由,很合皇帝的心意。未曾因为正直而忤逆旨意,也不谄媚阿谀以苟且容身。到道武帝晚年,大臣多冒犯皇帝威严,引起皇帝发怒,只有崔宏不受谴责,就是由于这一点。道武帝逝世,明元帝没有即位,清河王元绍利用人心不定,大量支出财物布帛,赏赐朝廷官员。只有崔宏不接受元绍的财物,长孙嵩以下官员都感到惭愧。诏令派遣使者巡视郡国,纠举不依法办事的郡守县令,命令崔宏和宜都公穆观等人查办,皇帝称赞他们公平得当。又诏令崔宏和长孙嵩在朝堂判决刑事案件。泰常三年夏天,崔宏病重,皇帝派遣侍中穆观前往接受遗言,侍臣询问疾病,一夜往返几次。去世,追赠司空,谥号文贞公,丧礼完全依照安城王叔孙俊的旧例,诏令群臣和附属国的头领都去参加葬礼,除亲王以外,都命令叩拜送葬。儿子崔浩继承爵位。太和年间,孝文帝追录前朝的功臣,将崔宏在朝廷配祭。
二、(2020山东泰安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文言原文 精读设计
  尉元,字苟仁。元年十九,以善射称。神中,为虎贲中郎将,小心恭肃,以匪懈见知。世祖嘉其宽雅有风貌,稍迁驾部给事中。从幸海隅,赐爵富城男,加宁远将军。
天安元年,薛安都以徐州内附,请师救援。显祖以元为使持节与城阳公孔伯恭赴之。申纂诈降,元知非诚款,外示容纳,而密备焉。元遂长驱而进,贼将周凯望声遁走。彧[]遣将张永、沈攸之等率众讨安都,屯于下磕。永乃分遣羽林监王穆之领卒五千,守辎重于武原。元以张永仍据险要,攻守势倍,惧伤士卒。乃命安都与李璨等固守,身率精锐,扬兵于外,分击吕梁,绝其粮运。永势挫力屈,元乘胜围之,攻其南门,永遂捐城夜遁。伯恭、安都乘势追击,时大雨雪,泗水冰合,永弃船而走。元豫测永必将奔亡,邀其走路,南北奋击,大破于吕梁之东。
是时徐州妖人假姓司马,自称晋王,扇惑百姓。元遣将追斩之。延兴元年五月,假元淮阳王。元表:“淮阳郡上党令韩念祖始临之初旧民南叛全无一人令抚绥招集爱民如子南来民费系先等前后归附户至二百有余南济阴郡睢陵县人赵怜等辞称念祖善于绥抚,清身洁己,请乞念祖为睢陵令。若得其人,必能招集离叛,成立一县。”显祖诏曰:“民情如此,可听如请。”元好申下人之善,皆此类也。太和初,出为镇西大将军,甚得夷民之心。三年,进爵淮阳王,以旧老见礼,听乘步挽,杖于朝。
其年,频表以老乞身。元诣阙谢老,引见于庭,命升殿劳宴,赐玄冠素服。又诏曰:“公以八十之年,宜处三老之重。”高祖再拜三老,亲袒割牲,执爵而馈。十七年七月,元疾笃,高祖亲幸省疾。八月,元薨。
(节选自《魏书·列传第三十八》,有删改)
[注] 彧:刘彧,南朝宋第六位皇帝。
4.重难词语。(解释加点词)
(1)以善射称 
(2)为虎贲中郎将 
(3)稍迁驾部给事中 
(4)身率精锐 
(5)永遂捐城夜遁 
(6)是时徐州妖人假姓司马 
(7)假元淮阳王 
(8)出为镇西大将军 
(9)元疾笃 
5.文化常识。(判断正误)
字: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代男子十八岁冠礼、女子十五岁笄礼后,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  )
6.文言句式。(翻译句子)
(1)永乃分遣羽林监王穆之领卒五千,守辎重于武原。
译文: ====================
(2)元诣阙谢老,引见于庭,命升殿劳宴,赐玄冠素服。
译文: ====================
 
