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师团队 > 语文组 > 教学资源

(新高考题型)专题二 现代文阅读Ⅱ 散文(子母典题·深读细研)


时间:2021-07-07    作者:语文组:彭新柳    阅读:


3a09adf800f65945f16d6179724a0750.docx
3a09adf800f65945f16d6179724a0750.docx (2.41 MB)

专题二 现代文阅读
常考文体1——散文
子母典题·深读细研
2020新高考Ⅰ,
6—9+原创题
体裁:散文  主题语境:我们的家园  学科核心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
字数:1696   建议时间:10分钟           难度自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26分)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引用《建水县志》的记载,将今日建水与其“原始之城”的风貌关联起来,写的是建水绵延不断的历史传承。
B.文章以“仁者人也”来承接并形容进城的“仪式感”,是借儒家经典语句来观照城的规划与人的活动,凸显建水保有传统的人文气息。
C.文章引用诗句“深巷明朝卖杏花”,是由街头所见引起的诗意联想,意在转向描写建水女子的“结实、健康、天真”。
D.文章以《水浒传》中的相关描写来类比临安饭店食客满堂的场面,是借梁山好汉的形象来展现建水人性格中的粗犷不羁。
答案 D “是借梁山好汉的形象来展现建水人性格中的粗犷不羁”理解错误,文章虽然用《水浒传》中的相关描写来类比临安饭店食客满堂的场面,但“喝汤的喝汤……来一盘烧卖”是重在描写建水人的传统生活方式。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以“看哪”开头,确定了全文的描写角度,即始终以一个导游者的旁观视角来铺叙建水城,使叙述语调显得既热情又客观。
B.文章写“电子地图很不耐烦”地忽略了建水毛细血管一样密集的巷子,这种表述意在强调建水的巷子丰富生动,只有通过实地游走方可感知。
C.文章最后一段写归家,提及“曾祖父”“祖母”,并以“香樟树的荫庇”作结,意在说明普通人家一代代的平凡生活蕴含着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
D.文章最显著的文字特点是常常大量堆叠同类词语或词组,以此形成繁复恣肆的修辞效果,同时也表现了物阜民安的世俗生活气象。
答案 A “使叙述语调显得既热情又客观”错,文中“在这个城里,有个家的人真是有福啊”等是有感情的主观表述。
3.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4分)
答:  ============================
答案 ①写饮食,就是写建水城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及其历史传承;②写饮食,就是写人的日常生活和城的烟火气息,这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水古城的城市品格。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在文内勾画出大量描写饮食的内容,然后再说明这样描写的作用。①文章中“如果是七月的话,在某个胡同里走着,忽然会闻见蘑菇之香……在锅子中央冒油呢”等内容表现了建水城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文章还重点写了烧卖的做法,并且说“这家烧卖的做法是明代传下来的”,以此表现建水城的历史传承。②文中还重点写了小巷里的人提着蔬菜行走,并对蔬菜进行了铺陈,以此表现人的日常生活和城的烟火气息,这也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水古城的城市品格。
4.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6分)
答:   ============================  ==========            ==================
答案 ①文章以空间的转换为行文结构,展开对建水的描写,从城外的临安车站开始,依次写穿过城门,经过街道、市场、胡同小巷,最后进入家庭院落;②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思想线索,将建水同时置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下日常生活中来描写,表现这座古城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
解析 ①从第一段“穿过拱形的门洞进城”,第二段“一旦进入城门,扑面而来……”(写建水的布局和建水人的生活),到第三段“城门不远处就是有口皆碑的临安饭店”,第四段从临安饭店写到龙井菜市场及胡同小巷,第五段写家庭院落,可以看出空间上使用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实现了空间的转换。②作者在描写建水当下日常生活时,往往是历史和现实交织。在描写时,作者先以《建水县志》点明其历史久远,再引用古诗文进行联想对比,如“深巷明朝卖杏花”,引出对建水女子“结实、健康、天真”的描写;用《水浒传》中的相关描写类比临安饭店食客满堂的场面,展示建水人的传统生活方式。最后回到现实,使用统计数据凸显建水的历史底蕴,如第四段写建水巷子密集丰富,作者用“有30多条街巷,550多处已经被列为具有保护价值的文物性建筑”来展现建水的历史价值。第五段用“曾祖父”“祖母”“百年香樟树的荫庇”来说明建水人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传承。
 
 
 
 
 
 
5.试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答:   ============================  ============================  ===
答案 运用大量二字词语、三字词语、四字词语排列,描绘了城内巷子里面物产丰富、建筑稀奇、人物百态的景象,真切地传递出建水城内小巷具有传统的人文气息,表达了作者对城内一花一木一屋一人的喜爱。
6.这篇散文主要是通过描写哪些内容来抒发作者情感的?试简要概括。(6分)
答:   ===================               =========  ============================
答案 这篇散文主要通过描写建水城的建筑、饮食文化和城内居民的生活与精神面貌等,将建水城同时置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下日常生活中来描写,表现了建水城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抒发了作者对古城保存传统文明的喜爱与赞颂之情。
 
技法点金·精研活用
满分攻略一 三步骤,答准散文阅读客观题
 
 
 
 
设误类型 示例
内容理解
错误
(2020新高考Ⅰ,6)D.文章以《水浒传》中的相关描写来类比临安饭店食客满堂的场面,是借梁山好汉的形象来展现建水人性格中的粗犷不羁。(“是借梁山好汉的形象来展现建水人性格中的粗犷不羁”理解错误,文章虽然用《水浒传》中的相关描写来类比临安饭店食客满堂的场面,但“喝汤的喝汤……来一盘烧卖”是重在描写建水人的传统生活方式)
(2020课标全国Ⅲ,7)C.本文借对火车、挎包、铁锤等寻常事物的记述,有意形成一种朴实无华的文体风格,暗示正是这些寻常事物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有意形成一种朴实无华的文体风格,暗示正是这些寻常事物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错误,本文朴实无华的文体风格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有意形成”的。另据尾段“在锻钢打铁的同时,也锻造了自己,改变了人生,甚至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可知,成全“我”文学创作的是“铁锤”,即“我”锻钢打铁的经历,而不包括“火车、挎包”)
(2020天津,16)A.第一段中“买椟还珠”加引号,语带自嘲,强调了礼物的珍贵,突出了朋友所赠之物带给“我”的惊艳感受。
C.文章引用《洛神赋》文句,意在赞美曹植的艺术想象力,丰富了线条美的内涵,增添了本文的文化韵味。(A项,“强调了礼物的珍贵,突出了朋友所赠之物带给‘我’的惊艳感受”错,结合原文“但我‘买椟还珠’,目不见油,竟被这个瓶子惊呆了”,可见这是作者自嘲没有看上那名贵的牡丹油,却对瓶子感到惊艳。C项,“文章引用《洛神赋》文句,意在赞美曹植的艺术想象力”有误,由“无论平面还是立体的艺术……也吐纳着作者内心的块垒”“简直是一幅美人线描图”可知,举曹植《洛神赋》的例子,不是为了赞美曹植的艺术想象力,而是意在赞美线条可以定格美丽的瞬间,吐纳作者内心的块垒)
词语理解
错误
(2019北京,17)B.大致都在形胜之地 形胜:外形优美(形胜,指地势优越壮美)
(2018北京,18)B.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 热烈:热闹,眼花缭乱。(热烈:充满热情的,强烈的,极具诗意的)
手法赏析
错误
(2020新高考Ⅰ,7)A.文章以“看哪”开头,确定了全文的描写角度,即始终以一个导游者的旁观视角来铺叙建水城,使叙述语调显得既热情又客观。(“使叙述语调显得既热情又客观”错,文中“在这个城里,有个家的人真是有福啊”等是有感情的主观表述。)
还有可能出现的错误类型:句子理解错误,形象分析错误,情感、主题概括错误。
 
 
 
 
 
 
 
 
 
(2020山东滨州名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铁锅槐
梁 衡
①一棵上百年的老槐树长在一口铁锅里,这好像绝不可能,但确实如此。
②2014年11月底,我在河南商丘寻找人文古树,看了几棵汉柏宋槐都不理想,大家气喘吁吁地坐下来吃午饭。当地一位朋友突然一拍脑袋说:“怎么忘了铁锅槐呢!”于是放下筷子,我们便冒着小雨赶到70千米外的白云寺,拜访了这个锅与槐的奇妙组合。
③白云寺初建于唐贞观年间,曾是有名的中原古寺,但现在香火不旺。我们去时凄风苦雨,寺里只有几个僧人袖手看门,一个小和尚系着围裙在伙房里淘米,后院及两厢堆满零乱的砖瓦木料。进门后的右手处就是我们要拜访的铁锅槐,现在已是这个寺的镇寺之宝。只见一圈石栏杆中躺着一口直径两米多的大铁锅,锅里挺立着一棵有三层楼高、两抱之粗的古槐。锅沿有三指厚,在雨水的润泽下闪闪发光,像是一个套在树根上的项圈。锅已被半埋于土中,树的主根早穿透锅底,深扎地下,而侧根满满当当,将铁锅挤满撑破后又翻出锅外垂铺在地,像一大块不规则的钟乳石,或一摊刚冷却了的岩浆。我看着这满锅的老根,只觉得这是一锅正在慢慢烹煮着的时间。虽是深秋,但这古槐仍枝叶繁茂,覆盖着半亩大的地面。而整棵树身向西边倾斜,巍巍然如一座斜塔,有一种饱经沧桑的厚重与庄严。
④寺院是信众往来的宗教场所,被视作沟通神与人的桥梁。为了给众多僧人和香客备饭,寺里常有超大的铁锅。这口两米的大锅还不算最大,我见过一口更大的,洗锅时要放下一个梯子才能将人送到锅底。大锅往往是一个寺院兴旺的标志。这白云寺在康熙时达到鼎盛,常住僧人千余人。史载1687年寺里住持佛定和尚为舍粥济贫,造铁锅两口,日煮米一石二斗。多年后一口铁锅经长期的火烤水煮生了裂纹,就被几个小和尚抬着放到寺的一角。春去秋来,寺院盛而又衰,这口锅也渐渐被人淡忘。沙尘淤满锅底,荒草爬上了墙角,掩盖住了铁锅。这时一只喜鹊衔着一粒槐籽从天上飞过。它俯下身子,看到这片嫩绿的鲜草,就落下来歇脚,槐籽落在铁锅里。想这铁锅离开灶台被弃墙角已经数十年,烈日严霜,凄风苦雨,它早已心灰意冷,奄奄一息。忽然有一只小手轻轻地抓挠着它冰凉的身子,一丝微弱的声响在耳旁若有似无地呼唤。原来是那粒槐籽经水浸土育,已经开始发芽生根。这口铁锅一下打了个寒噤,从梦中惊醒,忙将这个幼小的生命搂在怀里。那雪白的细根穿过厚厚的积土吮吸着锅沿上的雨滴,像是在替它擦拭眼角的泪花,而嫩绿的树苗已有尺许之高,正努力探出锅外,好奇地张望着庙宇、蓝天、白云。铁锅记起了佛经上讲的万物轮回、因果有缘、众生平等。啊,行住坐卧都是禅,一花一叶皆佛性。它觉得这是佛祖托它来抚养这个从天而降的小生命的,就更加搂紧这棵小树苗。槐树一天天长大,当它已经高过院墙,可以俯视外面的世界时,才发现这个世界上的槐树全是长在土地里的,只有它被小心地托着、抱着,长在一口铁锅里,不觉感动得热泪盈眶。这好比一个不识字,甚至还身有残疾的母亲,在贫病交加中照料着一个伟岸的英才。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它怎么能不痛感身世飘零而加倍珍惜,一定要活出个样子呢?!
⑤铁锅槐无疑是大自然的杰作,就算你有一百个聪明的头脑也想象不出这样的作品。万物有缘,槐树本是一种最普通的树种,数百年来在山地平原、房前屋后不知有多少,而长在铁锅里的唯此一棵;铁锅本是一种最普通的炊具,千家万户用来烧水煮饭的铁锅不知有多少,但用来栽树而且
 
养成大树的也只有这一个。再说,就算这锅与树前世有缘,那结合之后的数百年岁月,兵燹水火,雷劈电击,畜啃人砍,寺院塌毁,它们又携手逃过了多少劫难才有今天的正果?物竞天择,自然筛选,这是铁的定律。在无尽的岁月长河中,无数个机缘的组合,就出现了奇迹,就诞生了天才。人类虽然愈来愈聪明,但还是逃不出自然的手心。不见我们办了多少音乐学院,而学子常会输给一个牧羊女或打工汉;不见我们办了多少文学院,而大作家总是长在校园外。假如现在有谁出巨资请你再复制一组铁锅槐,恐怕你打死也不敢接这个活。
⑥铁锅槐虽是天工之物,但修行于古寺之中,早已融进人的智慧和佛的灵性。在悬崖之上、大河之岸,树抱石之类的奇树不知多少,而现在这棵古槐抱着的却是一口铁锅,是一锅人间烟火。这是信念的守望,是伟大的天人之合。你只要看看那锅里的树根,就知道它们有多大的定力,槐树咬定铁锅,将它凿穿,撑裂,抱紧,融合;铁锅则仰着身子吃力地挺举着大树,不顾自己已经被压裂,被深深地挤进了泥土。直至最后再也分不清是锅抱槐还是槐抱锅。这是心的力量,是佛家所谓的大愿,不信世上事不成,不信有缘不结果。它们就这样相濡以沫,在古寺残阳中不知送走了多少寂寞。山挡不住风啊,树挡不住云,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也挡不住生命的降生。而一个生命一旦降生,就会本能地捍卫生的权利,坚强地活下去!
⑦临出寺门时已暮云四合,我又回望了一下这棵铁锅槐。经秋雨打湿的树身更显出沉稳的铁青,斜伸着的身子像一支要射向云空的利箭。而根部那一圈翻卷着的闪亮的锅沿则如一把拉满弦的弓,引而待发。我忽然觉得,伫立在面前的是一个面壁的达摩,是另一个版本的罗丹雕塑《思想者》。
⑧世人多爱盆景,喜其能于尺寸之间盈缩天地,吐纳岁月。而古今中外,到哪里去寻找铁锅槐这样一个天地所生、人神共塑、震古烁今的盆景呢?
(有删改)
1.(词语理解错误)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②段中“放下筷子”“冒着小雨赶到70千米外的白云寺”等内容,体现了作者等人对铁锅槐好奇而急于见到的心理。
B.第③段“我们去时凄风苦雨”和第④段“凄风苦雨,它早已心灰意冷”中的“凄风苦雨”一词都是比喻悲惨凄凉的境遇。
C.第⑥段承前而来,是写铁锅槐带给人们的哲思与启迪,作者强调了生命的“降生”“生”“活”等关键词。
D.第⑧段中“盈缩”一词指伸屈、进退,“吐纳”一词指呼吸,这指出了爱盆景者喜好植物所具有的这些特点。
答案 B “‘凄风苦雨’一词都是比喻悲惨凄凉的境遇”理解错误,结合语境,可知“凄风苦雨”应形容天气恶劣。
2.(句子理解错误)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锅沿有三指厚,在雨水的润泽下闪闪发光,像是一个套在树根上的项圈”一句,描写了铁锅锅沿的厚度、光泽、形状。
B.第④段描写槐籽在锅里生根发芽的情景时,用“打了个寒噤”“搂在怀里”等内容形象地写出铁锅被幼小生命唤醒的过程。
C.“临出寺门时已暮云四合,我又回望了一下这棵铁锅槐”一句,表明作者对铁锅槐的喜爱和恋恋不舍之情。
D.第⑥段中“直至最后再也分不清是锅抱槐还是槐抱锅”,既点明了铁锅对槐树的无奈,也表现了槐树对铁锅的不离不弃。
答案 D “点明了铁锅对槐树的无奈”于文无据。
3.(形象分析错误)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篇散文中的槐树具有高大茁壮、生命力旺盛、饱经沧桑的形象特点。
B.铁锅形象独特,非常大,曾经是用来舍粥济贫的。后来槐籽落在铁锅里,铁锅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培养出一个伟岸的英才。
C.大自然塑造了铁锅槐,它“有一种饱经沧桑的厚重与庄严”,是相濡以沫的典范,是生命的见证,引人思考。
D.槐树咬定铁锅,铁锅则仰着身子吃力地挺举着槐树,这锅与槐的结合告诉人们坚守的力量。
答案 B 形象分析错误,铁锅“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不符合文意。
4.(内容理解错误)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用康熙年间白云寺的常住僧人之多和大铁锅的由来、用途等,说明了“大锅往往是一个寺院兴旺的标志”的原因。
B.第⑤段作者从大自然的造物联想到人类社会中存在的机缘的组合,引人深思。
C.作者叙述“铁锅”与“槐树”的结合,是告诉人们:不信世上事不成,不信有缘不结果。就是说他相信槐树上能长出铁锅。
D.第⑧段说世人喜盆景能盈缩天地,吐纳岁月,而世间很难找到像铁锅槐这样的天造地设的盆景,盛赞铁锅槐的难得。
答案 C “他相信槐树上能长出铁锅”的内容理解错误。
 
5.(手法赏析错误)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在描写铁锅槐的成长时,运用拟人手法,使铁锅和槐树有了人的情感,体现了铁锅对槐树的呵护和槐树对铁锅的感恩。
B.“而整棵树身向西边倾斜,巍巍然如一座斜塔,有一种饱经沧桑的厚重与庄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文章第⑤段在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上文描写铁锅槐的生长过程的内容,又为下文写铁锅槐给人们带来的哲思与启迪做了铺垫。
D.文章在写铁锅槐是大自然的杰作时,使用了现实社会中的例子进行对比,说明人类即便再聪明,也无法与自然抗衡的道理。
答案 D “使用了现实社会中的例子进行对比”错误。这里没有使用对比,只是列举现实中的例子。
6.(情感、主题概括错误)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另一个版本的罗丹雕塑《思想者》”是说铁锅槐像罗丹的雕塑《思想者》一样,能带给人们启迪。
B.本文用词简洁、鲜活,语言富有韵味,如对铁锅槐成长过程的描写中,在句式上将长短句结合,以长句为主,间有短句。
C.文章写白云寺曾是香火鼎盛的中原古寺,有过辉煌的历史,如今却香火不旺,僧人稀少。在前后的对比中,暗含作者的批判之情。
 
 
D.散文以时间为顺序,先写见到铁锅槐之前的情形,然后写见到铁锅槐的真实情景,再写由铁锅槐引发的联想,最后写离开时的情况。
答案 C “暗含作者的批判之情”错误。作者写如今白云寺的情形只是陈述历史的变迁,没有批判的意味。
满分攻略二 细揣摩,妙解词语、句子、内容、情感题
 
1.词语、句子类
类型 解说
理解文中
重要词语
的含义
设问
方式
(2017课标全国Ⅱ,5)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义。
审题
指津
题干中有“词语”“含义”等字样。
分析
思路
①联系语境理解其含义。②从文章的主旨或作者的情感态度中揣摩其含义。③从修辞的角度理解其表达效果。
答题
模板
词语本义+具体语境义+使用了……手法+表达了……的情感。
理解文中
重要句子
的含意
设问
方式
(2019北京,20)作者为什么说“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请结合上下文具体说明。
审题
指津
题干中有“句子”“含意”等字样。
分析
思路
①由所在语段、相邻句子入手,体会其含意。②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应进行修辞还原。③分析句子的结构及语意的层次。④由表及里,理解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
答题
模板
表层含意+深层含意+使用了……手法+表达了……的情感。
 
2.内容、情感类
类型 解说
归纳内容
要点、概括
中心意思
设问
方式
结合全文内容,简述……体现在哪些方面。
审题
指津
题干中有“归纳”“概括”等字样。
分析
思路
①确定概括的范围。②合理划分层次。③注意归纳概括的方法(段意合并法、要素串联法、问题概括法、内容借助法、重点突出法、句子摘录法等)。
答题
模板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性词句(关键词+陈述)。
概括中心意思:内容概括+阐述的道理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把握作
者情感
设问
方式
文章结尾,独句成段,情感深沉。请谈谈你品出了哪些情感。
审题
指津
题干中有“情感”“思想感情”等字样。
分析
思路
①找准行文线索。②聚焦于景物描写。③品味关键词句。④进行合理联想。⑤概括作者的情感发展轨迹。⑥从人物描写中体会作者情感。
答题
模板
表现了……;揭示了……;抒发了……;等等。
 
 
 
 
 
