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师团队 > 语文组 > 教学资源

2021届新高考语文冲刺训练(三)文言文阅读


时间:2021-05-31    作者:语文组:彭新柳    阅读:


1b8c956a8c0f9aed1606f46262370317.doc
1b8c956a8c0f9aed1606f46262370317.doc (1.43 MB)


(三)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王羲之传(节选)
王羲之起家秘书郎。复授护军将军。羲之既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乃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而翼深叹伏,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沦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朝廷以其誓苦,亦不复征之。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B.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C.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D.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秘书郎,官名,魏时始置,属于中书省,掌管图书经籍,或称“秘书郎中”。
B.护军是中国古代高级军事长官的官名,掌管禁军,主持选拔武官,监督管制诸武将。
C.章草,是早期的草书,始于秦汉年间,是由草隶演变而成的标准草书。
D.桑榆,指桑树与榆树,因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指日暮,比喻晚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羲之热衷仕途,求职并非一帆风顺。王羲之担任秘书郎后,又被任命为护军将军,此后他苦苦请求出任宣城郡,却未得到准许。
B.王羲之直率任性,生性对鹅情有独钟。王羲之对老妇烧煮善于鸣叫的鹅这件事非常惋惜,道士让他书写《道德经》换群鹅时,他欣然提笔。
C.王羲之擅长书法,书法深得世人看重。王羲之在门生家几案上写的字被误刮,门生懊恼了多日;给老妇的竹扇上写了字后,人们竞相购买。
D.王羲之非常自负,常与钟繇、张芝相比。王羲之认为自己的书法可以与钟繇比肩,并说如果自己也像张芝一样沉迷练习,造诣未必在张芝之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王羲之晚年钟情于游山赏水,追求人生乐趣。试比较分析本文与《兰亭集序》中分别是采用什么方式表现这种情趣的。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其先有宠于古之卫君。至黯七世,世为卿大夫。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孝景帝崩,太子即位,黯为福者。东越相攻,上使酷往视之。不至,至灵而还,报曰:“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子之使。”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迁为东海太守。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岁余,东海大治。称之。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旦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码之臣,宁令从读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大将军青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其见敬礼如此。淮南王谋反,惮黯,曰:“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感以非。至如说丞相弘,如发蒙振落耳。“始黯列为九卿,而公孙弘、张汤为小吏。及弘、汤稍益贵,与黯同位,黯又非毁弘、汤等。故黯时丞相史皆与黯同列,或尊用过之。黯褊心,不能无少望,见上,前言曰:“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上默然。居数年,会更五铢钱,民多盗铸钱,楚地尤甚。上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黯居郡如故治,淮阳政清。七岁而卒。
(选自《史记•汲郑列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
B.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
C.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
D.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文中指古代地理名称,在今河南省境内黄河以南。河,古代专指黄河。