精读设计
4.答案 (1)扬名。(2)担任。(3)逐渐升任。(4)形容词作名词,精锐士兵。(5)舍弃,抛弃。(6)假托。(7)非正式的。(8)出任。(9)特指病重。
5.答案 ×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
6.答案 (1)张永就分派羽林监王穆之率领五千士兵在武原守卫战略物资。
(2)尉元到宫廷告老辞官,在朝廷被接见,(皇帝)下令升殿举行慰劳尉元的宴会,赐给(他)黑色的帽子和白色的衣服。
解析 (1)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2)被动句、省略句。
 
全真模拟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淮阳郡上党令韩念祖始临之/初旧民南叛/全无一人/令抚绥招集/爱民如子/南来民费系先等前后归/附户至二百有余/
B.淮阳郡上党令韩念祖始临之初/旧民南叛/全无一人/令抚绥招集/爱民如子/南来民费系先等前后归附/户至二百有余/
C.淮阳郡上党令韩念祖始临之初/旧民南叛/全无一人令/抚绥招集/爱民如子/南来民费系先等前后归/附户至二百有余/
D.淮阳郡上党令韩念祖始临之/初旧民南叛/全无一人令/抚绥招集/爱民如子/南来民费系先等前后归附/户至二百有余/
答案 B “初”,开始,开端,表示时间,修饰“始临”,故“始临之初”中间不应该断开。排除A、D两项。“抚绥”,安抚,主语应该为“令”,二者中间不应该断开。排除C项。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世祖,庙号。一般用于王朝的最初建立者,也可用于该王朝承上启下的有为君主。
B.爵,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我国周代设有公、侯、伯、男四等爵位。
C.乞身,古代以做官为委身事君,故称请求辞职为乞身。它与“乞骸骨”意思相同。
D.三老,古代一种荣誉职位。相传统治者设三老、五更各一人,以父兄之礼尊养。
答案 B “公、侯、伯、男四等爵位”错误,应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尉元作战身先士卒。讨伐张永时,他命薛安都与李璨等人坚守,自己亲率精兵,攻打吕梁,后又乘胜追击张永,使其弃船逃跑。
B.尉元富有军事谋略。开赴徐州期间,他知道申纂并不是诚心投降,就表面上表示接纳,暗中则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C.尉元从政很有手段。他发现假托姓司马的妖人自称晋王来煽动蛊惑百姓,就果断派人杀死他;他任镇西大将军时,很得夷人之心。
D.尉元深受皇帝敬重。他因功绩大而受到皇帝礼遇,不仅赐予他乘车入朝、拄拐杖在朝堂行走的权力,还赐给他帽子和衣服,尊其为三老。
答案 A “使其弃船逃跑”分析错误。从文中“伯恭、安都乘势追击,时大雨雪,泗水冰合,永弃船而走”的信息来看,张永最后弃船逃跑是因为伯恭、安都乘势追击,且天降大雪,河水结冰。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元以张永仍据险要,攻守势倍,惧伤士卒。(4分)
译文: ============================================================
(2)元豫测永必将奔亡,邀其走路,南北奋击,大破于吕梁之东。(4分)
译文: ============================================================
答案 (1)尉元认为张永仍然占据险要的位置,攻守形势相差很远,害怕损伤士兵。
(2)尉元预计到张永一定会逃跑,就在他逃跑的道路上拦击,从南北两边奋力攻打,在吕梁的东边大败张永。
 