(2020山东名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瑞雨为安
刘醒龙
我凌晨4点多钟起床,赶杭州到瑞安的早班高铁,一路上所遇见的,恰好如此行所要探究的南戏《琵琶记》中写的那样:“我早晨间见疏剌剌寒风,吹散了一帘柳絮;晌午间只见淅零零小雨,打坏了满树梨花。一霎时啭几对黄鹂,猛可地叫数声杜宇。”虽然季节略有差距,却与“绿成阴,红似雨,春事已无有”的意境相差无几。
一路上,天地间尽是雨。我到达阁巷镇柏树村已是午后。我踏上高郎桥,桥下清幽的水面,突然起了声波一样的花纹,还伴着音韵。虽然那小河里的水纹与琵琶声断无关,但在与桥头相连、与小河为邻的高郎祠里,一面琵琶分明响得正幽。高郎祠的正式名称为高则诚纪念馆,高则诚是《琵琶记》的作者。实际上,高则诚只是作为改编者,将这曲民间戏曲推上了中国戏曲史的巅峰。我看过了铭刻在立柱上的那几副后来者撰写的楹联,空荡荡的屋子里就没有什么值得流连的了。别人还会去那尊铜像近处,前后左右端详,我是断断不会正眼看一下的。这习惯在家乡黄州就养成了,那时我不愿去看东坡赤壁里面的苏东坡像。之后到秭归的屈原祠不愿看屈原像,到成都的杜甫草堂不愿看杜甫像,到和县的霸王祠不愿看项羽像。只有一个地方例外,那是在青海玉树的勒巴沟口。我曾奋力扒开许多荆棘,才站到传说中的文成公主雕像面前,却还是无法从岁月留在崖壁上的风霜中看出真切来。这样的不真切往往是最好的!天下文人,文章是命,一部《琵琶记》不是哪一间屋子所能装下的。我们要尽可能腾出空间,才能听见当年翻动简牍纸帛的声音。就像高则诚自己说的,“重门半掩黄昏雨,奈寸肠此际千结。守寒窗,一点孤灯,照人明灭”,能照人明灭,就能照天下荣辱。有一间屋子在,给世间留下一种寄托就可以了。最高等级的存留是在人心。人心之外,无论怎么说,怎么做,包括那坚实的铜像,都是不真实的虚拟。
相比之下,一墙之隔的小院里,那女子怀抱琵琶唱着南戏,外来者听着似懂非懂的,反而让诞生于数百年前的南戏有了一丝一缕四处回旋的生机。歌者自歌,闻者自闻,不歌也不闻的是夹在我们之间纷飞不已的雨,还有院子中间被雨打湿的花草。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就有人说,辞了官、回了家的高则诚用清丽之词,一洗《琵琶记》原著之陋,有着让人不可企及的高度。于是,村坊小伎竞相仿效,像纲领那样,不得有丁点马虎,从头至尾,字字句句,都要透彻唱了才行。一时之间,广为传演,几半天下。
院子里的雨,有时大,有时小。
当年的高则诚,如若不改旧时戏中的生角丑态,除非电闪雷鸣助兴,否则仅凭旦角一己之悲,很难穿透这绵绵雨幕高则诚妙就妙在将早前村坊小伎中的嬉笑怒骂给修正了。一个来自小地方的毫无背景之人,凭一手好文章得以接近帝王将相,又从官场全身而退——高则诚自然比那些待在草屋中想象黄金宫阙的人懂得的东西多很多。南戏在这南方的雨中,用家长里短的爱表现出艰难时世,才是人生本意。让百分之百的善掉进百分之九十九的误解,再用那难得的百分之一作为契机,升华彼此性命。恨与恨的冲突不是根本的冲突,恶与恶的矛盾不是根本的矛盾,而爱与爱的水火不容、善与善的针锋相对,最让人生这场大戏撕心裂肺,荡气回肠。
在这小院里,有天上雨水、屋檐雨水和树叶雨滴的区别。玄想之下,这带着“南”字符号的音乐艺术,是不是与雨密不可分,是不是适合在雨中相听?初粗想,再细思,我才发现高则诚的《琵琶记》里,果然到处是“雨”和“水”。
用那菽水之欢,表意学子虽有青云万里之志,又不舍离别白发之双亲。渴望夫妻长相厮守,不用卿卿我我,而以“田畴绿水浟”来说两口子是要勤劳耕作的。真出了家门,离开老父老母和新娘去往北方的京城,所见到的村是水村,殿是水殿,不是“流水蘸柴门”的人家,就是“画桥烟柳”“秋千影里,墙头半出红粉”的人家。写才子青云路通,则以“三千水击飞冲”来抒发壮志。目标实现时,想着生死存亡音书难寄,万水千山相阻隔。留守女子也愁苦,哪怕“奴家心素”,也只能用“凉浆水饭”来祭拜公婆。两下萧条,一样愁难诉。只怕除了以雨水为主旋律的《琵琶记》,任哪出戏也难以如此动人。
好雨知时节,好雨识人心。
趁着人寿年丰的日子,高则诚以风调雨顺之心,写出风调雨顺的意境。人生苦短,免不了要面对烦恼,那么就尽可能将烦恼留给自己,将美好的东西献给他人。雨是世间最常见的一种吉祥之物。瑞安本地雨水多,瑞安博物馆里却还陈列着当地人用来祈雨的祭祀器具,可见天降甘霖,地生玉露一直就是最得人心的。包括《琵琶记》在内,一切的南戏,莫不是用雨水来做主心骨的,相比冰刀霜剑、电光火石,还是情意绵绵的艺术来得久远。不大不小的雨,时断时续的雨,孤舟夜雨,太阳雨,云缝雨,梧桐雨,杨梅雨,大雨洗心革面,小雨不在有无。
雨在瑞安落多久,落多少,与谁有没有关系,其实没必要探究。只愿世间少一些乱弹琵琶的悲欢离合,大家瑞安,天下瑞安。正如高则诚在诗里吟咏的,“江山有恨英雄老,天地无情雨露高”。
(有删改)
  [注] ①《琵琶记》:讲述了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他们刚结婚不久,伯喈就被父亲要求去赶考;伯喈中状元后,被要求与牛丞相的女儿结婚;伯喈想辞官回家,但朝廷不允。赵五娘独自在家奉养公婆,饥荒年间,公婆双亡。赵五娘为公婆修筑坟墓后,沿路弹唱乞食,进京寻夫,历尽艰辛,终与伯喈团圆。高则诚一改旧戏中蔡伯喈贪图荣华、忘亲弃妻之丑态,改旧戏之悲为欢喜团圆。②菽水:豆与水,形容生活清苦。
1.(备考拓展题)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琵琶记》在明初时已被赞,它用词清丽,有着让人不可企及的高度,如同纲领,广为传演。
B.高则诚改旧时戏中的生角丑态,将早前村坊小伎中的嬉笑怒骂给修正了。
C.高则诚自身的经历与才华是创作提升的关键,使《琵琶记》成为经典之作。
D.《琵琶记》中到处是“雨”和“水”,颇具情意绵绵的艺术性。
答案 C “高则诚自身的经历与才华是创作提升的关键,使《琵琶记》成为经典之作”错误。由“当年的高则诚,如若不改旧时戏中的生角丑态,除非电闪雷鸣助兴,否则仅凭旦角一己之悲,很难穿透这绵绵雨幕。高则诚妙就妙在将早前村坊小伎中的嬉笑怒骂给修正了”“而爱与爱的水火不容、善与善的针锋相对,最让人生这场大戏撕心裂肺,荡气回肠”可知,“高则诚运用创新视角,大胆改革,扭转人物命运,一改悲剧为喜剧,让爱和善良唤醒人性,激荡人心”才是创作提升的关键,使《琵琶记》成为经典之作。
2.(备考拓展题)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篇引用《琵琶记》戏文,既代以描写眼前之景,又巧妙地和出行目的相关联。
B.作者运用对比,以在荆棘中探寻文成公主雕像,突出“《琵琶记》在天地间,在人心中”的观点。
C.作者的笔法富有诗意,行文语言含蓄凝练,具有跳跃性,而一以贯之的情绪表达流畅。
D.文章以高则诚的诗句结尾,既紧承前文,又委婉含蓄,深化文章的中心,令人回味。
答案 B “运用对比,以在荆棘中探寻文成公主雕像,突出‘《琵琶记》在天地间,在人心中’的观点”错误。文中写在荆棘中探寻文成公主雕像,是为了突出“这样的不真切往往是最好的”的观点。而《琵琶记》和文成公主雕像一样也是不真切的,二者之间有共同特点,这里应该是类比。进而由“能照人明灭,就能照天下荣辱”“最高等级的存留是在人心”可知,《琵琶记》在天地间,在人心中。
3.(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答:   ============================  =======================            =====
答案 “绵绵雨幕”,本义指雨点连续不断,密密麻麻,像罩住景物的幕一样。“绵绵雨幕”在文中指世俗的人们对“赵五娘和蔡伯喈的故事”的固有认识,体现了传统思维对人们的影响,从而高度赞扬了高则诚改编的巨大成功。
4.(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瑞雨为安”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   ============================  =======================            =====
答案 ①“瑞”,吉祥;“瑞雨”,吉祥的雨,应时的好雨。作者巧将“瑞安”“好雨”凝为“瑞雨为安”,表达了对天下瑞安的美好祝愿。②作者于雨中赴瑞安探究《琵琶记》,于雨中听南戏,静心深思,感悟《琵琶记》的魅力,雨是助作者探究《琵琶记》的“瑞雨”。③《琵琶记》中,到处是“雨”和“水”,雨水是南戏的主心骨,好雨包容、化解世事,予人美好,感化人心。
5.(归纳内容要点)结合本文,试概括高则诚在《琵琶记》里所叙述的“水”的类型。
答:   ============================  =======================            =====
答案 ①菽水之欢,表意学子虽有青云万里之志,又不舍离别白发之双亲。②“田畴绿水浟”,说明夫妻要勤劳耕作。③“水村”“水殿”“流水蘸柴门”等是离家外出者所见。④“三千水击飞冲”抒发的是才子的壮志。⑤“万水千山相阻隔”写才子目标实现后,生死存亡音书难寄的情形。⑥“凉浆水饭”流露出留守女子的愁苦。
6.(概括中心意思)结合情节,简要概括全文的主旨。
答:   ============================  =======================            =====
答案 本文通过写“‘我’冒雨赴瑞安柏树村,到高郎祠观看,感受高则诚和他的《琵琶记》,关注隔墙的琵琶女唱南戏,发现一切的南戏莫不是用雨水来做主心骨的”的故事,高度赞扬了高则诚改编的成功和巨大影响力,表达了对天下瑞安的祝愿。
7.(把握作者情感)文章最后三段重心落在“雨”“瑞安”上,这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            =====
答案 ①表达出作者对高则诚“以风调雨顺之心,写出风调雨顺的意境”的高度赞美。②表达了作者在瑞安寻到了雨中的真切景致的喜悦。③表达了作者对天下瑞安的美好祝愿。
满分攻略三 明思路,答好结构、线索题
 
1.行文思路类
类型 解说
分析行
文思路
设问
方式
①(2020新高考Ⅰ,9)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②(2020课标全国Ⅲ,8)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③(2018浙江,12)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
审题
指津
题干中有“先写”“从……写起”等字样。
分析
思路
①归纳各段的大意。②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③理清文章的线索和层次。
答题
模板
模板一:首先写……,然后写……,接着写……,最后写……
模板二:结构方式+具体分析。
 
2.句段类
类型 解说
分析句
段的作
设问
方式
①(2020新高考Ⅰ,8)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
②(2020天津,18)文末引入林徽因的故事有何效果?
审题
指津
题干中有“句子作用”“段落作用”等相关表述。
分析
思路
①明确句段在文本中的位置。②分析句段在文本内容、概括思路上的作用。③分析句段对表现文章的情感、主旨等的作用。
答题
模板
基本模板一:简述句段具体内容+与上(下)文……有着……的联系+表达了……的情感(……的主旨)。
基本模板二:结构上……,内容上……,主题上(情感上)……
开头段的作用的答题模板: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情节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④开篇点题,营造……的气氛,奠定……的感情基调。⑤制造悬念或埋下伏笔,吸引读者。
 
3.线索类
类型 解说
分析线索
及其作用
设问
方式
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 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审题
指津
题干中有“线索”等字样。
分析
思路
①分析标题。②分析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③分析人物。④分析事物。⑤分析事件。⑥分析文中的议论句、抒情句。
答题
模板
分析线索:线索+具体分析。
线索作用:①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②××在文中一次次出现,一层层递进,把……感情推向高潮。
 
 
(教师专用)
1.散文线索类型
 
 
2.散文思路类型
分类 特点
纵向
思路
时间顺序 按照一定的顺序组织材料,重在反映过程。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横向
思路
总分式 围绕一个中心,多角度叙写。
对比式
纵横交错式
 
 
 
 
(2020山东临沂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失眠之夜
萧 红
①为什么要失眠呢!烦躁,恶心,心跳,胆小,并且想要哭泣。我想想,也许就是故乡的思虑吧。
②窗子外面的天空高远了,和白棉一样绵软的云彩低近了,吹来的风好像带点草原的气味,这就是说已经是秋天了。
③在家乡那边,秋天最可爱。
④蓝天蓝得有点发黑,白云就像银子做成的一样,就像白色的大花朵似的点缀在天上;又像沉重得快要脱离开天空而坠了下来似的。而那天空就越显得高了,高得再没有那么高的。
⑤昨天我到朋友们的地方走了一遭,听来了好多的心愿(那许多心愿综合起来,又都是一个心愿):这回若真的打回满洲去。有的说,煮一锅高粱米粥喝。有的说,咱家那地豆多么大!说着就用手比量着,这么碗大;珍珠米,老的一煮就开了花的,一尺来长的。还有的说,高粱米粥、咸盐豆。还有的说,若真的打回满洲去,三天两夜不吃饭,打着大旗往家跑。跑到家去自然也免不了先吃高粱米粥或咸盐豆。
⑥比方高粱米那东西,平常我就不愿吃,很硬,有点发涩(也许因为我有胃病),可是经他们这一说,也觉得非吃不可了。
⑦但是什么时候吃呢?那我就不知道了。而况我到底是不怎样热烈的,所以关于这一方面,我终究不怎样亲切。
 
 
⑧但我想我们那门前的蒿草,我想我们那后园里开着的茄子的紫色的小花,黄瓜爬上了架。而那清早,朝阳带着露珠一齐来了!
⑨我一说到蒿草或黄瓜,三郎就向我摆手或摇头:“不,我们家,门前是两棵柳树,树荫交织着做成门形。再前面是菜园,过了菜园就是山。那金字塔形的山峰正向着我们家的门口,而两边像蝙蝠的翅膀似的向着村子的东方和西方伸展开去。而后园黄瓜、茄子也种着,最好看的是牵牛花在石头墙的缝隙爬遍了,早晨带着露水牵牛花开了……”
⑩“我们家就不这样,没有高山,也没有柳树……只有……”我常常这样打断他。
有时候,他也不等我说完,他就接下去。我们讲的故事,彼此都好像是讲给自己听的,而不是讲给对方听的。
只有那么一天,他买来了一张《东北富源图》,挂在墙上了。染着黄色的平原上站着小马、小羊、骆驼,还有牵着骆驼的小人;海上就是些小鱼、大鱼,黄色的鱼、红色的好像小瓶似的大肚的鱼、黑色的大鲸鱼;而兴安岭和辽宁一带画着许多和海涛似的绿色的山脉。
他的家就在离着渤海不远的山脉中,他的指甲在山脉上爬着:“这是大凌河……这是小凌河……哼……没有,这个地图是个不完全的,是个略图……”
“好哇!天天说凌河,哪有凌河呢!”我不知为什么一提到家乡,常常愿意给他扫兴一点。
“你不相信!我给你看。”他去翻他的书橱去了,“这不是大凌河……小凌河……小孩的时候在凌河沿上捉小鱼,拿到山上去,在石头上用火烤着吃……这边就是沈家台,离我们家二里路……”因为是把地图摊在地板上看,一面说着,他一面用手扫着他已经垂在前额的发梢。
《东北富源图》就挂在床头,所以第二天早晨,我一张开了眼睛,他就抓住了我的手:“我想将来我回家的时候,先买两匹驴,一匹你骑着,一匹我骑着……先到我姑姑家,再到我姐姐家……顺便也许看看我的舅舅去……我姐姐很爱我……她出嫁以后,每回来一次就哭一次,姐姐一哭,我也哭……这有七八年不见了!也都老了。”
那地图上的小鱼,红的、黑的,都能够看清。我一边看着,一边听着,这一次我没有打断他,或给他扫一点兴。
“买黑色的驴,挂着铃子,走起来……当啷啷当啷啷……”他形容着铃音的时候,就像他的嘴里边含着铃子似的在响。
“我带你到沈家台去赶集。那赶集的日子,热闹!驴身上挂着烧酒瓶……我们那边,羊肉非常便宜……羊肉炖片粉……真有味道!哎呀!这有多少年没吃那羊肉啦!”他的眉毛和额头上起着很多皱纹。
我在大镜子里边看了他,他的手从我的手上抽回去,放在他自己的胸上,而后又背着放在枕头下面去,但很快地又抽出来。只理一理他自己的发梢又放在枕头上去。
而我,我想:
“你们家对于外来的所谓‘媳妇’也一样吗?”我想着这样说了。
这失眠也许不是因为这个。但买驴子的买驴子,吃咸盐豆的吃咸盐豆,而我呢?坐在驴子上,所去的仍是生疏的地方,我停着的仍然是别人的家乡。
家乡这个观念,在我本不甚切的,但当别人说起来的时候,我也就心慌了!虽然那块土地在没有成为日本的之前,“家”在我就等于没有了。
这失眠一直继续到黎明之前,在高射炮的炮声中,我也听到了一声声和家乡一样的震抖在原野上的鸡鸣。
1937年8月23日
(有删改)
[注] ①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东北作家群”的重要成员之一。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代表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等。②三郎,萧军。
1.(备考拓展题)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写高粱米粥、咸盐豆等家乡美食和地豆、珍珠米等家乡物产,表达了朋友们对打回满洲老家去的渴望。
B.文章对蒿草、黄瓜、柳树、山峰等家乡景物的描绘,勾起了作者对家乡往昔的美好亲切生活的回忆。
C.“这一次我没有打断他,或给他扫一点兴”,这一反常态的矛盾心理表明,作者与三郎的内心情感产生了强烈共鸣。
D.文章结尾段,写这失眠一直继续到黎明之前,并且作者在高射炮的炮声中听到了和家乡一样的鸡鸣,丰富了情感,深化了文章主旨。
答案 B 从注释可以看出,作者的往昔生活并不美好亲切。柳树、山峰等不是作者的家乡的景物,而是三郎的家乡的景物。
 
 
2.(备考拓展题)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写自己失眠,贯穿朋友的心愿、家园景色、凌河回忆等多个片段,形散而神聚。
B.本文有多处景物描写,如蓝天、白云、牵牛花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
C.本文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了作者在失眠之夜的复杂心情。
D.本文语言细腻真实,质朴可亲,叙述不蔓不枝,在不经意间就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内心。
答案 C 没有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
3.(分析行文思路)这篇散文在谋篇布局方面有什么匠心?请结合总体和中间主体部分加以分析。
答:   ============================  =======================            =====
答案 ①总体上,本文运用“总分总”的结构,思路清晰:开头指出“我”失眠的原因——故乡的思虑,中间主体部分依次叙述了朋友的心愿、家园景色、凌河回忆等多个片段,结尾强调失眠时的所闻,加深了忧虑之情。②中间主体部分,用事例环环相扣:中间主体部分紧紧围绕着“思念家乡”这一中心,依次叙述朋友的心愿、家园景色、凌河回忆等多个片段,使文章形散而神聚。
4.(分析句子的作用)第③段的“在家乡那边,秋天最可爱”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答:   ============================  =======================            =====
答案 ①结构上,照应上文“故乡的思虑”,引出下文对家乡景物的描写。②内容上,作者通过写“在家乡那边,秋天最可爱”,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是对失眠的原因的进一步解释。③情感上,以乐景衬哀情,以家乡最可爱的秋景反衬出作者当下流落他乡的失落之情。
 
 
 
5.(分析段落的作用)第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试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答:   ============================  =======================            =====
答案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我”和三郎对家乡景物的回忆,引出下文对三郎回家乡后想做的事的叙述。②内容上,表现了三郎对家乡的熟悉,同时也是对“我”失眠原因的进一步解释。③情感上,抒发了三郎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6.(分析线索及其作用)这篇散文的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答:   ============================  =======================            =====
答案 (1)线索:失眠。开头写失眠,中间写因失眠而产生的联想,结尾又写失眠。
(2)作用:①以“失眠”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严谨。②以“失眠”为线索,便于引起读者对作者失眠原因的探寻,是对故乡的思虑,还是对自己这个外来的所谓“媳妇”能不能被接受的顾虑,还是对家乡被日寇占领的烦恼。③以“失眠”为线索,便于深化文章的主题,揭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对生活的忧虑、对日寇占领家乡的苦闷与无奈。
满分攻略四 抓特点,细答形象题
 
1.人物形象类
类型 解说
赏析人物
形象的特
点、分析人
物的心理
设问
方式
① 文中的老祖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②综观全文,分析“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审题
指津
题干中有“形象”“心理”“心情”等字样。
分析
思路
①分析叙事情节。②分析细节描写。③分析时代背景。④分析文中的议论句、抒情句。
答题
模板
概括型:概括性词语+具体表现。
分析型:具体表现+概括性词语。
分析人物
形象的作用
设问
方式
文中写×××有什么作用?
审题
指津
题干中有“人物形象”“作用”等字样。
分析
思路
①分析结构。②分析内容、主旨。③分析现实意义。④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时,关注次要人物形象对主要人物形象的彰显意义。
答题
模板
结构上……,内容上……,主旨上……,有着……的现实意义,对主要人物形象……
 
2.物象类
类型 解说
赏析物象
的特点
设问
方式
文中××具有哪些特点?
审题
指津
题干中有“特点”“景物”等字样。
分析
思路
①分析外在特征(形状、声音、色彩、气味等)。②分析内在特征。③分析蕴含的情感(喜爱、憎恶,高兴、悲伤,等等)。
答题
模板
外在特征+内在特征+作者情感。
分析主要
物象的作用
设问
方式
 (2020天津,19)综观全文,线条对创造美有哪些作用?
审题
指津
题干中有“物象”“作用”等字样。
分析
思路
①分析结构。②分析内容、主旨。③分析现实意义。
答题
模板
结构上……,内容上……,主旨上……,有着……的现实意义。
分析次要
物象的作用
设问
方式
×××这一次要物象有何作用?
审题
指津
题干中有“次要物象”“作用”等字样。
分析
思路
①分析结构。②分析内容、主旨。③分析对主要物象的彰显意义。
答题模板 结构上……,内容上……,主旨上……,对主要物象……
 
 
 