B.黄老,黄帝与老子的合称。道家尊二人为始祖,因以"黄老"代称道家。
C.九卿,古代中央政府所设立的九个高级官职的名称,但历朝的名称不尽相同。
D.五铢钱,汉代钱币名,汉武帝时始铸,重五铢,钱上有"五铢"二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汲黯眼界高远,颇有胆识。东越相攻,汲黯奉诏视察却中途返回,认为不值得过问;河内火灾他也说不必多虑。河南发生水旱灾害他却矫诏赈济。
B.汲黯无为而治,政绩显著。汲黯任东海太守时,喜欢清静无为,把政事交给自己选择的下属,让郡里百姓只做一些大事,可一年后东海郡却治理得相当好。
C.汲黯刚直不阿,受到敬重。汲黯对皇帝直言相谏,有时令皇帝都下不了台;皇帝待大将军卫青、丞相公孙弘等其他大臣十分简慢,但是对汲黯却十分尊敬。
D.汲黯出身高贵,心胸狭小。汲黯的祖先曾受古卫国国君恩宠,世代显贵。因位列九卿时的下属如今和他同级,汲黯当面指责皇帝用人像堆柴垛,后来者居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子置公卿辅弱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
(2)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至如说丞相弘,如发蒙振落耳。
5.皇帝坐在武帐中,见汲黯前来奏事为什么要躲起来,同时派人批准他的奏议?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郭解,轵人也,翁伯,善相人者许负外孙也。解父以任侠,孝文时诛死。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少时阴贼,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
然其自喜为侠益甚。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
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独有一人独箕踞视之,解遣人问其名姓。客欲杀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阴属尉史曰:“是人,吾所急也,至践更时脱之。”每至践更,数过,吏弗求。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箕踞者乃肉袒谢罪。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
解执恭敬,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余车,请得解客舍养之。及徙豪富茂陵也,解家贫,不中訾,吏恐,不敢不徙。卫将军为言:“郭解家贫不中徙。”上曰:“布衣权至使将军为言,此其家不贫。”解家遂徙。诸公送者出千余万。轵人杨季主子为县掾,举徙解。解兄子断杨掾头。由此杨氏与郭氏为仇。
解入关,关中贤豪知与不知,闻其声,争交欢解。解为人短小,不饮酒,出未尝有骑。已又杀杨季主。杨季主家上书,人又杀之下。上闻,乃下吏捕解。解亡,久之,乃得解。轵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誉郭解,生曰:“郭解专以奸犯公法,何谓贤!”解客闻,杀此生,断其舌。吏以此责解,解实不知杀者。杀者亦竟绝,莫知为谁。吏奏解无罪。御史大夫公孙弘议曰:“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解虽弗知,此罪甚于解杀之。当大逆无道。”遂族郭解翁伯。
太史公曰: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谚曰:“人貌荣名,岂有既乎!”惜哉!
(节选自《史记·游侠列传》,有删改)
】①阴贼:内心残忍。②嚼:把酒饮尽。③中訾:谓资产达到豪富的数额。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
B.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
C.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
D.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人名和字有区别,名主要用于自称,字是古人在本名之外另取的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卑对尊写信或称呼时,不能称其名,只能称字。
B.“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如箕。这是一种不拘礼节、傲慢不敬的坐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C.“践更”,是秦汉时的一种徭役,轮到的可以出钱雇人代替。清朝杨揆《病兵吟》“朝不得食,荷戈拓戟;暮不得息,践更行汲”与此意同。
D.“阙”,本义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后来代指朝廷、皇宫、都城,文中指皇宫。“城阙辅三秦”中的“城阙”指帝都长安。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人杀了郭解姐姐的儿子,他查明真相后,放走了贼人,归罪于姐姐的儿子,收尸安葬。因此,获得了人们的称赞。