10.尉元认可韩念祖可以做睢陵县令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答: ============================================================
答案 善于绥抚(善于安抚百姓);清身洁己(为官清廉)。
[参考译文]
尉元,字苟仁。尉元十九岁时就凭借擅长射箭而扬名。神年间,担任虎贲中郎将,做事小心谨慎、恭敬严肃,因从来不懈怠而受到重用。世祖嘉奖他为人宽厚、文雅有风度,逐渐升任他为驾部给事中。跟随皇帝到沿海地区,被赐予富成男的爵位,升任宁远将军。
天安元年,薛安都率徐州归顺,请求派军救援。显祖命令尉元为使者,持节,与城阳公孔伯恭一起前往徐州。申纂谎称投降,尉元知道他们心不诚,就表面上表示接纳,而暗中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尉元于是率部队挺进,敌将周凯听说他们来了就逃走了。刘彧派遣将领张永、沈攸之等人率兵讨伐安都,在下磕驻扎。张永就分派羽林监王穆之率领五千士兵在武原守卫战略物资。尉元认为张永仍然占据险要的位置,攻守形势相差很远,害怕损伤士兵。于是尉元命令薛安都与李璨等人坚守,亲自率领精锐士兵,出城炫耀武力,分兵攻打吕梁,切断其粮草运输的道路。张永势力受挫,尉元乘胜追击,包围了张永,进攻其城南门,于是张永放弃守城连夜逃跑。孔伯恭、薛安都乘势追击,当时天降大雪,泗水上全部结了冰,张永弃船逃跑。尉元预计到张永一定会逃跑,就在他逃跑的道路上拦击,从南北两边奋力攻打,在吕梁的东边大败张永。
这时徐州有一个假托姓司马的妖人,自称是晋王,煽动蛊惑百姓。尉元派人追击斩杀了他。延兴元年五月,非正式授予尉元为淮阳王。尉元上书给皇帝说:“淮阳郡上党县县令韩念祖开始到任的时候,以前的百姓都叛逃到南方,完全没有一个人。县令安抚招集百姓,爱民如子,从南方来的百姓费系先等先后归顺,民众增加到两百多。南济阴郡睢陵县人赵怜等人告诉我韩念祖很善于安抚百姓,为官清廉,请求让韩念祖做睢陵县令。如果能够任用此人的话,一定能够把那些反叛离去的人招回来,成为一个县。”显祖下令说:“既然百姓有这样的要求,那就听从这一请求吧。”尉元喜欢陈说手下人的好处,大都和这件事相类似。太和初年,出任镇西大将军,很得夷人之心。太和三年,封为淮阳王,(皇上)以对待耆老的礼节接待他,允许他乘坐挽车入朝,拄着拐杖在朝堂行走。
那年,尉元多次上书因为年纪大而请求退休。尉元到宫廷告老辞官,在朝廷被接见,(皇帝)下令升殿举行慰劳尉元的宴会,赐给(他)黑色的帽子和白色的衣服。又下诏说:“尉元公今年八十岁,应当处在三老的位置。”高祖两次拜见三老,亲自袒臂宰割祭祀的牲畜,端起盛酒的爵馈赠他们。太和十七年七月,尉元病重,高祖亲自去探病。八月,尉元去世。
 
文言文阅读(C)
限时:30分钟 总分:40分 
 
一、(2020海南四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文言原文 精读设计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仁宗复制科,仲淹谓弼:“子当以是进。”举茂材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赵元昊寇鄜延,破金明,内侍黄德和引兵走,大将刘平战死,德和诬其降贼。弼请按竟其狱,德和坐要斩。庆历二年,为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堂吏有伪为僧牒者,开封不敢治。弼白执政,请以吏付狱,吕夷简不悦。会契丹屯兵境上,遣其臣萧英、刘六符来求关南地。朝廷择报聘者,皆以其情叵测,莫敢行,夷简因是荐弼。弼即入对,叩头曰:“主忧臣辱,臣不敢爱其死。”帝为动色,先以为接伴。弼开怀与语,英感悦,亦不复隐其情,弼具以闻。帝唯许增岁币,仍以宗室女嫁其子。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率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为大冢葬之,目曰“丛冢”。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帝闻之,遣使褒劳,拜礼部侍郎。弼曰:“此守臣职也。”辞不受。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熙宁元年,徙判汝州。王安石用事,雅不与弼合。弼度不能争多称疾求退章数十上神宗将许之问曰卿即去谁可代卿者弼荐文彦博神宗默然青苗法出,弼以谓如是则财聚于上,人散于下,持不行。弼言:“新法,臣所不晓,不可以治郡。愿归洛养疾。”许之。遂请老,加拜司空,进封韩国公致仕。弼虽家居,朝廷有大利害,知无不言。元丰六年八月,薨,年八十。
(节选自《宋史·富弼传》,有删改)
1.重难词语。(解释加点词)
(1)范仲淹见而奇之      
(2)赵元昊寇鄜延       
(3)弼请按竟其狱       
(4)为知制诰       
(5)弼白执政       
(6)会契丹屯兵境上      
2.文化常识。(判断正误)
(1)制科,古代由皇帝亲自下诏而临时设置的科举考试科目。 (  )
(2)粟,五谷之一,即高粱,是中国古代北方的重要粮食作物。 (  )
(3)薨,死的一种说法,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的死为薨。 (  )
3.文言句式。(翻译句子)
(1)殊妻以女。
译文: ====================
(2)堂吏有伪为僧牒者,开封不敢治。
译文: ====================
 