 
(2020山东威海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风中的芦苇
梅 洁
①我无法说清我何以如此挚爱芦苇!
②我一直想,我这一生,总会和芦苇不期而遇。在深秋白茫茫的芦苇荡里,和着盛开的芦花留下我的身影,哪怕从此我随风而去……我这样如痴如醉地想了许多年,想得有些莫名,有些怪异。我知道这是我生命中的一道信息,但我不知道它的由来。我生长在南方没有芦苇的汉水之滨。
 
③许多年后的八月,朋友约我去南大港湿地,他们告诉我,湿地里的芦苇浩浩荡荡。湿地是大地的非常宝贵的一个器官,如人的肝、胃、心脏什么的,它叫“地球之肾”。虽然它的重要已经很明显了,但我知道,此去南大港,令我心醉神往的是芦苇。
④地处渤海湾里的南大港,属传说中林冲被发配之地——沧州。千万年里,海水在这里涨了退了,汹涌了平静了,留下了茫茫的盐碱滩,芦苇在盐碱滩、在沼泽泥泞的大洼[]开始了千万年的生长。八月的芦苇是盐碱地绝妙的幻想,那绿色让人恍入梦境。于是我看到,满目的芦苇一泻千里,它们从地平线的天际漫过来,是一种没有边际的逶迤。我知道,地平线之外是渤海。海风吹过来,湿地掀起了芦苇的大涛。这时,我虽然离海还有一段路程,但已经听到了属于海的呼啸,感受到了一种属于海的力量,有些雷霆万钧。稍刻,海风过去,八十平方千米涌起了芦苇绿色的涟漪,涟漪抚弄衣裙,仿佛是一种温柔的牵携。这时,我肯定还听到了生命拔节的声音。大自然成长的声音从芦苇荡里传出来,轻盈的唰唰声,唰唰唰唰……声音在风中荡漾,有一种启示般的感动。
⑤很难想象,很难想象这一片盐碱地里有如此挡不住的生机。
⑥在芦苇荡里,我遇见了华北。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人都在忍受饥馑。于是,一群拓荒者走入了大洼,他们在这里开垦了几十万亩稻地,建造了一处北方粮仓——南大港农场。拓荒者中有一个九岁的男孩,他随父母兄妹一起从遥远的川南而来,蜀道迢迢,几千里南方北方,小男孩和父辈一起背负着历史的原罪……
⑦似这芦苇,岁岁枯荣;如这潮汐,月涨月退。四十多年走过,小男孩把失望与希望、困苦与挣脱、爱与孤独以及全部的生命都交给了大洼,小男孩一生没走出芦苇荡。回过头一想,这一切,最初和最终似乎都是与生俱来的,都是为了不辜负父亲赐予的那个名字——华北。
 
⑧此刻,华北和我们一起站在八月的芦苇荡里。
⑨“大洼连续七年干旱。我来大洼四十二年了,第一次看到大洼干得滴水全无……”华北有些忧郁。
⑩许多年里,中国人到处填海造地、围湖造田,原本六十万亩铺天盖地的芦苇荡,只幸存下五分之一。后来,大洼发现了石油,于是大洼不允许再蓄水了。上游的河流也被截断了,大洼连年干旱。大洼的油田在贡献石油的同时,也在丢失着千年万年的绿色和静美。“保护湿地”仅是大洼人近几年刚刚获得的信息,那是人类文明生存的智慧。为了幸存的芦苇,为了芦苇里千千万万迁徙的鸟儿,千千万万的鱼,以及千千万万在芦苇里栖息的蛙、狐狸等——人们说它们有的已成了精——大洼人开始从黄河给湿地买水。今年,没有钱买水,大洼干涸了。
干涸的大洼今年闹蝗灾。蝗虫如邪魔一般穿过,天空顿时一片昏黑。苇地里一平方米就有六千多头蝗虫。人一脚踩下去,能踩死二百多头!蝗虫在几天之内可把芦苇全部啃尽,大地顿时寸草不生。飞机开始洒药灭蝗。后来人们看到,无边无际的芦苇地里铺满了蝗虫的尸体!为了消灭彻底,大洼人如祖先那样,开始点火烧蝗。于是,十几万亩的芦苇荡燃起了冲天大火,几天几夜。百里外的沧州市民也看到了大洼人烧蝗的滚滚烟云。
蒙昧在接受大罚。
然而眼下,大火劫后的芦苇在依然干涸的大洼又生成了连天的葱郁。这让人想到上苍对苦难的赐予,命运不会就此倒伏。
想象亿万条魔虫“沙沙沙沙”啃咬之后的复生,想象冲天大火焚烧之后丝毫也不怯弱的生长。我倏忽感到,眼前的绿色已不是一种植物,每一棵芦苇都该是一种精神。生命的高贵与尊严是邪恶绝对战胜不了的,万劫不死的精神是凌翔天空的大鸟!
深秋来大洼吧,那时芦苇就开花了,华北说。
(有删改)
  [注] 大洼:南大港湿地,俗称“大洼”。
1.(备考拓展题)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围绕“我”和朋友到湿地看芦苇的经历,追述了大洼的发展历程,进而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B.湿地的前身为盐碱地,却孕育出生机勃勃的芦苇,这既表达了作者的震撼,又体现了盐碱地的生态价值。
C.“原罪” 一词本义为人类始祖所犯的原始罪过(基督教的说法),作者借用此说表达对20世纪50年代末拓荒行为的复杂心理。
D.“蒙昧在接受大罚”具体是指人类利用古法烧蝗的野蛮做法,造成了十几万亩的芦苇荡被毁的巨大损失。
答案 D 应指“人类的填海造地、围湖造田等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
2.(备考拓展题)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生长在南方没有芦苇的汉水之滨”,照应前文“我”对芦苇荡的遐想,补充说明“我无法说清”的缘由。
B文中画横线处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对湿地进行了生动形象的解说,为下文写对南大港芦苇的保护埋下伏笔。
C.“我”并未亲眼看见大洼闹蝗灾的情形,但由几组数字绘成的画面,使这一情景真实具体,令人感到震撼。
D.“深秋来大洼吧,那时芦苇就开花了”,结尾以华北的话描画未来湿地的美好图景,带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答案 B “拟人”错误。没有使用拟人。
3.(赏析人物形象的特点)华北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   ============================  =======================            =====
答案 华北是一个勤劳勇敢、顽强坚守、责任感强、热情好客的南大港农场职工。他作为一个拓荒者,随父母兄妹一起从遥远的川南而来,十分勇敢,四十多年来在南大港辛勤劳作;面对环境的恶化,他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他盛情邀请“我们”深秋来大洼。
4.(分析人物的心理)“我”在去南大港的前后,对芦苇有着怎样的感受?试概括。
答:   ============================  =======================            =====
答案 ①去之前,心醉神往。②到达后,恍入梦境,深受震撼,十分感动。③针对蝗虫、大火等灾害,深感惋惜。④对灾后重生的芦苇有着无限的敬畏。
5.(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华北这一人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  =======================            =====
答案 ①推动情节发展。介绍有关南大港湿地及芦苇的情况后,叙述华北这一人物,有利于推动情节发展,行文自然。②关联物象。华北这一人物是勇于奉献的拓荒者代表,也是大洼几十年变迁中的见证者与建设者,他的命运与大洼的命运休戚相关。③深化主题。他对大洼的介绍丰富了文章内容,引出了下文关于大洼环境恶化的描写,进而引出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拓展并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6.(赏析物象的特点)大洼芦苇形象有着怎样的特点?试简要分析。
答:   ============================  =======================            =====
答案 ①无边无际。大洼芦苇面积大,文中说“满目的芦苇一泻千里,它们从地平线的天际漫过来,是一种没有边际的逶迤”。②不屈不挠、精神伟大。大洼芦苇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中,它长在荒凉的盐碱地,经受过干旱、蝗灾、火灾等,依然在“干涸的大洼又生成了连天的葱郁”。大洼芦苇象征着虽遭遇不幸却能万劫不死、代代重生的生命,它具有万劫不死的精神,体现着生命的高贵与尊严。
7.(分析主要物象的作用)芦苇这一形象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
答:   ============================  =======================            =====
答案 ①结构上,“芦苇”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篇,把南大港农场之行、认识华北和芦苇给“我”的启迪等众多材料组织在一起。②主旨上,芦苇虽遭遇不幸却能万劫不死、代代重生,体现了生命的高贵与尊严。
8.(分析次要物象的作用)第⑩段中的鸟儿、鱼、蛙、狐狸等这些次要物象有何作用?试简要分析。
答:   ============================  =======================            =====
答案 ①文章强调对鸟儿、鱼、蛙、狐狸等的保护,旨在衬托保护芦苇、保护湿地的重要性。②表达了作者对大洼人保护生态环境系统的赞赏。
满分攻略五 会审美,详解技巧、语言题
 
1.技巧类
类型 解说
赏析
表达
技巧
设问
方式
①请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
②文章第一自然段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审题
指津
题干中有“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达技巧”“表达效果”等字样。
分析
思路
①记牢知识,明确具体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构思技巧及其作用,具体内容如下:
 
②研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赏析表达技巧的作用。
③重点赏析表达技巧在表达情感、主题等方面的效果(作用)。
④组织答案,注意条理性,分点阐述。
答题
模板
明技巧+具体分析所写内容+表达效果。
 
2.语言类
类型 解说
鉴赏
语言
特点
设问
方式
(2018浙江,10)作者的兴奋情绪在文中画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
审题
指津
题干中有“语言特点”等字样。
分析
思路
①分析用词(形容词、动词等)之美。②分析句式(长短句、整散句)之美。③分析修辞之美。④分析描写(白描、工笔、动静结合、视听结合、对比衬托、铺陈渲染等)之美。
答题
模板
具体语言特点+文本分析+表达效果。
鉴赏
语言
风格
设问
方式
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审题
指津
题干中有“风格”“艺术效果”等字样。
分析
思路
①考虑语言的形象性,从字、词表意的角度赏析。②考虑语言的生动性,从修辞使用的角度赏析。③考虑语言的多变性,从句式安排的角度赏析。④考虑语言的艺术性,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⑤考虑语言的抒情性,从情感表达的角度赏析。
答题
模板
具体语言风格(豪放、柔婉,直露、含蓄,华丽、质朴,诙谐、庄重,简洁、丰满)+文本分析+表达效果。
 
 
(2020山东潍坊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谁持彩练当空舞
熊召政
①老远我就看到那棵大樟树了。那是怎样一棵樟树啊,它的主干比碾盘还要粗壮。盘曲着伸向天空的枝丫,每一根都分明留下铁打铜铸的英雄气。树上所有的叶子都葱绿,晶亮。它们密密簇簇,横拓出去,遮盖了村落前大半个稻场;填满叶与叶之间缝隙的,不仅有被春雨洗亮的阳光,还有比田间的雾气更为轻盈的鸟鸣。
②这棵大树后面,是一栋江南常见的白墙青瓦的古民居,那种四水归堂的泥砖建筑。从墙上的铜牌可知,这是当年毛泽东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时的旧居。
③我们说战争是残酷的,但战场上的风景往往如诗如画。就像这栋位于瑞金叶坪的古民居,无论是它瓦檐上苍郁的针菲,还是泥墙上被风雨剥蚀的苔痕;无论是它天井里潮润的细沙,还是瓦脊上等待炊烟的雨燕,都像一首恬淡的乡村牧歌。住在这样的房子里,面对数十倍于红军的敌人的“围剿”,毛泽东指挥若定,他以浓得化不开的战场硝烟为墨,写下这样的诗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④从这激战之后的诗句来看,伟人自有伟人的胸襟,伟人自有伟人的浪漫。在诗人眼中,历史总是充满诗意。
⑤走出这所房子,我站在大樟树下。突然,不知什么地方的广播放起了《十送红军》。尽管当地人说,这首歌唱得失去了赣南的韵味,已经不是乡音了,但我仍在这略带忧伤的旋律中,领略到数十年前那些浸在血水与泪水中的记忆。
⑥毛泽东在这棵大樟树下骑上战马,迈向重重关山;数万红军在这片土地上启程,在乡亲们期盼与炙热的眼光中,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壮烈的长征。
⑦我的家乡在另一片苏区,红军战士头上的八角葵帽,成为我童年记忆中不可亵渎的神圣图腾。神圣可以沉眠,但不会消失。此刻我站在这棵大樟树下,听完《十送红军》后,忍不住四下张望:与漠漠水田上的白鹭一起飞扬的战旗呢?在青石板上驰过的马蹄呢?它们都去了哪里?
⑧我常说,如果我生得早一些,我可能不会成为一名作家。几乎不可置疑,多血质的我,肯定是一名红军战士。我羡慕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样的伟人,在中国的大地上,写下民族的史诗。一支笔比之一杆刺破黑暗的长枪,一本书比之一场决定国家命运的战争,毕竟分量太轻,太轻。
⑨十送红军,送的是我们的亲人。多少个苏区的母亲啊,在漫漫长夜里,她们纺车上的手柄,一次又一次摇圆了中天明月,但总不能摇圆她们无尽的思念。那永远不能收回的,村口送别的目光啊,又怎能穿透二万五千里的重重阴霾?雪山草地,沼泽荒漠,一寸一寸,不仅涂满了战士的血,也涂满了亲人的泪。
⑩纵览历史,我们可以说,所有通往天堂的路,都充满了苦难。一个人扭转乾坤的能力,取决于他化腐朽为神奇、化苦难为诗情的禀赋。历史拒绝呻吟,但历史不拒绝浪漫。毛泽东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吟唱“谁持彩练当空舞”,这是何等的想象力啊!正是他和他的战友们,用自己的如虹豪气,为我们的民族炼出了一条魅力四射的彩练。
彩练初出,赣水那边红一角;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跹!炮火不能烧毁它,风雨不能摧残它。当这条彩练飞过于都河,飞过金沙江,飞过娄山关,飞过乌蒙山,飞过南国的雾,飞过北国的雪,我们惊异地发现,原来这一条彩练,竟是一条长达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
谁持彩练当空舞?是我们的红军,是我们餐风宿露、百折不挠的中华儿女。
物换星移,历史的烽烟早化作大地上的霓虹,我们也只能从竟夜的春风、从山间的鸟啼来谛听烈士们的呼吸。但是数十年前的那棵老树,还是那么苍翠欲滴,这是因为它的根须,始终抓住了泥土;数十年前的那条彩练,还在我们的仰望中飘舞,这是因为民族的精气还在。对于我们来说,长征不仅仅是一段逝去的故事,也不仅仅是一种奋进的象征,还是一支正在吹响的号角,一首还没有完成的史诗。
(摘编自2006年9月8日《湖北日报》)
1.(备考拓展题)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描述古民居的瓦檐针菲、泥墙苔痕、天井细沙、瓦脊雨燕等,突出其古朴淡雅,旨在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B.文中用“最为壮烈”修饰“长征”,既写出了亲人之思、战争之烈,又表现出长征路途之长、人员之众。
C.文章写赣南、作者家乡等地的苏区,表明中国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离不开众多苏区百姓的大力支持。
D.文章没有详写战争生活的残酷激烈,而着重表现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礼赞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答案 A “旨在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错。结合下文“住在这样的房子里,面对数十倍于红军的敌人的‘围剿’,毛泽东指挥若定,他以浓得化不开的战场硝烟为墨,写下这样的诗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可见写古民居旨在表现伟人的胸襟和浪漫情怀。
 
 
 
2.(备考拓展题)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篇描写大樟树的主干、枝丫、叶子,突出大樟树的盎然生机,为全文营造了昂扬明朗的氛围。
B.文章虚实结合,借大樟树与《十送红军》,将现实与回忆融为一体,在现实描写与历史回忆间自如转换。
C.散文贵在有“我”,文章提到“我”的向往时,用笔与长枪、书与战争作比,表现出尚武轻文的倾向。
D.文章标题直接引用毛泽东的诗句,意思是谁又在手持这彩练临空舞蹈?而文中的“彩练”又有了新的含义。
答案 C “尚武轻文的倾向”错。原文说“一支笔比之一杆刺破黑暗的长枪,一本书比之一场决定国家命运的战争,毕竟分量太轻,太轻”,作者是遗憾自己没能经历那战斗的岁月,没有亲手拿枪去保卫国家。
3.(赏析表达技巧)请赏析第段画横线的句子。
答:   ============================  =======================            =====
答案 ①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象征的表现手法。②描绘出老树的根须深入泥土、彩练临空飘舞的景象。③象征着军民之情永在,长征精神永在。④生动形象地赞扬了老一辈革命家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开创的长征精神。
4.(分析表现手法)赏析第⑦段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答:   ============================  =======================            =====
答案 采用了借物抒情的手法。作者借“八角葵帽”“战旗”“马蹄”等物,抒发了对长征精神的赞颂之情。
5.(分析表达方式)这篇散文的第⑨段和第⑩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并结合文本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   ============================  =======================            =====
答案 ①综合运用记叙、议论和抒情。第⑨段第二句话是记叙;第⑩段前三句是议论,最后两句是抒情。文章通过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能准确地记叙事情,并阐明自己的观点,还能在此基础上抒发赞颂之情。②兼用第一人称、第三人称。采用第一人称“我们”,叙述亲切自然,给读者以真实、亲切之感。又使用第三人称“他”“她们”,便于客观地展开叙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自然地抒发对苏区母亲、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等人的赞颂之情。
6.(分析修辞手法)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段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   ============================  =======================            =====
答案 运用了排比、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红军长征的路程之远、过程之艰以及行军之迅捷,令人惊叹,抒发了作者的赞颂之情。
7.(鉴赏语言特点)本文第①段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试简要分析。
答:   ============================  =======================            =====
答案 ①用词之美。善用动词,如“洗”;善用叠词,如“密密簇簇”。②句式之美。长短句交错运用,错落有致。短句,如“它们密密簇簇,横拓出去,遮盖了村落前大半个稻场”;长句,如“填满叶与叶之间缝隙的,不仅有被春雨洗亮的阳光,还有比田间的雾气更为轻盈的鸟鸣”。③修辞之美。运用拟人等修辞,如“每一根都分明留下铁打铜铸的英雄气”。④描写细腻,形象优美。文中描写樟树时用语十分细腻,把它的主干、枝丫和叶子都进行了细腻的描绘,形象优美。
 
8.(鉴赏语言风格)这篇散文的语言有怎样的风格?试举例简析。
答:   ============================  =======================            =====
答案 豪放。①排比句等句式的运用使文章气势如虹,酣畅淋漓。②引用毛泽东的诗句,气势豪迈。③所描写的景象阔大,境界开阔。如“彩练初出,赣水那边红一角;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跹!炮火不能烧毁它,风雨不能摧残它”。④所抒发的情感博大、激越、昂扬。如讴歌伟人的胸襟和浪漫情怀。
满分攻略六 深领悟,智做探究题
 
类型 解说
探究
标题
设问
方式
① (2020课标全国Ⅲ,9)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② (2019天津,19)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审题
指津
题干中有“标题”“题目”“意蕴”等字样。
分析
思路
①分析标题的表层意义。②分析标题的深层意义。③分析标题是否点明写作对象及其特点。④分析标题所使用的表达技巧。⑤分析标题是否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态度。⑥分析标题是否揭示文章的主旨。⑦分析标题是不是文章的线索。
探究
语句
意蕴
设问
方式
①文中的五个问句,意蕴丰富,设置巧妙。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②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
审题
指津
题干中有“含意”“意蕴”等字样。
分析
思路
①分析语句的表层含意。②结合语境,理解语句的深层含意。③解读修辞,把握内涵。④紧扣主旨,仔细斟酌。⑤结合写作背景,联系现实,分析其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探究
艺术
构思
设问
方式
文章叙写了……,作者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的匠心?
审题
指津
题干中有“构思”“艺术构思”等字样。
分析
思路
①分析构思(行文思路、线索等)。②分析标题。③分析材料(选材特点、材料安排)。④联系主旨。
探究
主题
设问
方式
概括全文主旨,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审题
指津
题干中有“主题”等字样。
分析
思路
①分析题目。②分析情节。③分析议论句、抒情句。④分析形象。⑤分析地域、民族、时代的差异性。
个性
化阅
读和
有创
意地
解读
设问
方式
(2019北京,21)作者久居北京,对北京文化既有亲切的感性体验,又有学者自觉的理性思考。作者从提笼架鸟的老人、窗外的西山、浏亮的鸽哨声等生活细节感知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试借助这种由表及里的感知方式,来谈谈你对自己所生活的周边世界(如城镇、社区、学校、家庭等)的认识与思考。要求:不要透露你所在学校的信息。
审题
指津
题干中有“结合个人生活体验”“结合你的经历”等字样。
分析
思路
①对文本有深刻的理解,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②对作品有独到的感受和创造性的见解。③延伸到社会生活领域。
 
