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 |
释义 |
示例 |
留 |
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等专门称谓; 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 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
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分析:句中的“赵惠文王”“廉颇”为人名,“阳晋”为地名,“上卿”“诸侯”为官名,都不用翻译。 我来翻译: |
删 |
句首发语词; 句中起停顿或结构作用的词; 句末调节音节的词; 偏义复词中的衬字。 |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分析:“之”,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中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翻译时应删去;“也”,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的停顿,翻译时应删去。 我来翻译: |
换 |
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 通假字换成本字; 将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将古词换成现代词。 |
③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分析:“水”,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译为“游泳”;“绝”的意思是“渡”,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横渡”。 我来翻译: |
调 |
把文言句中的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要求调整语序。 |
④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分析:“求人可使报秦者”是定语后置句,“可使报秦者”做“人”的定语,翻译时要调到前面。 我来翻译: |
补 |
为使译文准确、通顺,在翻译时,应将省略了的成分补充完整。 |
⑤项伯乃夜弛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分析:省略谓语“告”的宾语“之”;“之”,指代“张良”。 我来翻译: |
贯 |
古文中使用的借喻、借代、用典、互文等,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
⑥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过秦论》) 分析:“藩篱”,借喻,比喻边境上的屏障。 我来翻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