(3)此守臣职也。
译文: ====================
 
精读设计
1.答案 (1)意动用法,认为……不同寻常。(2)侵犯。(3)查办追究。(4)担任。(5)报告。(6)适逢。
2.答案 (1)√ (2)× “粟……即高粱”错。粟,谷子。去壳后叫小米。 (3)√
3.答案 (1)晏殊将女儿嫁给他。
(2)有伪造可作僧尼凭证的度牒的堂吏,开封府不敢治罪。
(3)这是我作为守臣的职责。
解析 (1)状语后置句。(2)定语后置句。(3)判断句。
全真模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弼度不能争/多称疾求退/章数十上/神宗将许之/问曰/卿即去/谁可代卿者/弼荐文彦博/神宗默
然/
B.弼度不能争/多称疾求退/章数十上神宗/将许之/问曰/卿即去/谁可代卿者/弼荐文彦博/神宗默
然/
C.弼度不能/争多称疾求退/章数十上/神宗将许之/问曰/卿即去/谁可代卿者/弼荐文彦博/神宗默
然/
D.弼度不能争/多称疾求退/章数十上/神宗将许之/问曰/卿即去/谁可代/卿者弼荐文彦博/神宗默
然/
答案 A “弼度不能争”结构完整,所以要在其后断开,排除C项。通过分析可知“将许之”的主语是“神宗”,所以这两者之间不能断开,故排除B项。“卿者”充当“代”的宾语,二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僧牒,由官府发给的作为僧尼的凭证的度牒。有牒者得免地税、徭役。
B.岁币,向外族或中央每年交纳的钱物。文中指宋辽和议之后,宋被迫每年向辽交纳岁币。
C.元年,可指帝王即位的第一年,也可指帝王改换年号的第一年,“熙宁元年”采用了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D.致仕,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退休,类似的说法还有“致政”。
答案 C “采用了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错误,应改为“采用了年号纪年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富弼为人坦荡,恪尽职守。黄德和诬陷刘平投降,富弼请求查办追究此案,黄德和被腰斩;富弼检举审查京师刑事诉讼案件,因请求惩罚伪造僧牒的堂吏一事令吕夷简不满。
B.富弼勇敢无畏,忠君爱国。契丹索要关南土地,朝中大臣因情势难测不敢出使,吕夷简推荐富弼后,富弼接受委任;他与萧英开怀畅谈,得知实情上报皇帝,最终没有割地给契丹。
C.富弼思虑周全,救民水火。河朔水患,饥民遍野,富弼多方举措,救活五十余万人,招募流民为兵的数量可以万计;富弼立下的法则简便周详,天下相传作为准则。
 