(教师专用)
“深层次”包含的方向
类型 解说
方向一:文本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民族心理:①精忠报国。②崇尚自然。③主静,中庸,稳重。④追求大一统。⑤安土重迁,叶落归根。⑥爱好和平,厌恶战争。⑦知足常乐,吃亏是福。
人文精神:①人的意义和价值、社会责任、个人尊严、人生理想等方面,核心是人的价值追求。②人性的关怀,如对生命的关怀、众生平等、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对苦难的悲悯情怀等。
方向二:学科理论 哲理、美学原理、文化历史规律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与瓦共舞
林延军
台风过后,小院里零星散落着破碎的红瓦,一片狼藉。父亲只穿着裤衩,光着肩膀,先是爬上铁大门,再攀上铁大门上面的门檐水泥板平台。父亲站在门檐上,接过母亲递过来的瓦片、瓦刀、绳子和水泥浆桶。父亲用绳子一头绑住水桶两端的耳朵,将绳子的另一端远远地抛向屋顶。就在这个时候,父亲像猴子一样利索,爬上了屋顶,又将水泥浆桶等工具全部吊上屋顶,朝着屋顶上需要修补的位置,一步一步挪过去。那时候已是深秋,天气转凉。
母亲回到屋里,我也跟着回屋。母亲站在屋里破瓦的位置,用竹竿对准屋顶轻轻敲一敲,再报坐标,欲通过这样的方式里外呼应,告诉屋顶上面的父亲,敲到的位置需要修补瓦片。父亲只能“闻声寻瓦”,进行定位。但是,父亲几乎是凭感觉和之前在屋内数过的大概的坐标来找位置,最终在目标位置多铺几块瓦片。
此刻,屋顶就像菜畦,瓦片就像生长在菜畦里的青菜,等待父亲“除虫”。“除虫”后的屋顶,新瓦盖旧瓦,远远望去,像一条天然大裤衩,补丁这里一块,那里一块,又像武侠电视剧里丐帮长老衣服的“袋子”。
南方的天气变化无常, 刮台风、打雷、下暴雨,隔三岔五。记忆中,父亲“补瓦片”的次数也自然多了起来。有一次,父亲带上屋顶的瓦片不够,便在屋顶上呼喊母亲再递传几块瓦片上去,可能是因为母亲慢了,父亲在屋顶上大发雷霆。我只是隐约地记得,那时是凛冽的冬天,朝屋顶上看,只看到父亲的背,披着一件作为“工衣”的白衬衫。我站在小院里,虽然穿着厚厚的衣服,但是感觉阵阵发抖,风吹得更猛了。
只要来台风,屋顶就会漏雨。父亲又要爬上屋顶补瓦,每一次补瓦,父亲都会朝母亲发脾气。每次台风,老屋都会“元气大伤”。我无法忘记父亲补瓦片的姿势,也忘不了父亲在屋顶朝母亲发脾气的画面。这座屋顶补了又补的三间瓦房,便是我小时候居住过的老屋,似乎瓦片陪着我一起长大
像这种乡间的瓦,最平凡不过了。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一起找来有槽的简瓦造“小船”,用一根棍子卡在简瓦里,再用绳子绑住棍子做牵引。我们在简瓦前后没有做任何封闭就把它直接放在小池塘里,以为它会浮起来,谁知道一放进池塘,它就立马沉了下去。后来我们只能拖着它在水里划来划去。现在想想,玩着不会浮水的“小船”是多么幼稚和可笑。
后来,父母做起小生意,我们家从农村搬到圩镇上居住,搬离了老屋,住上了洋楼。在城镇,抬头便是洋楼,基本很少看到瓦屋。从此,老屋开始变得空荡荡的,像被遗弃的妇孺,孤零零地待在村庄里。那年除夕,我们又回到老屋,只见小院里杂草丛生,长势逼人,最高的杂草已高过父亲。当父亲和弟弟纷纷挥起锄头锄杂草时,我看到劳作时父亲的背,只是这次父亲的背已没有当年坚挺了。而瓦屋屋檐下悬挂着破瓦,瓦片在大门前也散落一地,或长满青苔,或堆积厚厚的一层污垢。我忽然警醒,这是岁月的涤荡,是印痕,是沧桑。
许多年后,我看过城市古典园林的绿瓦,看过乡村古屋的灰瓦,看过巍巍故宫的琉璃瓦。它们或风情万种,或残缺不堪,或庄严气派,从泥土的根脉里来,到绚丽的色彩里去。我读过唐朝诗人李商隐“一春梦雨常飘瓦”关于瓦如梦似幻的描绘。但是,我依然念念不忘家乡的瓦,是由雷州半岛特有的红土煅烧而成的瓦。
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我走在乡镇的路上,路旁有几个满头大汗的农夫在盖房,两个人在搬运着瓦片。我心想,现在乡镇建房不都是建洋楼了吗,怎么还有用到瓦的地方?走近一问,原来是建猪舍。此刻,我又想起当年母亲向父亲递传瓦片的情景。
其实,在瓦的世界里,它似乎有自己生存的方式,每一片瓦都会遮风挡雨,就像父亲母亲的背。
(有删改)
1.(备考拓展题)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头运用“父亲像猴子一样利索, 爬上了屋顶”的细节描写,写出了父亲补瓦动作的娴熟。
B.文章写到父亲上屋顶补瓦时对母亲大发雷霆,说明父亲脾气暴躁,暗含了作者对父亲的不满。
C.文章写到父亲频繁补瓦,既暗示了当时生活的贫困,又表现了父亲对家庭的付出。
D.文章以补瓦切入,从过去生活的贫穷写到现在生活的美好,既有对过往岁月的回忆,又有对当今生活的感触。
答案 B 农村生活艰苦,父亲不得不多次在屋顶补瓦。父亲虽然脾气暴躁,却依然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所以,文中没有暗含作者对父亲的不满。
2.(备考拓展题)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补瓦后的屋顶,“新瓦盖旧瓦,远远望去,像一条天然大裤衩”。文章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补瓦后屋顶的外观。
B.引用李商隐的“一春梦雨常飘瓦”的诗句,增添了文化气息,有利于下文表达作者对家乡的瓦的感情。
C.以前“我”家用瓦来遮风挡雨,现在农夫用瓦建猪舍,前后对比是为了说明瓦片在新生活中有了新的用途。
D.文中多次描写自然环境,例如“天气转凉”“凛冽的冬天”“风吹得更猛了”等,烘托了父亲的形象。
答案 C “瓦片在新生活中有了新的用途”没错,但这并不是前后对比的目的。前后对比的目的是让“我”回忆起家乡的瓦、父母补瓦的情形,展现时代的变迁。
3.(探究标题)请结合全文,探究题目“与瓦共舞”的丰富意蕴。
答:   ============================  =======================            =====
答案 ①体现了父母对家庭的付出和对儿女的庇护,也表现出父亲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②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有快乐,也有辛酸。③“瓦”原来用来盖瓦房,现在用来建猪舍,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4.(探究语句意蕴)根据全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的意蕴。
答:   ============================  =======================            =====
答案 ①表层意思:从小到大,“我”家屋顶上的瓦片补了又补,说明破旧瓦片的时间之长和补瓦片的频繁。②深层意思:瓦片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留下的印象深刻,承载着生活的艰辛、父母的辛勤劳苦,抒发了作者对过去的生活的怀念和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5.(探究艺术构思)这篇散文在构思上具有艺术魅力。试加以探究。
答:   ============================  =======================            =====
答案 ①选材典型,以小见大。由写贫困年代住瓦房需要时常补瓦的生活,到写现在住洋楼的生活,展现了人民生活的改善。②构思巧妙。全文以“瓦”为线索,由写家中屋顶的破瓦,到写童年游戏中的简瓦,再写在其他地方见过的各种瓦,最后写瓦的意义,结构严谨。
6.(探究主题)这篇散文的标题为“与瓦共舞”。思考对象的角度不同,主旨也不同,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  =======================            =====
答案 “与瓦共舞”的对象有两个,一是“舞”者——父母,二是“瓦”。①从父母的角度思考:本文通过写“我”的所见所闻,叙述父母内外配合修补屋顶瓦片,为家庭遮风挡雨,给孩子带来安全生活场所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父母辛勤劳作的感恩,抒发了对天下父母的赞美。②从瓦片的角度思考:本文通过记叙父母修补屋顶瓦片以及“我”与小伙伴以简瓦做游戏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中的瓦片的真切回忆,对伴随自己成长的如同“瓦片”类的乡村事物逐渐消失的无限惋惜和深切怀念。
7.(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地解读)《与瓦共舞》是对父辈生活的实录。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个人生活体验,举实例谈谈你的看法。
答:   ============================  =======================            =====
答案 (示例)小时候,我的父母在田间收割水稻,高大的父亲总是嫌弃母亲手里的镰刀。他有时责怪母亲用镰刀割稻子的速度缓慢,有时责怪母亲用镰刀割稻的根数太少,有时责怪母亲不是因喂奶就是因煮饭而耽误收割的时间。镰刀,在我的心灵上烙上了岁月的印痕,在我的记忆里,我的父母常与镰刀相伴。每每看到镰刀,我都会想起辛勤劳作的父母,想到父母为家庭流过的汗水,心中无比感激。在农村中长大的孩子,一些“物象”常常关联着父母留给我们的记忆,“物象”在我们的心田打上了深深的印痕,饱含着我们对父母浓浓的怀念之情和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常考文体2——小说
子母典题·深读细研
2020新高考Ⅱ,
6—9+原创题
体裁:小说  主题语境:中华文明之光  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
字数:1792 建议时间:10分钟            难度自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26分)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本文开头母子之间的对话,间接表明父母的关系已因父亲痴迷于下棋而变得紧张。
B.父亲下棋多在街头,这表现出一个民间高手始终得不到正式认可的郁郁不得志。
C.“我”拒绝“眼镜”让马,表现的是孩子下棋时的心理,既充满自信,又在意输赢。
D.“眼镜”是个温和友善的人,又是个和父亲一样的棋痴,他们相互理解彼此尊重。
答案 B “这表现出一个民间高手始终得不到正式认可的郁郁不得志”错误。从文中来看,父亲态度谦和,与人下棋从来只下三盘,不挂东西,最后一盘还总是故意输给他人,体现出一种棋艺高超又淡泊名利的君子风度,并没有“始终得不到正式认可的郁郁不得志”之情。故选B。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本文写回忆父亲教“我”用仕的“那个夜晚特别长”,表述虽然平淡,却写出了“我”的心理感觉,以及对父子雪夜论棋那一场景深深的怀念。
B.本文在“眼镜不是第一个”话头之后,插入一段下棋人众生相的描写,烘托了父亲的“大师”形象,为下文“眼镜”与父亲对弈的高潮做了铺垫。
C.父亲评价儿子的棋“走得太软”,但又说这样也好,看似不无矛盾的态度中,包含着父亲对儿子下棋之道及处世之道的指点。
D.本文的叙述整体而言沉静克制,偶尔出现的幽默语句,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写出了追忆中的少年时光那不乏温情轻松的一面。
答案 B “为下文‘眼镜’与父亲对弈的高潮做了铺垫”错误。从后文来看,父亲并未与“眼镜”下棋,而是让“我”代下,因此选项表述错误,应该是与后文父亲再也不下棋了的决定形成反差,烘托父亲淡泊的形象。故选B。
3.本文多次提到“板凳”,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请分析这里“板凳”的用意。(4分)
答:   ============================  =======================            =====
答案 ①板凳作为普通家常用品,与父亲形象、身份及街头下棋场景相符,写出了日常生活气息,凸显了父亲亲和、自然、淡泊、随性的个性特征;②“我”背着板凳跟父亲去下棋的情形,既是儿子又像徒弟,包含着“我”对父亲又敬又爱的情感;③雪夜学棋之后背着两个板凳出去,暗示着“我”正式成为一个真正的棋手,也暗示“我”在棋艺方面得到了父亲认可,为后续父亲让“我”和“眼镜”对弈做好了铺垫。
解析 首先,“板凳”是一个与本文情景十分贴合的细节事物,父亲常常外出下棋,总是在“大树下,修车摊,西瓜摊,公园里”这些地方下棋,必须自己带上板凳,因此“板凳”是个真实而富有生活气息的事物,与父亲形象、身份及街头下棋场景相符,让文章显得更真实。其次,“我”为父亲背板凳,也展现出“我”对父亲的仰慕之情,“父亲走在前面,我在后面给背着板凳”,“我”总是愿意跟着父亲去看他下棋,为他背板凳,这不仅含有儿子对父亲的崇敬之情,更有“我”对父亲棋艺精湛的仰慕,反映出“我”亦子亦徒的真实心理。再次,“我”背板凳的变化,也反映出“我”与父亲之间关系的改变,如一开始,“父亲从不邀我,也不撵我,愿意跟着走就走,不跟着也不等,自己拿起板凳放在自行车后座,骑上车走”,可见父亲一开始对“我”的态度并不热切,只是顺其自然;“从那以后出去,背上了两个板凳”,是“我”指出父亲“仕”下得不对,父亲教“我”用“仕”之后,父亲便让“我”背两个板凳,这意味着父亲此时已经认可了“我”作为他弟子的身份,让“我”从事弟子侍奉老师的活儿。
4.父亲说“我们下棋是下棋”,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6分)
答:   ============================  =======================            =====
答案 ①父亲追求下棋的纯粹性,绝不拿棋艺换取世俗利益,这既关乎下棋之道,又关乎做人之道;②父亲这话既是说给眼镜听,以拒绝对方馈赠;也是说给儿子听,有言传身教、教导“我”为人处世之道的意味。
解析 “下棋是下棋”是父亲针对眼镜输了棋,拿出一支钢笔送给“我”的行为所说的话;从文章整体来看,父亲下棋从来不“挂”任何东西,“下棋是下棋”,就是指不能让下棋变成赌博,而应将其仅仅视作切磋棋艺,体现出父亲恪守棋道的君子之风;同时,父亲此时的生活是相当落魄的,他下岗后“每天喝两顿散白酒,在地上捡烟蒂抽”“终日在棋摊泡着”,但父亲却从不贪图利益,不肯拿棋艺换取生活物资,体现出他的个人尊严,令人尊重;“钢笔你拿回去,他有笔。我们下棋是下棋”,眼镜的钢笔是送给“我”的,父亲代“我”做了决定,因此这番话也不只是对眼镜说的,也是对“我”的提醒,提示“我”也要恪守棋道,不可让纯粹的棋艺追求沾染了世俗的污浊。
 
 
 
 
5.“我”在小说中有怎样的作用?试简要分析。(4分)
答:   ============================  =======================            =====
 
答案 ①推动情节发展。小说通过写“我”的所见所为来演绎故事,“我”贯穿于作品的整个情节脉络。②营造环境氛围。一方面,“我”和母亲营造出家庭环境氛围,母亲不支持父亲下棋,“我”却乐意跟着父亲“玩”,营造家中紧张的家庭氛围;另一方面,“我”与周围看棋人营造出社会环境,存在着一批以看棋、下棋为休闲娱乐的精神生活追求者。③衬托人物形象。“我”主要是用来衬托父亲亲和、洒脱、淡泊、随性的特点的,也衬托了“眼镜”温和、友善的特点。④突出作品主题。小说通过写“我”接受父亲的言传身教,描写了父亲如何对待、处理下棋方面的事情,表现父亲为人淡泊,与人平等交流,谦逊做人,教育孩子恪守棋道,教导孩子做人的道理,赞扬了普通百姓具有的纯粹而高尚的精神追求。
解析 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小说情节、环境、人物、主题等几个重要方面来谈“我”的作用。
6.标题“大师”有怎样的意蕴?试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答:   ============================  =======================            =====
答案 ①声誉在外、水平高超的象棋大师;②普通百姓中追求休闲娱乐、恪守道德底线、淡泊名利、纯粹追求精神生活的棋类爱好者;③通过言传身教,用心引导孩子培养业余爱好和做人品德、分清业余爱好与学校教育的轻重,受到孩子信任、尊敬的成功的家长。
解析 分析标题的意蕴,要结合小说中享有“大师”称号的人物在不同方面的主要表现来思考,对应不同的身份,“大师”的意蕴也有区别。
技法点金·精研活用
满分攻略一 明类型,准解形象题
 
1.概括人物性格、形象、心理等
类型 解说
概括人
物性格
设问
方式
①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②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审题
指津
题干中有“性格特点”之类的文字。
分析
思路
①通过人物言行、心理等方面去分析。②通过情节去分析。③通过社会环境去分析。④通过他人或作者的评价去分析。
答题
模板
性格特点+事例分析。
概括人
物形象
设问
方式
①(2020浙江,11)简析彼得洛芙娜这一人物形象。
②(2020江苏,13)请简要分析姐姐这一人物形象。
审题
指津
题干中有“人物形象”“形象特征”之类的文字。
分析
思路
①概括人物的外在特征。②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③概括人物的主要事迹。
答题
模板
身份地位+性格特点+事例分析。
分析人
物心理
设问
方式
①(2020课标全国Ⅰ,8)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
②(2020课标全国Ⅱ,8)本文画线部分表达了老董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③(2018课标全国Ⅱ,5)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
④(2018课标全国Ⅲ,5)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审题
指津
题干中有“心理”“心情”“心态”“心理变化”“精神状态”之类的文字。
分析
思路
①分析人物对待某事件、事物的态度。②根据情节发展,对人物心理变化进行“切分”。③使用表现心理、情感方面的“术语”进行准确概括。
答题
模板
概括人物心理(术语)+事例分析。
给出形象
特点,分析
具体表现
设问
方式
①(2020课标全国Ⅱ,9)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②(2018课标全国Ⅰ,5)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审题
指津
题干中有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关键文字,如“匠人精神”“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
分析
思路
①分析人物主要事迹。②根据给出的形象特点,逐点概括分析。
答题
模板
形象特点+事例分析。
 
2.分析形象的作用
类型 解说
分析主
要人物
的作用
设问
方式
你认为作者刻画某一主要人物有什么用意?
审题
指津
题干中有文中主要人物的姓名,且有“用意”“作用”之类的文字。
分析
思路
①分析其对情节发展的作用。②分析其对主题表达的作用。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思考其反映的社会现实或寄托的情感。③分析其对社会的作用。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在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
答题
模板
人物行为+对情节的作用;人物行为+对主题的作用;人物行为+对社会的作用。
分析次
要人物
的作用
设问
方式
①小说安排某次要人物有何用意?
②某段中对某人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作用?
审题
指津
题干中有文中次要人物的称呼,且有“作用”“用意”之类的文字。
分析
思路
①分析其自身牵线搭桥、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②分析其侧面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③分析其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④分析其升华主题、增强小说感染力的作用。
答题
模板
人物行为+对情节的作用;人物行为+对主要人物的作用;人物行为+对环境的作用;人物行为+对主题的作用。
分析物象
的作用
设问
方式
①某物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作用。
②小说中某物在情节与人物塑造方面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审题
指津
题干中有某物的名称,且有“作用”之类的文字。
分析
思路
①分析其对人物塑造方面的作用。衬托人物品质,突出人物性格。②分析其对情节发展的作用。物象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③分析其对环境的作用。揭示时代特点,点明人物活动环境。④分析其对主题的作用。物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可揭示或深化主题。
答题
模板
概括物象特征+对人物的作用+对情节的作用+对环境的作用+对主题的作用。
 
3.分析塑造人物的手法
类型 解说
分析塑
造人物
的手法
设问
方式
(2019课标全国Ⅰ,8)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
审题
指津
题干中有“如何塑造”“哪些手法”之类的文字。
分析
思路
①正面描写:动作、语言、心理、外貌等。②侧面描写:借助其他人物来对比、衬托;借助物象衬托;借助环境衬托。③修辞手法:比喻、拟物等。
答题
模板
塑造人物的手法+举例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创业史(节选)
柳 青
在终南山里,再没比割竹子苦的了。爬坡的时候,低下用头巾保护的脑袋,拿两手在灌木丛中给自己开路。灌木刺和杜梨挂破衣裳,划破脸皮和手,这还能算损失和受伤吗?手里使用着雪亮的弯镰,脚底下布满了尖锐的刀子——割过的竹茬。割竹子的时候,你还要提高警惕,当心附近的密林里,有豹子和狗熊窥视。“宁肯每天少割些竹子,大伙的安全第一。生宝同志!”区委王书记严肃的脸盘和亲切的声音,总在互助组组长梁生宝脑中萦绕着。
割了三天竹子了,他们往南碾盘沟茅棚店送第一批扫帚了。“我的天!一般贫雇农进山,来回五天,爬坡上岭割下来竹子,早晚在茅棚店里削好、熏好、缚成扫帚,掮出山在街上卖了,买得二斗玉米回家喝糊糊哩……满苦菜滩割竹子的穷庄稼人,没有不称赞你们下堡乡五村的互助合作搞得畅。”茅棚店主人大声说着。
送毕扫帚在回去的路上,生宝有意和冯有万一块儿,低低说:“万!你看大伙是不是有些枯燥。这可不好!闷着声,人容易想家哎。我叫茅棚店掌柜的给咱捎一盘象棋来。”
有万说:“太好哩!”
一天午饭后休息的时候,拴拴望着对面山坡的桦树林发呆。有万就问:“拴娃子,你想谁哩?”
“我谁也不想!”拴拴掉转大脑袋说。
“我不信!”有万大声嚷,“想得都入神哩,还说不想!是不是想开小差回家?”
拴拴憨厚地呵呵笑着:“我为啥开小差?”
“不想你的素芳吗?是不是?坦白!”
拴拴红了脸,不好意思地颤抖着厚嘴唇憨笑。惹得大伙,除了任老四,都哈哈大笑起来了。
生宝正在检查各人割下的竹子的质量,他不知道大伙笑什么。他想:有万果真能逗大伙乐乐,真好,山里的生活太寂寞了。为了调剂茅棚里的生活,生宝还建议任老四给大伙说说三国故事,提高人们的情绪,转移人们对家乡的思念。
祸事在一眨眼的工夫发生了。生宝一行十五人,每人拉着从岭上割来的一大捆竹楣,面对着西边山峦间渐渐下沉的夕阳,浩浩荡荡地下山了。生宝在拴拴后头,忽听得前面“哎哟”一声。“等一等!我来接你!”生宝连忙喊叫。又听见拴拴疼痛的叫喊声“唉哟哟!……”
生宝跑到跟前,蹲下来。他把拴拴的麻鞋脱下,把毛裹缠解开了。啊呀!在拴拴脚板中间靠外边肉皮肥厚的地方,创口上鲜血发着泡沫,争先恐后向外涌哩。生宝神经质地在棉祆口袋里一捏。在哩!黄堡区卫生所给他的急救包和碘酒、红汞、酒精,都在他腰里哩。
这时间,前头走了的人,不见他俩,全返回来了。由于山坡地势的限制,人们都站在灌木丛坡上,伸长脖颈探头往这里看。
亏生宝事先想到集体出门人多,为预防意外,主动学习,按照护士的指点,用药棉蘸酒精,洗净创口周围脚板上的死肉皮。然后他把消炎粉倒在原来已经叠好的四方块纱布上,按到创口上,用胶布粘住,外面又用药棉和绷带缚住了。
“拴娃!贴上药子好些吗?”好心人冯有义把端在手里的玻璃瓶瓶交还生宝,也抹泪珠。
“还疼啊……”拴拴说。
“忍着点吧,大伙也着急,大伙还有更多的事呢。”老四说。
“甭难受!”生宝一边收拾药物,一边安慰,“破伤五六天就能好!”
生宝负着这番责任,他心里更难受!但他可以同拴拴和冯有义一块儿掉眼泪吗?他没有权利和群众一样,随意表现自己的软弱性。他必须表现得十分坚强,用他的顽强来感染拴拴。
生宝背着这个约有一百九十斤的人,面对陡峭的山路,无所畏惧,一步一步艰难地下山坡。他的脑子里出现了王老二瞎着眼睛的顽固模样。
唉,这户人入他互助组的时候,他就有点勉强。无论你怎样关照拴拴,父亲王瞎子总怀疑他家吃了亏,见面总是念叨:“唉!宝娃!俺娃是傻傻!”好像有一肚子的疑虑说不出口。每逢个人的情绪和共产党员的理智在他精神上冲突起来的时候,王书记的熟悉的声音,就回到他的耳边了:“生宝同志啊!要把落后的农民领到社会主义的路上,可得有耐心呀!这对你是个磨炼啊……”
在有万背拴拴的时候,老四问生宝:“他踩的是新竹茬?旧竹茬?”
“啊呀!”生宝这才想起来了。
“要弄清楚。新竹茬,三五天就长好了。旧竹茬,怕要化脓,就麻烦了。”
生宝和老四一人手里拿一把雪亮的弯镰,在傍晚时上了坡。倒霉!他们到松树底下一看,是头年割过的旧竹茬。生宝回到茅棚,就给拴拴按医生的嘱咐,吃青霉素片了。夜里,拴拴呻吟着,啜泣着。他顾虑他因伤耽搁了割竹子,少挣钱,要挨他瞎爹的骂哩。
“你放心养伤!拴叔!”为了不影响集体的工作进程,生宝慷慨地说,“你不能上岭的这些日子,我割的算你的!”
生宝的精神,感动得好心人冯有义瞪起眼睛看他。这个四十多岁的厚墩墩的庄稼人,他入这个互助组,只是喜爱生宝这个人。
(有删改)
 