D.富弼抵制新法,致仕犹谏。富弼认为王安石的青苗法,对朝廷上下都无益处而不执行,后以养病为由告老回乡;但朝廷有大事发生,他仍知无不言。
答案 D “对朝廷上下都无益处”不正确,根据“财聚于上,人散于下”可知,并非对上对下都没有好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弼即入对,叩头曰:“主忧臣辱,臣不敢爱其死。”帝为动色,先以为接伴。(4分)
译文: ============================================================
(2)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4分)
译文: ============================================================
答案 (1)富弼就入朝应对,叩头说:“君主担忧是臣下的耻辱,臣不敢吝惜生命,贪生怕死。”皇帝为之动容,先让他接待陪伴契丹使者。
(2)富弼担任宰相,遵守典章制度,按照旧例行事,并加上公众议论,其中不掺杂私心。
5.在应对河朔水患时,富弼有哪些成功的做法?请结合原文概括。(3分)
答: ============================================================
答案 ①多方征集粮食。②利用公私庐舍安置流民。③调动已离职的、待缺的、寄居的官吏,让他们积极抗灾。④让流民自行获取山林池泽之出产。⑤用丛冢埋葬死者。
[参考译文]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从小好学,有大气度。范仲淹见到后认为他不同寻常,将他的文章给王曾、晏殊看,晏殊将女儿嫁给了他。仁宗恢复制科,范仲淹对富弼说:“你应当通过这个途径进入仕途。”推举他为茂才异等,委任他为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赵元昊侵犯鄜、延二州,攻克金明,内侍黄德和带兵逃跑,大将刘平战死,黄德和诬陷他投降。富弼请求查办追究此案,黄德和获罪被腰斩。庆历二年,担任知制诰,检举审查在京师的刑事诉讼案件。有伪造可作僧尼凭证的度牒的堂吏,开封府不敢治罪。富弼报告执政大臣,要求将堂吏交付狱吏,吕夷简不高兴。适逢契丹在边境驻扎军队,派遣他们的使臣萧英、刘六符前来索要关南土地。朝廷选择回访的官员,都认为契丹情形不能预测,不敢出行,吕夷简因此推荐了富弼。富弼就入朝应对,叩头说:“君主担忧是臣下的耻辱,臣不敢吝惜生命,贪生怕死。”皇帝为之动容,先让他接待陪伴契丹使者。富弼与萧英敞开胸怀尽情而谈,萧英感动喜悦,也不再隐瞒实情,富弼将这些全部上奏给皇帝。皇帝只答应增加岁币,并将皇族之女嫁给他的儿子。河朔发大水,老百姓到处流浪讨饭。富弼鼓励治区内的百姓拿出粟米,加上官仓的粮食,获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处,分散让人居住,以便于供给柴薪和饮水。官吏已离职的、待缺的、寄居的,都给予俸禄,让他们到老百姓聚集的地方,挑选老弱病衰的人发放口粮,并记下他们的功劳,约定到时候替他们上奏请求赏赐。一般每隔五天,就派人拿着酒肉干粮慰劳,出于最大的诚心,人人都为之尽力。山林池泽的出产有利于老百姓生存的,都任凭流民取用。死者就筑大冢安葬,名为“丛冢”。第二年,麦子大丰收,老百姓按照路的远近接受粮食回家,共救活五十余万人,收募为兵的数以万计。皇帝听说后,派遣使者褒奖慰劳,授任礼部侍郎。富弼说:“这是我作为守臣的职责。”推辞不接受。自从富弼立下的法则简便周密,天下相传作为准则。富弼担任宰相,遵守典章制度,按照旧例行事,并加上公众议论,其中不掺杂私心。熙宁元年,调动官职管理汝州。王安石执掌政权,向来与富弼不和。富弼考虑不能和他相争,多次声称有病请求引退,上了几十次奏章。神宗将要答应他,问他说:“你这一去,谁能代替你呢?”富弼推荐文彦博,神宗默然不语。青苗法推行后,富弼认为这样就会使财利聚集于朝廷,而人心分散,坚持不实行。富弼说:“新法,是臣不明白的,不可以再治理郡县。愿回洛阳养病。”皇帝同意了这一请求。于是请求告老回乡,加拜司空,进封韩国公,辞官归隐。富弼虽然居住在家,朝廷有大事,知道的就没有不说出来的。元丰六年八月,去世,终年八十岁。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文言原文 精读设计
  孙丕扬,字叔孝,富平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擢御史。历按畿辅、淮、扬,矫然有风裁。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丕扬,落职候勘。拱罢,事白,起故官。万历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诸府,以严为治,属吏皆惴惴。按行关隘,增置敌楼三百余所。录功,进右副都御史。中官冯保家在畿内,张居正属为建坊,丕扬拒不应。十五年,河北大饥。丕扬乡邑及邻县蒲城、同官至采石为食。丕扬伤之,进石数升于帝,因言:“宜宽赋节用,罢额外征派及诸不急务,损上益下,以培苍生大命。”帝感其言,颇有所减罢。召拜刑部尚书,请敕天下抚按,令监司按行州县大录系囚按察使则录会城囚流徒以下抚按以达于朝轻者立遣重者仍听部裁岁以为常帝报从之。条上省刑省罚各三十二事,帝优诏褒纳。自是刑狱大减。有内竖杀人,逃匿禁中。丕扬奏捕,卒论戍。改左都御史,陈台规三事,请专掌印、重巡方、久巡城,著为令。又言:“闾阎民瘼非郡邑莫济,郡邑吏治非抚按监司莫清。请立约束颁天下,奖廉抑贪,共励官箴。”帝咸优诏报许。二十二年,拜吏部尚书。丕扬挺劲不挠,百僚无敢以私干者,独患中贵请谒。乃创为掣签法,大选急选,悉听其人自掣,请寄无所容。一时选人盛称无私。二十三年冬,帝以军政故,贬两京言官三十余人。丕扬犹在告,偕九卿力谏,弗纳。复抗疏谏,帝益怒,尽除其名。初,帝虽以夙望用丕扬,然不甚委信。丕扬以白首趋朝,非荐贤无以报国。推毂林居耆硕,若吕坤辈。帝雅意不用旧人,悉寝不报。丕扬齿虽迈,帝重其老成清德,眷遇益隆。家居二年卒,年八十三。谥恭介。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二》,有删改)
4.重难词语。(解释加点词)
(1)擢御史 
(2)以尝劾高拱 
(3)卒论戍 
(4)非荐贤无以报国 
5.文化常识。(判断正误)
(1)“嘉靖”是年号,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万历皇帝、雍正皇帝等。 (  )
(2)刑部尚书是刑部的主官,是掌管全国司法、刑狱、官员任免的大臣。 (  )
(3)“禁中”指帝王所居的宫城,也作“禁内”。帝王所居的宫城因不许人随便进出,故称“禁中”。 (  )
6.文言句式。(翻译句子)
(1)进石数升于帝。
译文: ====================
(2)丕扬奏捕,卒论戍。
译文: ====================
 