1.(备考拓展题)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当心附近的密林里,有豹子和狗熊窥视”中的“窥视”指暗中观察,能表现山中环境之险。
B.“掮出山在街上卖了,买得二斗玉米回家喝糊糊哩”,是指梁生宝的互助组进山割竹也只能卖些钱来填饱自己的肚子。
C.小说由几个故事组成,主要写了互助组割竹缚扫帚挑卖、有万逗拴拴玩笑、生宝带领众人处理拴拴脚被刺之事。
D.梁生宝最后对拴拴说的一番话,不但能感动冯有义,也能打动拴拴,因为梁生宝有崇高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
答案 B “梁生宝的互助组”错,应是“一般贫雇农”。
2.(备考拓展题)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开头一段,先描写独特的环境,为创业者提供活动背景,营造出恶劣的劳动环境,再侧面交代梁生宝的互助组进山砍竹子,是经过上级批准的。
B.柳青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十分传神,拴拴伤后梁生宝的检查、救治动作,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的动作有异曲同工之妙。
C.小说十分讲究悬念,如开头写“脚底下布满了尖锐的刀子——割过的竹茬”,后面就出现了拴拴被头年割过的竹茬刺破了脚,给出悬念的结果。
D.小说语言独特,如文中画横线的部分,语言温润有情,携带着情感的温度和抒情的情调,恰当地配合着叙事的具体情境。
答案 C 混淆概念,选项所阐述的不是“悬念”,而是“照应”。悬念是通过对情节做悬而未决和结局难料的安排,以引起观众急欲知其结果的迫切期待心理的一种技巧。而选项所述“后面就出现了拴拴被头年割过的竹茬刺破了脚”是照应前文内容。
3.(概括人物性格)小说中的梁生宝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  =======================            =====
答案 ①乐于助人。他带领互助组帮助贫困的农民增加收入;他让拴拴安心养伤,说自己割的竹子算拴拴的。②顽强坚毅。拴拴被竹茬戳了脚痛叫、啜泣,冯有义也抹泪珠,而他却表现出了顽强、坚毅的一面。③心胸宽广。对于拴拴的父亲王瞎子的怀疑,他不计较,仍然十分真诚地对待拴拴,关心照顾拴拴。④机智勇敢。“机智”,如他看到大伙有些枯燥,就暗示有万想办法调节;拴拴被竹茬戳伤,他能进行紧急处理。“勇敢”,如他敢于带领群众进入危险的山中砍竹子;他无所畏惧地背着受伤的拴拴下山。
4.(概括人物形象)结合故事情节,概括任老四的形象。
答:   ============================  =======================            =====
答案 ①任老四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人。冯有万逗拴拴开心,引得大伙哈哈大笑,唯独他不笑。②任老四是一个顾全大局的人。他劝慰拴拴,但他主要关心的还是集体的事情。③任老四是一个细心的人。他询问生宝拴拴踩的是新竹茬还是旧竹茬,且和生宝一同前往。④任老四是一个“有文化”的人。生宝建议他给大家讲三国的故事。
5.(分析主要人物的作用)你认为作者刻画“梁生宝”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
答:   ============================  =======================            =====
答案 ①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结构上,梁生宝是行文的线索人物,小说通过写这一主要人物形象来贯穿全篇、演绎故事。②丰富内容,深化作品主题。小说通过记叙梁生宝组织互助组,带领群众到山里砍伐竹子,做扫帚艰苦创业的故事,赞扬了农民们艰苦奋斗,努力改变自己贫穷命运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歌颂了在党的领导下,党培养的引路人,为群众着想、办事,能让群众受到关怀、感染,并得到群众的信任的事迹。
6.(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小说塑造的拴拴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  =======================            =====
答案 ①增加故事的趣味性。拴拴被冯有万开玩笑,说他因想素芳而“开小差”的情节,使故事充满了趣味性。②增加情节曲折性。拴拴被竹茬戳了脚是文章的重要情节,它增加了故事的曲折性,使得小说顿生波澜。③反衬主要人物。小说中的拴拴胆小、脆弱,与主要人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衬托了梁生宝的勇敢、顽强。④点明小说主题。拴拴是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有着改变自己贫穷命运、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愿望,拴拴愿意参加进山砍竹子的互助组,说明了党培养的引路人,已经得到基层群众的认同和拥护。
7.[(分析次要人物群体形象)的作用]小说塑造的次要人物,如冯有万、冯有义、任老四、拴拴等群体形象,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  =======================            =====
答案 特点:①齐心协力,团结一致。②信任政府,服从领导。③艰苦创业,不畏困难。
作用:①推动情节发展。如冯有万,主动找拴拴开玩笑,将情节向前推动。②烘托主要人物形象。首先,次要人物各有特点,有优点有缺点,他们的优点与主要人物的优点互为补充,为塑造一群创业者的形象服务,如冯有万的智慧、幽默,拴拴的憨厚、实诚,冯有义的好心、信任,任老四的细心。其次,次要人物的缺点也与主要人物形成对比,以衬托主要人物,拴拴的胆小、软弱,王瞎子的狭隘,都与梁生宝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③深化作品主题。小说通过记叙群众集体艰苦创业的故事,赞扬了农民们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努力改变贫穷命运,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歌颂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政策实施深得人心。
8.(给出形象特点,分析具体表现)小说中梁生宝在多个方面表现出“一心为公”的品质,请举例分析。
答:   ============================  =======================            =====
答案 ①在发展经济上,一心想着群众,带领互助组的农民们进山砍竹子,增加集体的经济收入。②在精神状态上,一心想着群众,如梁生宝看大伙在山里时间长了有些枯燥,就想着让有万调节大伙的情绪,建议任老四给大伙说三国故事,还叫茅棚店掌柜的捎一盘象棋来。③在安全防护上,一心想着群众,如自己事先去卫生所护士那里学习简要救护知识,要来医疗急救用品。④在集体工作上,一心想着他人,牺牲个人利益,如拴拴受伤,他为了不影响集体劳动进程,情愿将自己割的一份算拴拴的。
9.(分析塑造人物的手法)“主心骨”是在团体中起主导作用的人,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群众的“主心骨”的。
答:   ============================  =======================            =====
答案 ①语言描写。通过写梁生宝与冯有万、拴拴等人的对话,塑造他领导有方的形象。②动作描写。拴拴伤了脚,他检查并进行急救处理的一系列行动,刻画出他办事认真负责的形象。③心理描写。文中写梁生宝想到王老二心里难受,但很快又想到王书记的教导,突出了他坚决执行共产党政策的互助组组长的形象。④对比手法。与其他人物进行对比,突出梁生宝的形象特点,从而凸显其“主心骨”的形象。
 
 
10.(分析人物心理)梁生宝背拴拴下山时,有着怎样复杂的心理?
答:   ============================  =======================            =====
答案 ①他背受伤的拴拴下山,是情愿的,觉得这是自己的责任。②想到拴拴的父亲王老二的表现,觉得冤屈、难受。③再想到王书记的谆谆教导,不再觉得委屈,而变得沉着、坚定。
11.(分析物象的作用)“竹”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试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作用。
答:   ============================  =======================            =====
答案 ①营造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茂密竹林与其他植物一起形成了小说中人物活动的环境,营造出恶劣、寂寞的自然环境。②推动情节发展。本文由梁生宝一行人进山割竹而起,又因拴拴踩到竹茬而使情节向前发展。③衬托人物品格,突出人物形象。“竹”是表现人物的重要物象,“竹”坚忍顽强的特点象征了梁生宝坚毅顽强的性格。
 
满分攻略二 悉思路,正答情节题
 
1.梳理情节
类型 解说
梳理情
节结构
或内容
设问
方式
①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小说中×××的态度变化过程。
②请围绕主人公×××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
审题
指津
题干中有“过程”“情节”“梳理”之类的文字。
分析
思路
①根据“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来梳理。②根据时间、地点,划分层次来梳理。③根据线索来梳理。
答题
模板
小说先写了……,接着写了……,又写了……,最后写了……
 
2.分析线索
类型 解说
分析线索
及其作用
设问
方式
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审题
指津
题干中有“线索”“好处”“作用”之类的文字。
分析
思路
找出线索:①分析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人、事、物等)。②分析标题。③分析开头和结尾。
线索的作用:①情节方面,贯穿全文,使情节更加紧凑。②人物方面,突出人物性格。③主题方面,突出主题。
答题
模板
本文的线索是……;在情节上……;在人物塑造上……;在主题上……
 
3.分析情节的作用
类型 解说
分析情节
的作用
设问
方式
(1)分析中心事件或枢纽事物在谋篇布局中的作用。
①(2020浙江,13)钢琴的修复在作品中有哪些寓意?试加以分析。
②小说以“××”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2)分析开头、结尾在全文中的作用或艺术效果。
①(2017山东,19)本文以“我”与特吉的冲突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②(2017课标全国Ⅰ,6)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③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做这样的结构安排?
(3)分析特定场景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2019课标全国Ⅱ,9)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分析细节在文中的作用。
(2019课标全国Ⅲ,9)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
审题
指津
题干中有对某一情节的描述,有“谋篇布局”“开头”“结尾”“作用”“好处”之类的文字。
分析
思路
结构方面的作用:①照应前文。②承上启下。③线索,贯穿全文。④设置悬念,埋下伏笔。⑤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⑥推动情节发展。
内容方面的作用:①对环境的作用,点明人物活动环境。②对人物的作用,表现或突出人物性格。③对主题的作用,表现或深化主题。
对读者方面的作用:吸引读者阅读,引发读者思考。
答题
模板
概括情节+对结构的作用+对内容(环境、人物、主题等)的作用+对读者方面的作用。
 
 
 
4.分析运用短小段落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类型 解说
分析短
小段落
的作用
设问
方式
这篇微型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审题
指津
题干中有“短小”“段落”之类的文字。
分析
思路
①从情节发展上分析。②从节奏感上分析。③从语言特点上分析。
答题
模板
具体作用+结合文本进行分析、阐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糖醋张
唐波清
①“糖醋张”,是个挺有名气的厨子,也是个挺有名气的铺子。
②张爱国的爹病死得早,娘一把屎一把尿地拉扯他长大。张爱国打小就讨厌读书,翻开课本,头皮就发麻,逃学便成了他的家常便饭,娘也拿他没辙。
③娘有一手好厨艺,糖醋排骨、糖醋鱼、糖醋豆腐、糖醋薯、糖醋茄子、糖醋梨,那可是十里八乡第一厨。
④娘的心里打着盘算,老话说得好,饿不死的厨子,冻不死的铁匠,咱就将这门手艺传给儿子吧,也算是替他寻了一条谋生的路。说来也巧,张爱国读书没兴趣,学厨子可是上心得很。他做起糖醋菜来,一点就透,一学就会。
⑤张爱国听说城里开餐馆赚大钱,他便一头闯进了县城,开张了一家叫“糖醋张”的小铺子。张爱国自豪地说,这个“糖醋张”的招牌,还是咱宴请了几位文化人琢磨出来的呢。
⑥酒好不怕巷子深。这个“糖醋张”的小餐馆,虽然铺面的位置有些偏,可架不住张爱国的手艺精湛,糖醋菜的味道堪称一绝,一传十,十传百,门庭若市,生意兴隆。慢慢地,食客们便四处传播张爱国的神奇传说,那就是什么客人吃什么菜,他只要看一眼就知晓,客人定个价位就行,无须自己点菜,他保准伺候得客人一百个满意。就因为这个神奇的传说,小县城里的人们,从此便忘却了张爱国的名字,只记得他就叫“糖醋张”。
⑦新来的张副县长就是不信“糖醋张”的神奇传说。张副县长下了班,挤进了“糖醋张”铺子,他点了个高档价位,好奇地坐等上菜。几分钟的工夫,主菜就上了桌,糖醋茄子、糖醋梨,还配了几碟爽口的小吃。张副县长迫不及待尝了一口糖醋茄子,外脆里嫩,酸酸甜甜,味蕾全开;张副县长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糖醋梨,酒香扑鼻,沁人心脾,胃口大开。
⑧张副县长乐呵呵地走了。店里的伙计好奇地问,“糖醋张”,你咋就知道他爱吃啥呢?
⑨你没看出他是个当官的人?当官的平时大肉大鱼吃腻了,他们就好这口“素”的。“糖醋张”有板有眼地说。
⑩一帮年轻的白领就是不信“糖醋张”的神奇传说。下了班,男男女女挤进“糖醋张”铺子,几个男的坐一桌,几个女的坐一桌,两桌都点了个中档价位,好奇地坐等上菜。几分钟的工夫,主菜就上了桌,男的那桌是糖醋排骨和糖醋茄子,女的那桌是糖醋鱼和糖醋梨,还分别配了几碟爽口的小吃。只见几个小伙子尝了一口糖醋排骨,红亮油润,肥而不腻,爽口开胃;只见几个小姑娘尝了一口糖醋鱼,香酥酸甜,落口逍遥,回味无穷。
这帮年轻人乐呵呵地走了。店里的伙计好奇地问,“糖醋张”,你咋就知道他们爱吃啥呢?
你没看出他们是上班族吗?他们平时的伙食时好时差,咱就要“荤素搭配”,男的一般爱吃油腻的,咱就端上糖醋排骨,女的一般爱吃细腻的,咱就端上糖醋鱼;俗话说“茄补阳,梨滋阴”,糖醋茄子自然就上给男的那桌,糖醋梨自然就上给女的那桌。“糖醋张”有板有眼地说。
一群在城里打工的泥瓦匠就是不信“糖醋张”的神奇传说。工地上刚收工,泥瓦匠们就邋里邋遢地挤进“糖醋张”铺子,他们点了个低档价位,好奇地坐等上菜。几分钟的工夫,主菜就上了桌,两份糖醋排骨,两份糖醋鱼,两份糖醋茄子,两份糖醋梨……味道自然好。
这群泥瓦匠乐呵呵地走了。不等店里的伙计好奇地张口,“糖醋张”有板有眼地说,这些农民工外出讨生活不容易,整天卖苦力,工地伙食又差,肚子里缺油水,咱可要多上菜,上好菜。
这些年,“糖醋张”就靠这个神奇的传说发了财,在县城里买了房,买了车,娶了妻,生了娃。终于有一天,“糖醋张”突然想起了还在乡下独居的老娘。
专车迎接老娘进城。那天,“糖醋张”兴奋地说,娘,咱给您炒几个拿手菜。
娘迟疑地问,爱国,你可晓得娘爱吃些啥?
“糖醋张”拍着胸脯回着话,娘,您放一万个心,咱可是阅人无数,什么人爱吃什么菜,咱从来就没看走过眼。何况咱从小就知道娘爱吃啥。
“糖醋张”在铺子里替他娘摆了一桌糖醋全席,糖醋排骨、糖醋鱼、糖醋豆腐、糖醋薯、糖醋茄子、糖醋梨……
铺子里,客人们的桌面上都是光盘行动,唯独老娘的那桌没动过筷子。
娘,这是咋地?您不是最喜欢吃甜食吗?“糖醋张”惊奇地问。
娘沉默了稍许,然后很平静地说,爱国,娘在五年前就得了糖尿病。
“糖醋张”扑通一声跪倒在娘的脚跟前……
(有删改)
1.(备考拓展题)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爱国打小就讨厌读书,翻开课本,头皮就发麻”,但他学厨艺却很快,说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好,也各有所长。
B.“糖醋张”的生意经,并无特别异于常人之处,他不过是比常人更用些心思,擅于琢磨顾客喜好罢了,可谓是看人下菜,依胃下碟。
C.“糖醋张”发了财,买了房,买了车,娶了妻,生了娃,而老娘独居,患了糖尿病,对比中,作者批判了“糖醋张”的不孝。
D.小说结尾“扑通一声跪倒在娘的脚跟前”,言尽意未尽,这一跪,酸甜苦辣五味杂陈,使主人公和读者都陷入沉思。
答案 C 作品对人物的行为,不做评判,并没有批判的意味,同时把主要人物行为定性为“不孝”有些欠妥。
2.(备考拓展题)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多用口语,像“饿不死的厨子,冻不死的铁匠”,形象地表达了娘传艺给儿子的初衷,生活气息浓郁。
B.小说采用夸张的手法,夸大“糖醋张”能揣摩顾客喜好的本领,突出了他精明(擅长做生意)的特点,与现实生活有差距。
C.“乐呵呵地走了”多次出现,反复修辞的使用,既表明食客对饮食的满意,也表现了“糖醋张”手艺精湛,在烧菜方面取得成功。
D.小说将抑扬手法运用到了极致,第②段是“抑”,然后到小说的结尾再“抑”,其他都是“扬”,使得情节曲折有致,耐人寻味。
答案 B “夸张”错误,小说在塑造人物时并未采用“夸张”手法;“与现实生活有差距”鉴赏错误,于文无据。
3.(梳理情节结构或内容)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请概括出情节发展的跌宕之处。
答:   ============================  =======================            =====
答案 跌宕之处一:张爱国爹死得早且打小讨厌读书,母亲只好教张爱国学厨谋生,儿子很上心,一学就会。跌宕之处二:张爱国变成“糖醋张”后,分别招待过张副县长、白领、泥瓦匠,虽群体差别大,但都能使之满意。跌宕之处三:“糖醋张”招待自己的老娘,却对自己的母亲身体、饮食等不了解。
4.(分析线索及其作用)小说的线索是什么?以此为线索行文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   ============================  =======================            =====
答案 小说的线索是“糖醋张”。好处:①能集中笔墨刻画张爱国作为“糖醋张”的这一生动的形象和这一生意兴隆的铺子。②能围绕“糖醋张”叙述众多事件,推动情节发展。③能突出主题,启示人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不要忽略了与家人的情感联络。
 
 
5.(分析中心事件或枢纽事物在谋篇布局中的作用)小说后半部分以“糖醋张”烧菜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  =======================            =====
答案 ①“糖醋张”烧菜,是小说后半部分的主要内容,串起几个重要事件,自然地推动情节的发展。②“糖醋张”烧菜是连接各类人物的枢纽,既正面刻画了“糖醋张”的精湛厨艺和他看人下菜的本领;又通过写其他人物对菜品的满意,侧面衬托“糖醋张”的形象。③“糖醋张”烧菜,能让张副县长、白领、泥瓦匠满意,却不能让自己的母亲满意,深化了主题。④“糖醋张”烧菜的故事,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也能引发读者的深入思考。
6.(分析开头的作用)小说开端第①段在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  =======================            =====
答案 ①交代了“糖醋张”既是人物,也是铺子,让读者了然于心。②采用倒叙手法,引出下文,为下文张本(做铺垫)。③照应标题,并与结尾形成了强烈对比,有揭示主题的作用。
7.(分析结尾的艺术效果)小说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   ============================  =======================            =====
答案 ①从情节结构上看,它使故事陡然生出波澜,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且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结尾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②从形象上看,突出了张爱国幡然悔悟、知错自责的特点和娘体谅、疼爱儿子的特点。③从主题上看,通过写娘、儿子的行为,肯定了年轻人勤劳肯干、用心经营,打出一片天地的奋斗精神,同时告诫年轻人应关心一直默默支持他们的父母,启示人们思考生活与工作的目的,物质不应是唯一的追求,不能为了追求物质而忽略了情感。
8.(分析特定场景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小说中的“铺子”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   ============================  =======================            =====
答案 ①使故事叙述自然。“铺子”小而偏,但张爱国手艺精湛,识人下菜,使他有了神奇的传说,被人称作“糖醋张”,铺子也因此生意兴隆。②有利于情节的集中与展开。有了有名气的“铺子”,才有了叙述招待张副县长、白领、泥瓦匠等食客的情节。③引起读者阅读兴趣,令人产生联想。“铺子”这个节点、场景,是一种特殊的“情节”,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令读者联想起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场景,有亲近、真实之感。
9.(分析细节在文中的作用)小说在第③段和第段均详细列举了“糖醋排骨、糖醋鱼、糖醋豆腐、糖醋薯、糖醋茄子、糖醋梨”。这一细节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答:   ============================  =======================            =====
答案 ①前后两次写到同样的菜名细节,是结构上的照应。②第③段的这一细节,是强调母亲的厨艺高超,而第段的这一细节,是显示儿子孝敬母亲,塑造的形象不同。③菜品完全重复表明儿子对母亲的了解还停留在过去。④给读者以启示:社会的世代传承不仅仅是谋生技艺的延续,更需要爱的精神接力。
10.(分析短小段落的作用)这篇小说的段落大都很短小,还采用了一句一段的形式,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   ============================  =======================            =====
答案 ①对推动情节有好处。便于加快叙事节奏,适合本文迅速推进小说情节发展的需要,使得文章在描述张爱国招待各类人之后,能很快转换到“招待”自己母亲的事件上。②对调动读者有好处。本文段落虽然短小,但内容的表达简洁而准确,富有“提示”性,能够有效调动读者的想象力。
满分攻略三 懂描写,破解环境题
 
1.分析自然环境描写
类型 解说
分析自
然环境
的特点
设问
方式
①画横线句子的景物描写有怎样的特点(内涵)?
②概括某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分析。
审题
指津
题干中有“景物”“环境”“特点”“内涵”之类的文字。
分析
思路
①从地域风光(特点)方面分析。②从时间方面分析。③从营造氛围方面分析。
答题
模板
描写了……的环境,写出了环境……的特点(术语,如“雄浑开阔”“清新明丽”等),营造了……氛围,表现了人物……精神。
分析自
然环境
描写的
手法
设问
方式
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的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审题
指津
题干中有“景色”“环境”和“手法”“特色”之类的文字。
分析
思路
①从形、声、色等特征方面分析。②从多种感官(视、听、触、嗅)方面分析。③从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等)方面分析。④从动静、虚实、正侧方面分析。⑤从白描和工笔方面分析。⑥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方面分析。⑦从写景顺序(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由内到外等)方面分析。⑧从联想、想象方面分析。
答题
模板
艺术手法+文本分析。
分析自
然环境
描写的
作用
设问
方式
①(2019课标全国Ⅲ,8)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
②(2018江苏,14)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审题
指津
题干中有“景物描写”“自然环境”“功能”“作用”之类的文字。
分析
思路
①从自身审美价值方面分析。②从渲染故事氛围方面分析。③从烘托人物形象方面分析。④从推动情节发展方面分析。⑤从暗示社会环境方面分析。⑥从深化作品主题方面分析。
答题
模板
环境本身交代……背景,营造/渲染……氛围,在情节上(推动、暗示、铺垫)……,在人物上(烘托、映衬)……,在主题上(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2.分析社会环境描写
类型 解说
分析社
会环境
的特点
设问
方式
①(2018江苏,13)小哥儿俩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请简要分析。
②文中某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
审题
指津
题干中有与社会环境相关的描写,有“家庭环境”“特点”之类的文字。
分析
思路
①从家庭状况(家境、处所、成员、文化氛围等)方面分析。②从社会背景(如历史背景、风土人情、人际关系等)方面分析。③从时代特征(时代氛围、时代习俗、国际局势等)方面分析。
答题
模板
描写了……的环境,写出了环境……的特点(术语,如“平静”“友善”“尔虞我诈”等),反映了(家庭、社会、时代)……的特点。
 
 
续表
类型 解说
分析社
会环境
描写的
手法
设问
方式
画横线句子的社会环境描写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审题
指津
题干中有与社会环境相关的描写,有“社会环境”“手法”之类的文字。
分析
思路
①分析社会环境的文化内涵。②分析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的言行、思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③分析典型事例的详略。④分析社会环境的物象寓意。
答题
模板
艺术手法+文本分析。
分析社
会环境
描写的
作用
设问
方式
作者在第四段中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某人的行为,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审题
指津
题干中有与社会环境相关的描写,有“作用”“效果”之类的文字。
分析
思路
①从人物社会身份方面分析。②从交代人物活动及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复杂的社会关系方面分析。③从人物活动的群体环境方面分析。④从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文章主题方面分析。
答题
模板
描写了……社会环境,呈现出……社会关系;表现了……人物性格;揭示了……主题;起到了……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欢乐行程(节选)
阿 来
①阳光照亮起伏的山峦,蜿蜒的河流,孤零的村庄和覆盖这一切的白雪。野鸽群在天空中往复飞翔,搅起一个巨大的欢快声音的旋涡,在春天里分群的鸽子聚集起来,这样不知疲倦,在清冽的空气中欢快飞翔。
②阳光照亮格拉的脸。格拉与母亲相依为命,格拉是个很野的孩子,村里人说是没有父亲调教的缘故。次多则是有父亲而且是被调教得很好的典范。可是次多不快乐,格拉快乐。格拉那张脸平常污垢很多,十天半月才会洗上一次。次多是一个大家庭的孩子,家里富裕。这种家庭严谨、节俭,这种家庭出身的人往往精明强干。但次多的一切却和家里人相反。
③现在,次多像平时一样拉着架子车来了,那样忧郁,那样沉默。车上装一袋胡豆,胶皮轮子轧过积雪咕咕作响。等格拉吃完东西,次多已经把他那一袋胡豆弄上车了。于是,两人上路了。
④新雪那么光洁,那么明亮。平常老实巴交的次多沉静的忧郁的眼睛那么闪闪发光,平常紧闭的嘴微微张开,有点惊喜的样子。
⑤鸽群仍在天上飞舞,要等阳光融化了积雪,它们才能降落到翻耕过的土地里找寻食物。但它们好像不为积雪是否来临而焦虑,那样子奋力地凌空飞舞,在天地间抛撒欢乐的音符。
⑥“看哪,次多!”次多回过头去,看到大路上只有他们自己的脚印与车辙。
⑦现在,他们感到了故乡村庄的偏僻、宁静。就是他们,两个乡村的孩子,拉着重载的架子车从村子里出来,去三十里外的镇子刷经寺。用胡豆去换大米。
⑧一只野兔从路中间跑过。看到人来就躲进了柳丛。它拼命把脑袋往雪里钻,柳树落尽了叶子,变得那么稀疏,它高高撅起的屁股就暴露无遗了。次多从腰带上拔出弹弓,攥紧一团雪。
⑨雪团准确地弹射在它的屁股上。
⑩“吱哇!”兔子叫了,往柳林更深处跑去。兔子无法在冬天的柳丝中掩藏行踪。它跑到哪里,哪里枝条上的雪就簌簌下落,纷纷扬扬。
次多笑了。
“你笑了。”格拉说。
次多又笑了一下,脸上的肉又僵住了。
四野寂静无声。格拉大声呼喊自己:“嗨——,格拉!”声音传开,没有回来,却听到次多说:“天天下雪就好了。”“你说话了,次多,”格拉高兴地说,“你还笑了。”次多想:是啊,我笑了,我说话了。而在那个大家庭里,长孙也和长子一样处于一种隐忍的地位。
“次多,嘿!”“嗯。”“我在想你晚上会不会来呢!”“你叫我是要来的。”“真的?”“真的。”“你不嫌我和阿妈是人人都看不起的?”“不。我还怕你恨我们家呢!”前面是一段陡峭的上坡路。车子上去,又后退;上去,又后退。最后是格拉用肩膀顶一只轮子往前一圈半圈,用石头支住,再去顶另外一只轮子。
终于上了坡。两个孩子在雪地上仰天躺下了。
喘过气来后,格拉说:“我们真行。”次多又笑了。
路上经过几个村子。遇到的成人都给他们以很高的礼遇,那就是和他们像面对大人一样地交谈、问候。他们说:看哪,天一下雪心里就好过一些了。又是一段陡峭的上坡路。这次,挣扎许久,把好大一片雪踏成了泥泞,他们还是在原来的地方。后来是分成两次才把胡豆拖上坡去的,擦去满脸汗水,才问:“先就怎么没有想到呢?”然后就放声大笑了。
这次,两人是同时开始笑的。只是次多笑得很沉静,格拉笑着笑着就躺在了地上。格拉把脸埋进雪里,抬头时就留下一张脸在雪地里。他说:“次多,看我雪中的脸,跟水中的不一样啊。你也来留一个吧。”次多就趴下,把脸平平地印向雪地,格拉还在他后脑勺上加把劲,按了一按。
车轱辘在身后吱吱作响。
进了镇子,两人换了豆子来到百货公司,次多在文具柜台前站住了。隔着玻璃是一柜子乐器,中间一大盒紫色的竹苗。次多的腰就弯下去,鼻尖一直碰到玻璃上。次多喜欢吹笛子,他熟悉各种乡间民歌的曲调。但他那支笛子已经开裂了,格拉就给次多买下了一支。用了一块三毛钱。次多说:“笛膜。”声音很小。格拉听到了,又为他买了笛膜和一束红色的丝线穗子。
“吹一下新笛子。”次多就给新笛子挂上红色的丝线穗子,给笛子上膜。格拉说:“聪明的伙计上车吹吧。”
笛声一路在化雪后变得滋润的山野间飘荡。将要入冬的山野竟有了初春时的那种气息,融化的雪水甚至把有些封冻的河面上的冰重新破开,露出一汪汪平静的绿水。美丽、静谧,那么接近天空。
(有删改)
1.(备考拓展题)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格拉与次多家庭出身不同,这也让两人形成了不同的性格特点:前者生活贫困,但很乐观开朗;后者生活富裕,但沉默拘束。
B.小说多次写到鸽群在天空中飞舞,这映衬了格拉与次多两个人的快乐。
C.在换大米的路途中,次多用弹弓将攥紧的雪团弹射在兔子的屁股上,让兔子吱哇叫,这反映了孩子好玩与活泼的天性。
D.格拉买笛子、笛膜与红色丝线穗子给次多,但次多没给格拉买一点东西,这说明格拉真心对次多而次多对格拉则不然。
答案 D “这说明格拉真心对次多而次多对格拉则不然”说法有误。小说展现的是格拉和次多之间纯洁的友谊,并不是说次多不给格拉买礼物就不是真心对他。
2.(备考拓展题)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伏笔、照应运用十分娴熟,第①段写白雪覆盖一切,埋下伏笔,到第段写上坡遇到困难,而第段则写“化雪”,与开头照应。
B.小说情节有一定的曲折性,但并非波澜起伏,多采用短小段落叙述内容,以便于加快情节的发展。
C.小说的线索有两条,一条是明线,指两个孩子——格拉与次多的快乐心情;一条是暗线,即两个孩子——格拉与次多的行程。
D.小说的语言简洁明快,特别是短句,如“车子上去,又后退;上去,又后退”,节奏感强,充分地表现了积雪的山路上车辆的难行。
答案 C 这篇小说以两个孩子——格拉与次多的快乐心情为线索。
3.(分析自然环境的特点)第①段的景物描写,描绘出了怎样的环境特点?
答:   ============================  =======================            =====
答案 ①僻静。山峦、河流、孤零的村庄、白雪,营造出僻静的氛围。②寒冷。白雪、清冽的空气,表现出了这个时节的寒意。③富有生机。往复飞翔的野鸽群、欢快的声音等,展示了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4.(分析自然环境描写的手法)第⑤段的环境描写主要采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试简要分析。
答:   ============================  =======================            =====
答案 ①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鸽子的飞舞、鸣叫是动景,而雪、翻耕过的土地是静景。②比喻、拟人修辞手法。赋予鸽子人的特征,说鸽子不“焦虑”,会“抛撒”;把鸽子叫声比喻成“音符”。③想象的表现手法。想象积雪融化、鸽子出来觅食的情景。
5.(分析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小说第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  =======================            =====
答案 ①与开头的景物描写相呼应,使结构完整。②渲染气氛,用具有温暖情调的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快乐的心情。③内容欢快,暗示孩子们未来的生活越来越美好。④营造富有诗情画意的氛围,富有美感,深化作品主题。
6.(分析社会环境的特点)格拉和次多两个人物的家庭环境各有怎样的特点?试结合文本概括分析。
答:   ============================  =======================            =====
答案 格拉家庭环境特点:①贫寒。格拉与母亲相依为命,脸平常污垢很多,十天半月才洗一次,家境贫寒。②自由。格拉是个很野的孩子,十分快乐,反映了他生活无拘束、很自由。
次多家庭环境特点:①富裕。次多是个大家庭的孩子,家里富裕。②严谨、沉闷。次多是家里的长孙,严谨、沉闷的家庭,使他不快乐,忧郁、沉默。
 
 
 
 
7.(分析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小说第段的社会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  =======================            =====
答案 ①通过对镇子进行社会环境描写,呈现出安详平和、买卖公平的社会关系。②表现了孩子天真快乐的性格。③表现出格拉与次多到镇上去换米的路途,是共同拥有了一次快乐的行程。④揭示了孩子应该快乐地成长的道理。
满分攻略四 细赏析,通解手法、语言题
 
1.分析文本特征
类型 解说
分析文
本特征
设问
方式
①(2019课标全国Ⅰ,9)《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②(2018课标全国Ⅲ,6)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
审题
指津
题干中有“特征”“‘××’与‘××’关系”之类的文字。
分析
思路
①分析文本特征的角度一“××”。②分析文本特征的角度二“××”。③分析“××”与“××”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其所揭示的深刻意蕴。
答题
模板
角度一“××”+分析文本特征;角度二“××”+分析文本特征;两个角度+综合分析文本特征+作用。
 
 
 
2.分析叙述特征
类型 解说
分析叙
述特征
总体
设问
①(2019浙江,12)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
②作品是怎样叙述××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分析叙
述人称、
视角的
作用
设问
方式
①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有什么好处?
②试分析这篇小说的独特视角。
审题
指津
题干中有“人称”“叙述”“视角”之类的文字。
分析
思路
①从使用人称方面分析。②从某一人物的视角方面分析。③从时间、空间顺序方面分析。④从细节描写方面分析。
答题
模板
叙述人称+分析;叙述视角+分析;时间、空间顺序+分析;细节描写+分析。
 
 
续表
类型 解说
分析叙
述特征
分析叙
述方式
的作用
设问
方式
(2018课标全国Ⅰ,6)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审题
指津
题干中有“叙述方式”之类的文字。
分析
思路
①从内容方面分析。②从结构方面分析。③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
答题
模板
概括叙述方式+结合文本分析叙述方式+在内容方面的作用+在结构方面的作用+在表达效果方面的作用。
 
3.分析谋篇布局的技巧
类型 解说
分析谋篇
布局的
技巧
设问
方式
①(2020浙江,12)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 
②这篇小说在谋篇布局上有怎样的技巧?
审题
指津
题干中有“谋篇布局”“结构”“构思”之类的文字。
分析
思路
①分析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②分析起承转合。③分析表达技巧(如抑扬、点面结合、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等)。
答题
模板
表达技巧+文本分析。
 
4.分析小说语言
类型 解说
理解重
要词句
的意义
设问
方式
①理解某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怎样理解文中某句话的含意?
审题
指津
题干中有某词、某句、“含义”“含意”之类的文字。
分析
思路
①分析词语或句子的表层意义。②结合上下文,分析词语或句子在具体语境中的深层意义。③分析词语或句子的特点,如使用的修辞手法等。④结合文章主旨,分析其重要内涵。
答题
模板
艺术手法+表层意义+深层意义。
赏析小说
语言特点
设问
方式
①(2020浙江,10)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②(2019浙江,10)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审题
指津
题干中有“赏析”“简析”“语言特点”之类的文字。
分析
思路
①从词语锤炼方面分析。②从句式运用方面分析。③从修辞运用方面分析。④从语言风格方面分析。⑤从语体方面分析。⑥从人物语言的个性方面分析。
答题
模板
语言特点+相关举例分析。
分析小说
语言风格
设问
方式
(2018课标全国Ⅱ,6)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审题
指津
题干中有“语言”“风格”之类的文字。
分析
思路
①从该语言风格组成的不同角度思考。②从原文中找材料进行分析印证。
答题
模板
角度一+文本分析;角度二+文本分析;……
分析重
要词句
的作用
设问
方式
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之类的词语描述,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审题
指津
题干中有相关词语和“作用”之类的文字。
分析
思路
①从强调对象方面分析。②从象征性内容方面分析。③从前后文情节方面分析。④从表现主题方面分析。
答题
模板
强调了……;象征了……;表现了……;揭示了……
 
 
 