精读设计
4.答案 (1)提拔。(2)因为。(3)最终。(4)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5.答案 (1)√ (2)× 刑部尚书不负责官员的任免。 (3)√
6.答案 (1)把数升石头进献给皇帝。
(2)孙丕扬上奏要求逮捕这个宦官,最终这个宦官被判充军。
解析 (1)定语后置兼状语后置句。(2)省略句。
 
 
 
全真模拟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令监司按行州县/大录系囚/按察使则录会城囚/流徒以下/抚按以达于朝/轻者立遣/重者仍听/部裁岁以为常/
B.令监司按行/州县大录系囚/按察使则录会城囚/流徒以下/抚按以达于朝/轻者立遣/重者仍听/部裁岁以为常/
C.令监司按行州县/大录系囚/按察使则录会城囚/流徒以下/抚按以达于朝/轻者立遣/重者仍听部裁/岁以为常/
D.令监司按行/州县大录系囚/按察使则录会城囚/流徒以下/抚按以达于朝/轻者立遣/重者仍听部裁/岁以为常/
答案 C “按行”是动词,与“州县”是动宾关系,联系密切,二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听”是动词,与“部裁”是动宾关系,二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畿辅,京城附近地区。畿,天子直接管辖的王都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泛指国都周围的地区;辅,指京城附近的地区。
B.大理,指大理寺,审定法律、掌管刑狱的官署。主管称大理寺卿,下设大理寺少卿、大理丞等官员。
C.闾阎,里巷的门。泛指民间。
D.在告,谓官吏在休假中。文中指孙丕扬当时正休假在家。
答案 B “审定法律”错误,大理寺是古代审核刑狱的中央审判机关,其职能不包括审定法律。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孙丕扬性情刚直,不徇私情。任右副都御史后,张居正嘱托他为中官冯保修建牌坊,他拒不答应;任吏部尚书时,绝无请托之事,被人盛称无私。
B.孙丕扬心系天下,关爱百姓。黄河以北发生大饥荒时,他见百姓竟然靠采石充饥,十分伤心,就请求皇帝宽赋救民,皇帝受到感动,减免部分赋税。
C.孙丕扬为政严厉,遵守法度。担任右佥都御史,巡视保定各府时,属吏都因他的严肃正直而惴惴不安;执掌刑部时,把逃到宫中的杀人犯抓出制裁。
D.孙丕扬直言敢谏,遭到打击。隆庆年间他因弹劾权臣高拱而遭其诬陷,后来上疏皇帝,反对其贬谪两京的言官,结果两次都没有被采纳。
答案 D “因弹劾权臣高拱而遭其诬陷”错误,原文“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丕扬”说的是丕扬遭高拱门生诬陷,而不是高拱。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丕扬挺劲不挠,百僚无敢以私干者,独患中贵请谒。(4分)
译文: ============================================================
(2)推毂林居耆硕,若吕坤辈。帝雅意不用旧人,悉寝不报。(4分)
译文: ============================================================
答案 (1)孙丕扬坚劲而不怕受挫折,众官都不敢用私事来请托,只是担心当权的宦官来求情。
(2)孙丕扬推荐居住在乡里的年高博学的人士,如吕坤等人,皇帝向来的意愿是不录用旧臣,全部搁置起来没有批复。
 
10.皇帝对待孙丕扬的态度颇为矛盾,请分析其表现。(3分)
答: ============================================================
答案 ①对他眷遇益隆,因为皇帝很佩服孙丕扬的才干,同时也看重他年高德重与清廉。②对他不很信任,所以有时不听从他的建议。
[参考译文]
孙丕扬,字叔孝,富平人。嘉靖三十五年考中进士。被提拔为御史。依次巡视京都附近、淮、扬等地,有坚劲、刚正不阿的品格。隆庆年间,被提拔为大理丞。因为曾经弹劾高拱,高拱的门生给事中程文诬陷弹劾孙丕扬,孙丕扬被革职等候审问。高拱被罢免,事情清楚了,孙丕扬被起用担任原来的官职。万历元年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任保定各府的巡抚,他采用严厉的手段治理政事,下属官吏都很害怕。巡视关隘,增设御敌的城楼三百多所。根据登录的功劳,升任右副都御史。宦官冯保的家在京城近郊,张居正嘱咐孙丕扬替冯保修建牌坊,孙丕扬拒绝不答应。万历十五年,黄河以北闹大饥荒。孙丕扬的家乡和邻县蒲城、同官的百姓采石块作为食物。孙丕扬为这事悲痛,把数升石头进献给皇帝,趁机对皇帝说:“应该减少赋税,节省开支,停止额外的收派和各种不紧急的事,减少官方收益而增加百姓的收益,来培育百姓的命脉。”皇帝被他的话感动,很多赋税被减少或停止了。征召授予刑部尚书,请命令全国的巡抚巡按,派遣监司巡察州县,大规模审查囚徒,按察使则审查省城里的囚徒。流刑以下的,巡抚巡按将案例呈送到朝廷,罪轻的人马上让他离开,罪重的人仍然听候刑部裁决,每年作为常规。神宗批复同意。他逐条陈述了减少刑和罚各三十二项意见,皇帝下了嘉奖的诏书加以表扬和表示接纳。从这以后刑罚案件大为减少。有个宦官杀了人,逃入宫中隐匿起来。孙丕扬上奏要求逮捕这个宦官,最终这个宦官被判充军。改任左都御史,他陈述三条台规,请求专一掌印,重视出巡四方,经常巡查城防,这被确定为法令。他又称:“民间百姓的疾苦只有郡县官员才能救助,郡县的行政治理只有巡抚、巡按、监司才能清楚。请求订立条文颁布全国,奖励清廉,抑制贪污,共同以做官的箴言来勉励。”神宗都以嘉奖的诏书答复同意。万历二十二年,他担任吏部尚书。孙丕扬坚劲而不怕受挫折,众官都不敢用私事来请托,只是担心当权的宦官来求情。于是他创立抽签法,大选急选,都听凭选人自己抽签,请托属意之事无法施行。一时之间这种选人的方法广泛地被称赞没有营私。万历二十三年冬,神宗因为军政事务,贬谪了两京三十多名言官。孙丕扬还在休假,与九卿一起极力劝谏,神宗没接纳。又违抗命令上奏劝谏,神宗更加愤怒,把他们全都除名。当初,皇帝虽然因为孙丕扬一向有声望而任用了他,但对他并不很信任。孙丕扬认为自己以白首之躯上朝,除了举荐有德行有才能的人没有其他的可以报效国家。孙丞扬推荐居住在乡里的年高博学的人士,如吕坤等人,皇帝向来的意愿是不录用旧臣,全部搁置起来没有批复。孙丕扬虽然年迈,神宗看重他年高德重为官清廉,赐给他的待遇更隆重。他在家居住两年后去世,享年八十三岁,谥号恭介。
 
 


版权属于:怀铁一中  设计维护:怀铁一中信息中心
学校联系电话:0745-2788218
湘ICP备05012886号   湘教QS7-201306-001563

湘公网安备 43120202000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