(2020山东威海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红岩(节选)
夕阳斜照着流水,碧绿的江面上摇曳着耀眼的金光,成瑶无心去看这些,她兴奋的脸蛋在晚霞中映满了光彩。“二哥,别看嘉陵江了,你听我说嘛!
②“你说吧。”成岗的目光正望着远处的一片红岩,不肯移开。那里曾设有中共办事处,是有名的红岩村。
③“二哥,我跟你说嘛!许多同学都要走了……”成岗回头看着妹妹,从那双认真的眼睛中,他发现这个少女已经不再是咿呀的乳雏,她已成长为一只练羽的海燕,只待一声春雷,就要冲向暴风雨!成岗略带几分激动。
④“真的!到农村去,马上就要出发。”妹妹说得很兴奋,一双晶亮的眼睛珍珠般地闪耀着,她渴望去参加农民起义,参加武装斗争,到山上打游击,过那种充满浪漫色彩的战斗生活。可是看到哥哥一直没有回答她的话,少女明澈的眼光很快就变得暗涩了:“你一定又说我年轻不懂事,不让我去……”
⑤成岗的表情没有什么变化,妹妹的心事他已经猜透了,但他并不急于插话。“二哥,我们班上走了三个,最近还要走……我多么希望……”“希望总是有的。但是希望不是幻想。”
⑥成瑶看了看二哥,她不太满意这种抽象的回答。她忽然想起了什么,话头一转:“哟,我的书包呢?我的书包呢?”一边叫着,一边慌慌忙忙地离开了阳台。成瑶很快就转来了,带着神秘的语调说:“专给你带回来的!只许你一个人看!”
⑦成岗从书包里翻出一叠粉红色的打字纸:“《挺进报》?”他迟疑了一下,沉下脸问:“把这拿回来干啥?”“给你看的。”成岗摇摇头,声音里带着妹妹难以理解的责难:“谁叫你带回来的?”成瑶惶惑地望着成岗。她满腔的热情,被迎头的冷水浇灭了。
⑧成岗指着《挺进报》,严厉地说道:“这东西以后不准带回家来,给人发现了可不是好玩的事!”妹妹像受了天大的委屈,激动地反驳着:“我没有碰到危险!”“你太冒失了。”成岗摇了摇头,“这不是勇敢,而是冒险!难道你没有看见到处都在搜查《挺进报》?车站、码头,到处都有特务!”
⑨“危险?我是冒失鬼?”妹妹的脸蛋气得失去了血色:“怪不得人家说你当了厂长就变了!你——胆小,你——害怕,你——不敢和过去的朋友来往! 你……好,好!我不连累你……”
⑩泪珠沿着她痛苦的面颊往下涌流。她曾经那样信任、尊敬二哥,可是现在……(1)她难过,失望,突然从成岗手里夺回《挺进报》,几下子撕得粉碎,一把一把的纸片,塞进书包,转身冲进自己的小屋,失声痛哭……
……
(2)微带寒意的薄雾渐渐散开,远处的山峦在晨曦中显现出起伏的淡影,迎着初升的旭日,鸟儿清脆地叫着,飞向远方。在一块伸向江岸的悬岩上,成瑶已经坐了好久——昨晚上她睡得不好,噩梦缠绕着她:时而仿佛是大哥回来了,说要带她到延安去,时而是华为(重庆大学生,双枪老太婆的儿子)周身流血,和她同关在警备司令部,审问他们的正是那个特务魏吉伯;时而又挤在船上,二哥和她一道,那份《挺进报》被别人发现了,她藏来藏去,不知怎的老是在书包里。天还没有亮,她就被梦中追上船来的戴黑眼镜的特务惊醒了。
最近以来,她的心境很不平静,狂热的心使她特别容易兴奋,也容易激动。和二哥闹别扭的事,早就像阳光下的乌云一样散去。成瑶感到内疚和羞愧:自己按着书包,心里还咚咚地跳着,怕特务检查,却反而说二哥是胆小鬼!二哥的话并没有错啊,勇敢不是冒险。她又渐渐回想到过去:二哥给刚学扎发辫的自己,讲八路军抗战,讲敌后游击队,讲毛主席和延安……上高中那年,二哥有天深夜才回家,一进门,就悄悄告诉自己,在飞来寺中苏文协,他真的见到毛主席了,看见毛主席和周副主席从他面前走过,他忘记了还有特务监视的危险,禁不住高声喊着:“毛主席万岁!”还有那一回,二哥半夜里回来,满脸鲜血,二哥不准她声张,洗净了血污,第二天照常去上班,却说是夜里走路自己跌伤了的。还有二哥生日那天,煮好了面,他却不回来,妈妈说:“呃,又是在车间。”果然在车间里找到了他,满身油污,和工人一起干活。回家的路上,她高兴地告诉他:“二哥,你多么像个工人!怪不得别人都说你这个厂长没得一点架子。”可是二哥的脸色立刻阴沉下去了。以后,再也看不到他和工人在一起……
许多往事的联想,使成瑶激动地感到自己忽然聪明了,猜到了许多事情:她自己不是也保守着秘密,没有把参加新青社的事告诉二哥吗?二哥一定和自己一样,担负着秘密的工作任务,也许,他和大哥一样,是个最勇敢的共产党员!
从对岸开航的早班渡轮靠了岸。过一会儿,轮渡划子又呜呜地叫了两声,开向对岸。这时天色大亮。成瑶想着也许二哥正等着她咧,是该回家的时候了。
(有删改)
1.(备考拓展题)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⑤段成岗用“希望不是幻想”表明态度:他并不希望成瑶跟她的同学们到农村去。
B.第⑧⑨段,二哥对成瑶的批评使她失去了理智,以至于口不择言,说了很多违心的话。
C.第段成岗“脸色立刻阴沉下去”,是因为成瑶的话使成岗意识到没有厂长架子可能带来的危险。
D.选文在刻画兄妹二人时各有侧重,前者侧重叙其革命经历,后者侧重写其心路历程。
答案 C A项,曲解文意,错在“他并不希望”。第⑤段成岗的话“希望不是幻想”,其实是暗示妹妹光是想象没有用,要到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去必须付诸行动,他内心其实是希望妹妹去的。B项,曲解文意,错在“说了很多违心的话”。二哥希望成瑶不要冒失地把《挺进报》带回家。成瑶由于不理解二哥对她的批评,便直接说道:“怪不得……,你——胆小,你——害怕,你——不敢和过去的朋友来往!你……好,好!我不连累你……”这些并不是违心的话,这反映了她不懂哥哥要求理性、隐蔽战斗的重要性的道理。D项,分析不当,错在“前者侧重叙其革命经历”。从选文“成岗指着《挺进报》,严厉地说道:‘这东西以后不准带回家来,给人发现了可不是好玩的事!’”以及“二哥半夜里回来,满脸鲜血,二哥不准她声张,洗净了血污,第二天照常去上班,却说是夜里走路自己跌伤了的”等语句可看出文章主要是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表现成岗在地下工作中的沉着冷静、理智成熟的作风,而不是“革命经历”。故选C。
2.(备考拓展题)下列对选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③段主要运用比喻手法,表达了成岗对妹妹正在成长为一名革命者的欣喜。“练羽”是指成瑶尚待历练成长。
B.文中插叙成瑶做噩梦的情节,旨在展现成瑶在复杂斗争环境下的焦虑与困惑,丰富了人物形象,补充了小说内容。
C.文中多处运用环境描写,“夕阳斜照”“初升的旭日”“天色大亮”的时间变化,对人物心理有暗示作用。
D.文章大量运用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描写来刻画成瑶,第④段中两处有关眼睛的描写,生动传达了她由兴奋到失望的情绪变化。
答案 B 对人物的心理分析有误,文中插叙成瑶做噩梦的情节,从侧面反映出了她的焦虑、紧张和不安,但并没有“困惑”,从梦境的内容来看都是与革命斗争相关的,后文也写了她的领悟:自己不是也保守着秘密,没有把参加新青社的事告诉二哥吗?二哥一定和自己一样,担负着秘密的工作任务,也许,他和大哥一样,是个最勇敢的共产党员!这说明她对参加革命工作并不困惑。
3.(分析文本特征)请从“革命”与“文学”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答:   ============================  =======================            =====
答案 ①小说重心落在“革命”上,讲述进步青年成瑶欲投身革命,贸然携带革命宣传品,在得到坚毅、睿智的革命者成岗的提示后,认识到革命斗争的危险性。②小说的“文学”性十分浓郁,叙述的故事发生在重庆,文中的景物描写将山城特色、雾都景象、嘉陵江风貌,特别是红色文化标志“红岩村”的地域特点,都烙印上“文学”的印记。③小说将“革命”与“文学”结合,形成“革命文学”,着眼于对特定时期革命人物的文学塑造、文学观照,着眼于“革命”性文学描写,使作品具有历史性、思想性。
4.(分析叙述人称、视角的作用)小说叙述成瑶时采用了怎样的叙述人称?有何作用?
答:   ============================  =======================            =====
答案 第三人称。作用:①能客观地展现她的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反映现实自由灵活,充分展现当时的革命斗争生活。②有利于让人物成瑶进行回忆、联想,展现她的精神世界,丰富文章的内容,使主题表达更有力。③有利于对成瑶进行全方位的刻画,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5.(分析叙述方式的作用)小说在叙述时交替使用了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   ============================  =======================            =====
答案 ①文章通过全知视角对兄妹二人进行了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二人的冲突,其间又穿插使用限知视角,先以成岗的眼睛观察成瑶的成长变化,后以成瑶的心理活动(噩梦及回忆、反思等)讲述自己和成岗的经历。②两种视角的交替使用,使叙事角度灵活多样,使叙述的对象更加生动立体。③展示了成瑶逐渐成熟的形象特点,也丰富了成岗勇敢、坚毅、睿智的革命者形象。
6.(分析叙述方式的作用)第段插叙内容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  =======================            =====
答案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交代成瑶粗心、冒进,受到二哥成岗的批评、警醒的情节,引出下文成瑶猜想二哥革命情况,以及自己想通后准备回家的情节。②内容上更加丰富。这一段是插叙的内容,交代了人物成瑶、成岗的情况及家庭状况,对中心事件做了必要的照应和补充,使小说内容更丰富。③人物形象更丰满。插叙的段落,使成瑶缺乏革命斗争经验、冒失、不懂斗争策略的形象,与二哥成岗的勇敢、冷静、干练和睿智形象形成了对比。④突出了小说主旨。小说描写作为学生的成瑶警惕性不足的特点,衬托了成岗作为革命者的成熟沉稳和高度警觉,赞扬了进步青年的革命积极性,歌颂了成熟革命者的高度智慧和斗争策略。
7.(分析谋篇布局的技巧)这篇小说在谋篇布局上运用了哪些技巧?请简要分析。
答:   ============================  =======================            =====
答案 ①场景画面组合。全文将场景进行组合,以场面变化来推动情节发展,场面的变化表现了故事跌宕起伏、曲折多变,从而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②虚实结合。前十段基本为实写,而第段和第段以想象、回忆为主,为虚写,第段和第段又回到现实,为实写。③以小见大。借助对待《挺进报》的态度来反映复杂的革命斗争生活,揭示出深刻的道理。
8.(理解重要词句的意义)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部分的内涵。
(1)她已成长为一只练羽的海燕。
答:   ============================  =======================            =====
(2)“危险?我是冒失鬼?”妹妹的脸蛋气得失去了血色:“怪不得人家说你当了厂长就变了!……”
答:   ============================  =======================            =====
答案 (1)“练羽的海燕”表面上指练习飞行的海燕,实际上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指成瑶这个正走向革命征途的青年。
(2)加点内容表面上是在说成岗当了厂长后,胆量变小了,不再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实际上是写相对于成瑶的单纯、缺乏革命斗争经验,成岗在革命工作中变得成熟,冷静,干练。
9.(赏析小说语言特点)试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内容。
答:   ============================  =======================            =====
答案 ①采用白描手法写景,既引出人物,也引出下文。②融情于景,营造喜悦的环境,烘托了人物兴奋的情绪。③说话人的着急与听者的悠闲赏景形成对照,初步描绘了二人形象。
10.(分析小说语言风格)小说语言风格朴素,这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
答:   ============================  =======================            =====
答案 ①语言通俗化、口语化。无论是对话语言,还是叙述语言,都通俗易懂。如“真的!到农村去,马上就要出发”“她渴望去参加农民起义,参加武装斗争,到山上打游击”。②情感朴素真实。只有情感朴素真实,语言才能朴实清新。如“他迟疑了一下,沉下脸问:‘把这拿回来干啥?’‘给你看的。’成岗摇摇头,声音里带着妹妹难以理解的责难:‘谁叫你带回来的?’”无论是表情、动作,还是对话,都表达了成岗对妹妹的担忧。③用修辞少,描绘性语言少;多用长句,夹杂少量短句,准确、详细地表达意思。如“回家的路上,她高兴地告诉他:‘二哥,你多么像个工人!怪不得别人都说你这个厂长没得一点架子。’可是二哥的脸色立刻阴沉下去了”。
11.(赏析表达技巧)请分别分析文中画横线的两处内容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答:   ============================  =======================            =====
答案 (1)细节描写,传神地表现出成瑶因二哥责怪自己,而痛苦的心理和生气的行为。
(2)以景衬情,将景物形状、声音、动态和人的感觉结合起来,细致地描绘出早晨江岸所见之景,来烘托成瑶不平静的心情。
12.(分析重要词句的作用)简析文末“是该回家的时候了”这句话的作用。
答:   ============================  =======================            =====
答案 ①内容上,表面写成瑶准备回家,实际是表明故事的矛盾冲突得到顺利解决。②结构上,故事自然地发展到结局,使结构完整。③人物塑造上,表明成瑶的心理进一步成熟,进步青年的形象逐渐丰满。④主题上,对进步青年的热情给予了肯定,但更重要的是肯定了革命者要有斗争的策略和理智。
 
 
 
 
 
满分攻略五 深研读,巧解探究题
 
类型 解说
探究
标题
设问
方式
(2019浙江,13)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为什么?
审题
指津
题干中有“标题”之类的文字。
分析
思路
①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分析,如运用双关、比喻等手法。②从环境的角度分析,如交代时间、地点等。③从情节的角度分析,如设置悬念、照应等。④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分析,如突出人物身份、性格等。⑤从主题的角度分析,如寄托情感、揭示主题等。⑥从读者的角度分析,如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等。
探究语
句意蕴
设问
方式
请探究小说结尾的意蕴。
审题
指津
题干中有“意蕴”之类的文字。
分析
思路
①分析语句内容。②分析前后语境,确定语句在文中特有的含意。③分析语句涉及的人物描写。④分析语句使用的表达技巧,从表达技巧本身的特点来理解。⑤分析语句是否关涉主旨,联系文章主旨,挖掘语句的深层意蕴。
探究人
物形象
设问
方式
①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
②小说中谁是主人公?为什么?
审题
指津
题干要求评价人物,或要求分析谁是主人公,等等。
分析
思路
评价人物:①结合时代发展趋势去评价。②结合作者的态度去评价。③结合对人物的相关描写去评价。④结合其他人物的反应去评价。
分析主人公:①分析篇幅多少。②分析谁是主题体现者。③分析谁在情节发展中占主导地位。④分析正面描写的是谁。⑤分析其他人物等侧面烘托的是谁。
探究
情节
设问
方式
①你认为小说中某情节的安排合理吗?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②小说中哪个情节最吸引你?请说说你的理由。
审题
指津
题干中有某具体情节内容的表述。
分析
思路
①分析情节内容。②从小说的故事主体入手,分析情节的合理性。③从线索安排入手,分析情节安排的巧妙之处。④从叙事顺序入手,分析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匠心。⑤从人物入手,分析情节是否服务于人物塑造。⑥从主题入手,分析是否利于揭示或深化主旨。
探究艺
术特色
设问
方式
试探究作品的艺术特色。
审题
指津
题干中有“艺术特色”“技巧”之类的文字。
分析
思路
①分析塑造人物运用的表达技巧。②分析推动情节运用的表达技巧。③分析表达主题运用的表达技巧。
探究环
境描写
设问
方式
小说最后两段环境描写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两个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审题
指津
题干指向文中的环境描写,并有“环境”“谈谈你的看法”之类的内容。
分析
思路
①分析环境描写的特点。②分析环境描写的象征性。③分析环境描写的线索作用。④分析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⑤分析环境描写对揭示主题的作用。
探究思想
感情、观点
态度
设问
方式
①(2020江苏,14)请探究小说结尾画线句中作者的情感态度。
②(2019江苏,14)小说刻画了两个人物,作者以“表妹”为题,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审题
指津
题干中有“情感态度”“思想感情”之类的文字。
分析
思路
思想感情:①分析事件的社会意义。②分析人物的思想品德。③分析故事的时代精神。
观点态度:①分析事件。②分析人物形象。③分析主题。
探究
主题
设问
方式
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审题
指津
题干中有“主题”“用意”“道理”“启示”之类的文字。
分析
思路
①分析小说的标题,理解标题的深层意义。②分析小说的形象和情节,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命运中,探究小说的社会意义。③分析作者的思想倾向。④分析小说的时代背景。
探究与
经典篇
目比较
设问
方式
××这一形象与××笔下的××人物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
审题
指津
题干中有“相似与不同”“异同”之类的文字。
分析
思路
①找出比较项目(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②分析本文在比较项目中的具体体现。③分析经典篇目在比较项目中的具体体现。
评价人物
态度,探究
写作意图
设问
方式
文中写了×××和其他人面对无限商机的不同态度,请予评价。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分析探讨。
审题
指津
题干中有“态度”“评价”“写作意图”等字样。
分析
思路
①分析评价人物行为。②分析人物的情感态度。③分析评价人物的道德品质。④分析时代背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山里的春天
孙 犁
这天,从家乡来了一个人,谈了半天家里的事,我很快乐。我请他吃饭,去买鸡蛋,走到一户人家,一个年轻的女人正坐在炕沿上,哭丧着脸,在她怀里靠着一个五六岁的女孩子。我说:“老乡,有鸡蛋吗,卖给咱几个?”
她立时很生气地喊叫起来:“没有!还有什么鸡蛋?”我说:“我是问一问你,没有就算了嘛!”她哭丧着脸不搭理。我走出来,忽然她把我叫回去说:“桌子上那小罐里有两个鸡蛋,是留来给小妮煮着吃的,你拿去吧。”
我一看她忽然又变的这样,莫名其妙,又一想,我说:“给孩子吃的,放着吧,我到别人家去买吧。”
吃过午饭,送走客人,村主任来找我,叫我去给一家抗属翻沙,农具他也拿来了,就带我到了一块方方的堆着石沙的地里,村主任说:“就是这块地,男人到咱们队伍上去了,这块地去年叫水冲了,你给她把沙子挑到四边去,好种玉茭子。”
我把军装上衣脱下,同皮带、手枪挂在地边的一棵小枣树上。这时已是暮春三月,枣树快要长叶儿,河滩上的一排大杨树,叶子已经有铜钱大了,绿油油的。
我开始把沙子翻起来,然后铲到筐里,挑到地边。今天工作很高兴,一大担沙土挑起来,也觉得轻松。
起晌的时候,我看见远远地走来一个妇女,左手拉着一个小孩,右手提着一把水壶,我想是主人家给我送水来了,走近一看,原来就是上午为买鸡蛋和我吵嘴的那女人。她一见是我,脸上有点下不来,后来才说:“原来求的是你啊!”
我说:“原来是你的地啊!”
她说:“上午,你赶得不巧,我正生气。你看人家有人的,有的种地了。咱这地还没起沙子。前半天,我拉着孩子来,一看这个地这样费劲,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怎么会种上,就生起气来,正在心里骂我们当家的,撇下大人孩子不管,你就来了,我那时一看见你们这当兵的就火了。”
我说:“我们当兵的可没得罪你呀。”
她说:“你没得罪我,我是恨我们那个当兵的。”
我问:“他走的时候没告诉你?”
她狠狠地说:“头一天晚上,人家说去报个名,一去就没回家。第二天,我到区里去给人家送衣服鞋袜,人家还躲着不见哩。”
我一听她这样说,想起自己从军的事,笑了。那一年,我们全村的青年抗日先锋队说到村外开会,排上队就去参加了学兵营。第二天,媳妇们也凑了一队,仗着胆子,给我们送衣服,我们藏起来,叫她们放下回去。她们说:“只是见一下,谁拖你们的尾巴哩。”可是我们死也不见。
我喝了几口水,就又开始翻沙。在挑的时候,女人已经拿起铁铲,替我装筐。她看我能挑那么重的东西,就问:“你在家里也种地?”
我说:“种地,我有三亩菜园子。”
她又问:“家里有大人孩子吗?”我说:“有,一个老婆,一个女孩子,今年六岁了。”
她惊异地望着我,又叹了一口气说:“都是这样的吗?你就不惦记你的大人孩子,她们在家里不骂你呀?”
我说:“她不骂我,今天才从我们家乡来了个人,她还捎口信给我,说好好抗日,不要想家。你抗日有了成绩,我和孩子在家里也光荣,出门进门,人家都尊敬。”
我说到这里,那女人脸红了一下,她说:“呀,你家里的进步!”
我说:“我们那里有敌人,村边就是炮楼,她们痛苦极了,她恨敌人,就愿意我在外面好好抗日。”
女人说:“有人给她种地吗?”
我说:“家乡来的人说,一到春天,不用她说话,就有人给她种上了;秋天,她的粮食比起别人,早打到囤里。我在家的时候,是我一个人种地,忙得不行,现在有好多人给她耕种。我们八路军的弟兄,比亲弟兄还亲,他们在那里驻防,打敌人,知道我不在家,就会替我去种上地,照顾我的大人孩子。”
这时候,这女人才真正眉开眼笑了,她说:“刚才我还觉得辛苦你,自己不落意,这样一说,你和我们当家的是一家人,他要住在你们村里,也准得给你家里去帮忙吧?”
我说:“一定,我们八路军就是这样一个天南海北的大家庭。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不用惦记他,他也就不再惦记你们了。”
这时候,女孩子跑到小枣树下面,伸手去够那枪,又回过头来望望我,望望她母亲。我放下担子过去,哄着她穿上我那军装上衣,系上皮带,把枪放在她那小手里,那孩子就像一个小战士一样,紧紧地闭着小嘴。对面的母亲,响亮地笑了。
1944年
(有删改)
1.(备考拓展题)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开端叙述家乡来了一个人,与“我”谈了半天家里的事,“我”便请他吃饭,表明“我”热情好客,感谢人家给自己传递了信息。
B.村主任让“我”去给一家抗属翻沙,拿来农具,还把“我”带到堆着石沙的地里,告诉“我”劳动的原因,可见村主任办事认真、周到,为群众办实事。
C.“我”当年从军时,全村的青年抗日先锋队说到村外开会,排上队就去参加了学兵营,媳妇来看“我”时,“我”还藏起来不见她。
D.年轻的女人询问“我”家里的妻子、孩子、种地等一些事情,是有意而问的,这引出了她后来心理的变化。
答案 C “媳妇来看‘我’时,‘我’还藏起来不见她”有误,原文是“媳妇们也凑了一队……我们死也不见”。
 
 
 
 
2.(备考拓展题)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年轻的女人、“我”是正面描写,年轻的女人的丈夫、“我”的妻子是侧面描写,小说在正侧面描写方面能详略得当。
B.开头买鸡蛋事件,情节曲折,也为后文埋下伏笔,“原来就是上午为买鸡蛋和我吵嘴的那女人”则与前文相照应。
C.小说语言通俗,也不乏生动之处,如“我们八路军的弟兄,比亲弟兄还亲”,形象地表现了战友之间的亲密关系。
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客观地展现抗日战争时期山区军民的生活,反映社会现实比较灵活自由,不受时空限制。
答案 D “客观地展现抗日战争时期山区军民的生活,反映社会现实比较灵活自由,不受时空限制”应该是第三人称的特点和作用,第一人称的特点和作用应该是只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情感。
3.(探究标题)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山里的春天”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答:   ============================  =======================            =====
答案 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意象清新、优美,让阅读者感到清爽,产生阅读兴趣。③暗喻通过“我”的开导,“女人”理解了丈夫的参军抗日行为,她的思想由“寒冬”转变为“春天”。④小说叙述山里村民春播遇到困难,但在村主任、八路军的帮助下,及时在春天完成了耕种,标题暗示山里村民将迎来生活的“春天”。
 
 
4.(探究语句意蕴)请探究小说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意蕴。
答:   ============================  =======================            =====
答案 ①表意上,媳妇们只是想看一下自己的丈夫,不是想阻拦自己的丈夫从军。②形象上,媳妇们直率、朴实,通俗、形象的话语表明了她们思想的进步。③情感上,媳妇们虽不舍得自己的丈夫,但她们顾全大局,精神可嘉,赞扬了媳妇们思想的进步。
5.(探究人物形象)关于这篇小说,有人说主要人物是“我”,也有人说主要人物是年轻的女人,还有人说主要人物是“我”和年轻的女人,请谈谈你的观点。
答:   ============================  =======================            =====
答案 (示例1)主要人物是“我”。①从情节上看,“我”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部情节,所有故事都是通过“我”串联起来的。②从人物形象上看,本文塑造了一个热爱劳动、爱护群众、思想进步、热爱国家的八路军战士形象,形象饱满。③从环境上看,“我”是在日寇侵华、家乡被日军占领,中华民族处于危难之际的社会大环境下参加八路军的,“我”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小说赞扬了“我”保家卫国的责任感。④从主题上看,小说通过写“我”帮助群众解决困难,来表达八路军爱护群众,是人民的军队的观点;来赞扬同仇敌忾抗击日寇,团结互助的时代精神。
(示例2)主要人物是年轻的女人。①从情节上看,年轻的女人贯穿了小说的始末。本文的主要情节是围绕她展开的:开端是她不卖鸡蛋还发火;发展过程是她发现“我”来帮忙挑沙整地,做解释,并询问“我”的参军经过和家里人的情况;高潮是她心情愉悦地理解了自己的丈夫;结局是她开心地看着女儿穿上“我”的军服。②从人物形象上看,本文详细叙述了年轻女人的心理变化,由“生气”“恨”,到羞愧,再到谅解、自豪,年轻女人的形象有血有肉,真实感人。③从环境上看,年轻的女人在艰苦的环境下顽强地生活着,最后还能顾全大局,理解并支持家人参加抗战,顺应了历史的大环境。④从主题上看,小说通过写年轻的女人经由八路军的帮助、劝慰、开导,能够理解并支持丈夫参军抗日,歌颂了人民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舍小家为国家的崇高精神。
6.(探究情节)小说为什么以孩子穿军装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   ============================  =======================            =====
答案 ①情节上呼应开头。孩子穿军装,“母亲”“响亮地笑了”,与开头“怀里靠着一个五六岁的女孩子”,“年轻的女人”“哭丧着脸”相呼应,使小说结构完整。②营造轻松的氛围,由孩子穿军装关涉“我”、年轻的女人和春天的枣树,进而描写了愉悦的环境氛围,烘托“我”劳动的成果、年轻的女人的快乐心情。③以孩子穿军装引出年轻的女人由先前的生气、烦躁、疑惑,转变成现在的释然、轻松、愉悦的心理变化,增加小说的张力。④以孩子穿军装收尾,暗示有老百姓的支持,中国全民皆兵,有足够的信心战胜侵略者,保卫国家。
7.(探究艺术特色)结合文本,探究孙犁这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答:   ============================  =======================            =====
答案 ①欲扬先抑。为了歌颂以年轻的女人为代表的山区普通村民支持家人参军抗日,先写她的生气、责怪,再一步步化解她的疑惑、不解,最后写她的明理、支持。②语言朴素。语言富有个性化,这篇小说主要通过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女人、“我”的对话极富个性特点,女人的烦躁、疑惑,“我”的宽容、耐心,等等,都是通过对话充分表现出来的。叙述语言通俗易懂,对话语言从口语中提炼加工,通俗、朴素,平淡中见神奇。③以小见大。本文不直接描绘残酷的战争场面,而是描写普通人的小故事,用“我”、年轻的女人等小人物的故事,来描绘抗日的大主题。④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本文通过对“我”、年轻的女人等“点”的描写,来歌颂军民一家、团结互助的时代精神这一“面”。⑤虚实结合。小说中的“我”、年轻的女人和孩子是实写,而“我”的妻子、女儿和那一群媳妇们,都是虚写。小说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歌颂人民群众艰苦顽强、保家卫国的精神。
8.(探究环境描写)小说中画横线的环境描写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进行赏析。
答:   ============================  =======================            =====
答案 ①以乐景写乐情。暮春三月,枣树吐芽,杨树绿油油,用景物描写烘托“我”帮助村民挑地里沙子的愉悦心情。②承上启下,承上文军装上衣、皮带、手枪挂在一棵小枣树上,启下文女孩子跑到小枣树下面伸手去够那枪。③富于审美意蕴,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枣树长叶儿,杨树叶子绿油油,生机勃勃,画面感强,意境优美。
9.(探究思想感情、观点态度)怎样看待在丈夫参军一事上“我”的老婆与年轻的女人的不同态度?你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答:   ============================  =======================            =====
答案 (示例)我认同“我”的老婆的态度。“我”的老婆理解丈夫参军抗日,顾全大局,不责怪舍家参军的丈夫,还捎口信给丈夫说好好抗日,不要想家,说丈夫抗日有了成绩,自己和孩子在家里也光荣。这些都体现了“我”的老婆宽容大度,国家为先,思想进步。
10.(探究主题)结合文本,试从不同人物的角度出发,探究小说所表达的主题。
答:   ============================  =======================            =====
答案 ①从“我”的角度出发:小说通过叙述抗战时期,“我”在山里帮助一户村民翻沙,开导年轻的女人理解外出从军抗日的丈夫的故事,写八路军服从安排,为广大百姓提供无私帮助,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歌颂了八路军舍小家,保国家,服务人民群众的精神。②从年轻的女人的角度出发:小说通过叙述抗战时期,丈夫参军抗日,年轻的女人带着孩子在家里耕种,遇到困难后,由不满丈夫舍家参军,到理解支持丈夫参军抗日的故事,揭示了人民群众在革命思想的指引下,不断进步的现实,歌颂了人民群众为了国家、民族而艰苦奋斗的崇高品质。③从“我”和年轻的女人的角度出发:小说通过叙述抗战时期,八路军战士“我”帮助村民翻沙,做通年轻女人的思想工作,讲述八路军战士帮助驻地村民的故事,表现了八路军对群众的帮助、指引,老百姓对八路军的依赖、信任,歌颂了军民鱼水情。
11.(探究与经典篇目比较)这篇小说与沈从文笔下的《边城》的“人情美”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者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二者的异同。
答:   ============================  =======================            =====
答案 相似之处:小说中的人物都具有淳朴、善良的特点。不同之处:《边城》的“人情美”源于诗意祥和的边城环境。一方面是通过写纯真可爱的翠翠、重义轻利的爷爷、热情憨厚的傩送的具体事例来体现的;另一方面是将过去的人情美与现在的唯利是图的价值观相对照来体现的。而《山里的春天》的“人情美”源于八路军抗击日寇,无私帮助人民群众的事实。一方面是通过写八路军无私帮助困难群众的事例来体现的;另一方面是通过写广大人民群众的勤劳质朴、通情达理的品质来体现的,如年轻的女人在极其困难而生气的情形下,仍能说出“有两个鸡蛋,是留来给小妮煮着吃的,你拿去吧”的真挚淳朴话语。
 
 
 
12.(评价人物态度,探究写作意图)试探究作者写作这篇小说的意图。
答:   ============================  =======================            =====
答案 ①揭示八路军是人民的子弟兵,时刻帮助、保护人民群众的事实。②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与人民群众军民一家亲”的主题。③赞扬抗战大背景下,人民群众为了国家、民族而默默奉献、牺牲的崇高品质。④讴歌中国人民面对危难时同仇敌忾、患难与共的民族精神。
预测文体——现代诗歌和戏剧
技法点金·精研活用
满分攻略一 熟步骤,现代诗歌主观题,题题通
 
类型 解说



①抓关键词语。抓住诗歌中描述该意象的关键词语,仔细揣摩,弄清该意象的表层意思。②结合作者的生平事迹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找到“物”与“志”“情”的契合点,把握该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深层内涵。



 
 





 





①理行文思路。按照诗歌的行文思路,给诗歌划分层次,提取多个情感要点,从而把握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②抓关键词句。作者在诗歌中往往会用一两个词语或句子来点明思想感情。③找描述对象。从描述主体和客体的角度全面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复杂情感。④品意象。意象是情感的载体。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可从意象入手。
 
 
(2020山东济宁三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还给我
严 力
请还给我那扇没有装过锁的门
哪怕没有房间也请还给我
请还给我早晨叫醒我的那只雄鸡
哪怕被你吃掉了也请把骨头还给我
请还给我半山坡上的那曲牧歌
哪怕被你录在磁带上了也请还给我
请还给我
    我与我兄弟姐妹的关系
哪怕只有半年也请还给我
请还给我爱的空间
哪怕被你用旧了也请还给我
请还给我整个地球
哪怕已经被你分割成
  一千个国家
    一亿个村庄
      也请还给我
(有删改)
1.(备考拓展题)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哪怕没有房间也要一扇门,哪怕雄鸡被吃掉也要鸡的骨头,荒唐要求的背后是深深的无奈和悲凉。
B.牧歌被录在磁带上,就变成了“你”赚钱的工具。作者希望要回来,收回自己应有的权利。
C.“哪怕只有半年也请还给我”,既表明了作者对与兄弟姐妹的关系的珍视,也暗含了作者对失去亲情的痛惜。
D.哪怕爱的空间被用旧了,作者也希望通过“环保”治理的方式来改善,含蓄地表现出对纯洁的爱的执着追求。
答案 B “收回自己应有的权利”曲解诗意。作者痛心于纯真美好的事物被商业化污染,希望能保留一点天然美好的东西,而不是要收回自己应有的权利。
2.(备考拓展题)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全诗采用拟人手法,将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各国统治者集中为一个“你”,作为诉求和谴责的对象。
B.“一千个国家”“一亿个村庄”用夸张的手法呈现世界被分割的图景,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诉求。
C.诗中一再使用的“哪怕”,突出了最高期待与最低限度的满足之间强烈的反差,强化了情感力度。
D.全诗借助多种意象,展开丰富联想,运用排比等多种手法,显现出清晰的思维脉络和深沉的情感旋律。
答案 A 不是拟人手法,将“你”理解为各国统治者也不全面。
3.(分析意象)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概括其特点并结合文本分析。
答:   ============================  =======================            =====
答案 ①门,特点是简陋、普通。如“没有装过锁”。②雄鸡,特点是勤劳。如“早晨叫醒我的”。③牧歌,特点是天然美好,而后被商业化污染。如“半山坡上的”“哪怕被你录在磁带上了”。④关系,特点是纯真、亲密,如“我与我兄弟姐妹的关系”。⑤空间,特点是原本充满爱,而后破旧不堪,如“我爱的”“哪怕被你用旧了”。⑥地球,特点是原本完整,而后支离破碎、一片狼藉,如“哪怕已经被你分割成/一千个国家/一亿个村庄”。
4.(品味语言)这首诗的语言有怎样的特点?试简要分析。
答:   ============================  =======================            =====
答案 ①词语反复,通俗易懂。“还给我”“哪怕”等词语反复出现,句意明了。②祈使句式,整齐有力。用了“请还给我……”和“也请把……还给我”等祈使句,增强了诗句的力量,也使得句式十分整齐。③排比句式,简洁有力。六个排比,一排到底,使文章语言简洁,而又充满力量。
 
 
 
5.(鉴赏表达技巧)这首诗有着怎样的内在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答:   ============================  =======================            =====
答案 (1)内在顺序:①这首诗按照由具体到抽象(或由微观到宏观)的内在顺序进行安排。②先是在“门”“雄鸡”“牧歌”这些具体事物上的诉求,然后是在“兄弟姐妹的关系”“爱的空间”这些情感上的诉求,最后是在“整个地球”这一最大的理想上的诉求。
(2)好处:①使得全诗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结构上浑然一体。②使得全诗内涵层层推进,境界逐步提升,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6.(把握思想感情)“还给我”是这首诗的核心诉求,请概括作者希望“还给我”的究竟是什么。
答:   ============================  =======================            =====
答案 ①人与人之间没有隔阂、和谐相处的关系。②符合自然规律和人性的田园生活。③天然美好的艺术形式。④兄弟姐妹之间的天伦之爱。⑤纯洁美好、不受世俗污染的爱。⑥和平、团结、友爱的大同世界。
满分攻略二 清方法,戏剧主观题,一网打尽
 
1.把握戏剧冲突
步骤 解说
第一步 了解戏剧情节,把握戏剧冲突。社会矛盾往往有一个发生、发展、激化和解决的过程。戏剧冲突也是如此,有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从情节的推进过程中进行分析,即从戏剧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中进行分析。
第二步 抓住主要事件,体察细微之处。首先通读全文,省去不重要的情节,抓住主要事件。然后要把一场戏分解为若干小单位,进行微观把握。最后把各个场面合起来,做综合分析。
 
2.分析戏剧人物形象
角度 解说
角度一 联系相关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戏剧中人物的言行是串联情节的链条。通过分析相关的情节,我们能直观鉴赏人物形象。
角度二 通过比较,把握人物性格。通过比较,分析出人物之间的共性和某一人物的个性。
角度三 从人性的角度,分析人物形象。人具有两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性是人物行为的深度动因,几乎能解释人的所有行为。
角度四 还原情境,透析人物性格的形成原因。要联系人物所处的时代、社会风尚、家庭背景、教育经历、实践活动、禀赋等,勾勒人物的成长轨迹,透析人物性格的形成原因。
角度五 重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可变性。人受多种思想影响,是个复合形象;时间跨度长,人的性格也会发生变化。
 
3.赏析戏剧语言
类型 解说
把握
个性
个性化语言可以使戏剧人物具有合理性、真实性,能准确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想象
补充
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通过言行表现出来。我们可以通过戏剧中关于人物言行的描写想象人物的复杂情感。
挖掘
深意
戏剧中有很多语言除表层意思之外,还含有不明说的言外之意。我们必须通过前后情节、对话内容把它揭示出来,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龙须沟(节选)
老 舍
[提示] 话剧《龙须沟》以主人公程宝庆在旧社会由艺人变成“疯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从“疯子”变为艺人的故事为主线,描述了北京一个小杂院中四户人家在社会变革中的不同遭遇。节选部分的故事发生在1950年初夏。
   娘子由外面匆匆走来。
二春 娘子,看见二嘎子没有?
娘子 怎能没看见?他给我看摊子呢!
大妈 他荒里荒唐的,看摊儿行吗?
娘子 现在,三岁的娃娃也行!该卖多少钱,卖多少钱,言无二价。小偷儿什么的,差不离快断了根!(低声)听说,官面上正加紧儿捉拿黑旋风。一拿住他,晓市就全天下太平了。他不是土匪头子吗?哼,等拿到他,跟那个冯狗子,我要去报报仇!能打就打,能骂就骂,至不济也要对准了他们的脸,啐几口,呸!呸!呸!偷我的东西,还打了我的爷们!
   程疯子慢慢地由屋中出来。
二春 疯哥,你在家啊?
疯子 有道是,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
娘子 又是疯话!我问你,你这两天又怎么啦?
疯子 别瞪眼!我就怕吵架!我呀,有了任务!
二春 疯哥,给你道喜!告诉我们,什么任务?
疯子 民教馆的同志找了我来,叫我给大家唱一段去!
二春 那太棒了!多少年你受屈含冤的,现在民教馆都请你去,你不是仿佛死了半截又活了吗?
娘子 对啦,疯子,你去!去!叫大家伙看看你!王大妈,二姑娘,有钱没有?借给我点!我得打扮打扮他,把他打扮得跟他当年一样漂亮!
疯子 我可是去不了!
二春 
娘子 怎么?怎么?
疯子 我十几年没唱了,万一唱砸了,可怎么办呢?
娘子 你还没去呢,怎就知道会唱砸了?
疯子 还有,唱什么好呢?
二春 咱们现编!等晚上,咱们开个小组会议,大家出主意,大家编!
疯子 难办!难办!
   四嫂夹着一包活计,跑进来。
四嫂 娘子,二妹妹,黑旋风拿住了!拿住了!
娘子 真的?在哪儿呢?
四嫂 我看见他了,有人押着他,往派出所走呢!
娘子 我啐他两口去!
二春 走,我们斗争他去!把这些年他的所作所为都抖搂出来,叫他这个坏小子吃不了兜着走!
娘子 疯子,你也来!
疯子 (摇头)我不去!
娘子 那么,你没叫他们打得顺嘴流血,脸肿了好几天吗?你怎这么没骨头!
疯子 我不去!我怕打架!我怕恶霸!
娘子 你简直不是这年头儿的人!二妹妹,咱们走!
二春 走!(同娘子匆匆跑去)
疯子 (独自徘徊)天下是变了,变了!你的人欺负我,打我,现在你也掉下去了!穷人、老实人、受委屈的人,都抬起头来;你们恶霸可头朝下!哼,你下狱,我上民教馆开会!变了,天下变了!必得去,必得去唱!一个人唱,叫大家喜欢,多么好呢!
   狗子偷偷探头,见院中没人,轻轻地进来。
狗子 (低声地)疯哥!疯哥!
疯子 谁?啊,是你!又来打我?打吧!我不跑,也不躲!我可也不怕你!你打!我不还手,心里记着你;这就叫结仇!仇结大了,打人的会有吃亏的那一天!打吧!
四嫂 (从屋中出来)谁?噢!是你!(向狗子)你还敢出来欺负人?好大的胆子!黑旋风掉下去了,你不能不知道吧?好!瞧你敢动他一下,我不把你碎在这儿!
狗子 (很窘,笑嘻嘻地)谁说我是来打人的呀!
四嫂 量你也不敢!那么是来抢?你抢抢试试!
狗子 我已经受管制,两个多月没干“活儿”了!
四嫂 你那也叫“活儿”?别不要脸啦!
狗子 我正在学好!不敢再胡闹!
四嫂 你也知道怕呀!
狗子 赵大爷给我出的主意,叫我到派出所去坦白,要不然我永远是个黑人。坦白以后,学习几个月,出来哪怕是蹬三轮去呢,我就能挣饭吃了。
四嫂 你看不起蹬三轮的是不是?反正蹬三轮的不偷不抢,比你强得多!我的那口子就干那个!
狗子 我说走嘴啦!您多担待!(赔礼)赵大爷说了,我要真心改邪归正,得先来对程大哥赔不是,我打过他。赵大爷说了,我有这点诚心呢,他就帮我的忙;不然他不管我的事!
四嫂 疯哥,别光叫他赔不是,你也照样给他一顿嘴巴!一还一报,顶合适!
狗子 这位大嫂,疯哥不说话,您干吗直给我加盐儿呢!赵大爷大仁大义,赵大爷说新政府也大仁大义,所以我才敢来。得啦,您也高高手儿吧!
四嫂 当初你怎么不大仁大义,伸手就揍人呢?
狗子 当初,那不是我揍的他。
四嫂 不是你,是畜生?
狗子 那是我狗仗人势,借着黑旋风发威。谁也不是天生来就坏!我打过人,可没杀过人。
四嫂 倒仿佛你是天生来的好人!要不是而今黑旋风玩完了,你也不会说这么甜甘的话!
疯子 四嫂,叫他走吧!赵大爷不会出坏主意,再说我也不会打人!
四嫂 那不太便宜了他?
疯子 狗子,你去吧!
四嫂 (拦住狗子)你是说了一声“对不起”,还是说了声“包涵”哪?这就算赔不是了啊?
 
狗子 不瞒您说,这还是头一次服软儿!
四嫂 你还不服气?
狗子 我服!我服!赵大爷告诉我了,从此我的手得去做活儿,不能再打人了!疯哥,咱们以后还要成为朋友吧,我这儿给您赔不是了!(一揖,搭讪着往外走)
疯子 回来!你伸出手来,我看看!(看手)啊,你的手也是人手哇!这我就放心了!去吧!
   狗子下。
四嫂 唉,疯哥,真有你的,你可真老实!
疯子 打人的已经不敢再打,我怎么倒去学打人呢!(入室)
(有删改)
[注] ①民教馆:民众教育馆,负责开展群众文化活动。②“活儿”:偷窃。
 
             
1.(备考拓展题)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娘子不再担心小偷、地痞偷抢,放心让二嘎子看摊子,反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风气正在转变、新秩序正在形成的社会现实。
B.听到程疯子说去不了民教馆,二春、娘子同时问“怎么?怎么?”,写出二人对程疯子的关切,也可看出邻里之间的和睦。
C.“夹着一包活计,跑进来”,借四嫂的上场动作,写其勤劳直爽的特点,传达出她得知恶霸被抓的兴奋和向大家传递消息的急切。
D.“一揖”等舞台说明交代了狗子向程疯子道歉时的动作,表现出狗子改造自己的自觉性与诚意。
答案 D “表现出狗子改造自己的自觉性”错。根据原文“我已经受管制”“赵大爷说了,我要真心改邪归正,得先来对程大哥赔不是,我打过他。赵大爷说了,我有这点诚心呢,他就帮我的忙;不然他不管我的事”,可知狗子是在赵大爷的建议下前来赔礼道歉的,并非自觉的。
2.(备考拓展题)下列对剧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戏剧构思巧妙,借未出场的恶霸黑旋风串联多个场景,推动剧情发展,写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风气正在转变,从而突出戏剧主题。
B.剧中独白能多维度展现人物性格,程疯子独自徘徊时的一段话,写出了他对时代新变化的喜悦,更表现了他害怕恶霸、不敢当面斗争的懦弱性格。
C.戏剧善用语言刻画人物,狗子上场时,疯子说:“谁?啊,是你!”四嫂说:“谁?噢!是你!”一字之差,一标点之别,尽显人物不同的内心情感。
D.剧中的台词极具个性与地方特色,如“抖搂”“碎在这儿”“加盐儿”“玩完了”等,在展现人物性格的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浓郁的北京味。
答案 B “更表现了他害怕恶霸、不敢当面斗争的懦弱性格”错。根据原文“天下是变了,变了!你的人欺负我,打我,现在你也掉下去了!穷人、老实人、受委屈的人,都抬起头来;你们恶霸可头朝下!哼,你下狱,我上民教馆开会!变了,天下变了!必得去,必得去唱!一个人唱,叫大家喜欢,多么好呢”,可知程疯子为自己可以抬头做人感到喜悦,对生活燃起希望,并没有表现出他害怕恶霸、不敢当面斗争的懦弱性格。
3.(把握戏剧冲突)戏剧冲突是戏剧中矛盾的表现。本文围绕程疯子写了哪些冲突?请简要概括。
答:   ============================  =======================            =====
答案 ①大家支持程疯子到民教馆而他没信心去的冲突。②娘子让程疯子与她一起去斗争黑旋风而程疯子不敢去的冲突。③四嫂鼓动程疯子打狗子而他不打的冲突。④程疯子自身不自信与自信的性格冲突。
4.(分析戏剧人物形象)四嫂性格特征鲜明,戏剧塑造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试简要分析。
答:   ============================  =======================            =====
答案 ①热情、仗义。她传达了黑旋风被派出所拿住了的消息,还帮助程疯子教训狗子,是个热心人,好打抱不平。②耿直。她说话直来直去,不绕弯子,如“你看不起蹬三轮的是不是?反正蹬三轮的不偷不抢,比你强得多!”③泼辣。她说话言辞尖刻,出口不饶人,对待曾经不好的人态度强硬,如对待狗子,“你那也叫‘活儿’?别不要脸啦!”
5.(赏析戏剧语言)“啊,你的手也是人手哇!”请谈谈你对这句台词的理解。
答:   ============================  =======================            =====
答案 ①饱含程疯子对狗子过去打自己的行为的谴责。②表示程疯子对狗子道歉的接受。③蕴含程疯子对狗子改过自新的劝勉。④表现程疯子性格的转变与做人的理念。⑤彰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做新人的主题。
 


版权属于:怀铁一中  设计维护:怀铁一中信息中心
学校联系电话:0745-2788218
湘ICP备05012886号   湘教QS7-201306-001563

湘公网安备 43120202000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