B.朝廷要将各郡国的豪富人家迁往茂陵居住,郭解家贫,却被杨季主当县掾的儿子推举迁徙,为此郭解哥哥的儿子砍掉了杨县掾的头,从此两家结了仇。
C.轵县一个儒生批判郭解,郭解的门客就杀了儒生并割断他的舌头,郭解不知情。杀人的人最终没查出来是谁。官吏向皇上报告郭解无罪。御史大夫公孙弘表示反对。
D.太史公认为:郭解状貌赶不上中等人材,也没什么豪言壮语留给世人,既然能留下美名,就值得肯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
(2)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
5.郭解深受人们的肯定体现在哪些事上?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马隆,字孝兴,东平平陆人。少而智勇,好立名节。魏究州刺史令狐愚坐事伏诛,举州无敢收者。隆以武吏托称愚,以私财殡葬,服丧三年,列植松柏,礼毕乃还,一州以为美谈。泰始中,武帝将兴伐吴之役,下诏曰:“吴会未平,宜得猛士以济武功。”究州举隆才堪良将。初,凉州刺史杨欣失羌戎之和,隆陈其必败。俄而欣为虏所没,河西断绝,帝每有西顾之忧,临朝而叹曰;“谁能为我讨此虏通凉州者乎?”朝臣莫对。隆进曰:“陛下若能任臣,臣能平之。”帝曰:“必能灭贼,何为不任?顾视卿方略何如耳。”隆曰:“陛下若能任臣,当听臣自任。”帝曰:“云何?”隆曰:“臣请募勇士三千人,无问所从来,率之鼓行而西,禀陛下威德,丑虏何足灭哉!”帝许之,乃以隆为武威太守。公卿金曰:“六军既众,州郡兵多,但当用之,不宜横设赏募以乱常典。”帝弗纳。隆立标简试。自旦至,得三千五百人,隆日:“足矣。”因请自至武库选杖。于是西渡温水。虏树机能等以众万计,或乘险以遏隆前,或设伏以截隆后。隆依八阵图作偏箱车,路狭则为木屋施于车上,且战且前,弓矢所及,应弦而倒。奇谋间发,出敌不意。或夹道累磁石,贼负铁铠,行不得前。隆卒悉被犀甲,无所留碍。转战千里,杀伤以千数。自隆之西,音问断绝,朝廷忧之,或谓已没。后隆使夜到,帝抚掌欢笑。朝议加隆将士勋赏,赐加秩各有差。太康初,朝廷以西平荒毁宜时兴复以隆为平虏护军西平太守将所领精兵又给牙门一军屯据西平时南虏成奚每为边患隆至帅军讨之。房据险距守,隆令军士皆负农器,若田者。成奚以隆无征讨意,御众稍怠。隆因其无备,进兵击破之。毕隆之政,不敢为寇。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二十七》,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朝廷以西平荒毁/宜时兴复/以隆为平虏护军/西平太守/将所领精兵/又给牙门一军/屯据西平/时南虏成奚每为边患/隆至/帅军讨之
B.朝廷以西平荒毁/宜时兴/复以隆为平虏护军/西平太守/将所领精兵/又给牙门一军/屯据西平/时南虏成奚每为边患/隆至帅军/讨之
C.朝廷以西平荒毁/宜时兴/复以隆为平虏护军/西平太守将/所领精兵/又给牙门一军/屯据西平/时南虏成奚每为边患/隆至/帅军讨之
D.朝廷以西平荒毁/宜时兴复/以隆为平虏护军/西平太守将/所领精兵/又给牙门一军/屯据西平/时南虏成奚每为边患/隆至帅军/讨之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客,文中指门客,是古代寄食于贵族门下并为之服务的人。
B.泰始,是晋武帝年号。年号纪年法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
C.申,指申时,古代十二个时辰之一,指下午一点至三点。
D.爵,指爵位。古代爵位有很多,如亲王、郡王、公、侯、伯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隆既勇且义,赢得州人称赞。兖州刺史令狐愚犯罪被杀,无人敢替他收尸,马隆不但自己出钱给他举行殡葬仪式,还服丧三年。
B.马隆勇于担当,能够毛遂自荐。皇帝有西顾之忧,而朝臣们又都无言以对,马隆主动请命,后率勇士三千多人,与敌厮杀。
C.马隆亲历亲为,带兵自有一套。朝廷和地方兵力众多,可直接调用,马隆却自立标准,亲自选拔,不仅如此,还亲自采买武器。
D.马隆熟习军阵,并且善于巧制。马隆作战时曾根据八阵图制作偏箱车,道路狭窄就制造木屋放在车上,边战斗边前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日:“必能灭贼,何为不任?顾视卿方略何如耳。”
(2)六军既众,州郡兵多,但当用之,不宜横设赏募以乱常典。
5.马隆采取何种措施麻痹成奚,使之懈怠?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费宏,字子充,铅山人。甫冠,举成化二十三年进士第一,授修撰。弘治中,迁左赞善,直讲东宫,进左谕德。武宗立,擢太常少卿。正德二年拜礼部右侍郎,寻转左。五年进尚书。
帝耽于逸乐,早朝日讲俱废。宏请勤政、务学、纳谏,报闻。宏持重识大体,明习国家故事,数劝帝【注】革武宗弊政。“大礼”之议,诸臣力与帝争,帝不能堪。宏颇揣知帝旨,第署名公疏,未尝特谏,以是帝心善之。及廷和等去位,宏为首辅。加少师兼太子大师、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委任甚至。
宏为人和易,好推毂后进。其于“大礼”不能强谏,亦未尝附离。而是时席书、张璁、桂萼用事。书弟检讨春,故由他曹改用。及《武宗实录》成,宏议出为佥事,书由是憾宏。璁、萼由郎署入翰林,骤至詹事,举朝恶其人。宏每示裁抑,璁、萼亦大怨。帝尝御平台,特赐御制七言一章,命辑倡和诗集,署其衔曰“内阁掌参机务辅导首臣”。其见尊礼,前此未有也。璁、萼滋害宏宠。萼言:“诗文小技,不足劳圣心,且使宏得冯宠灵,凌压朝士。”帝置不省。萼遂与璁毁宏于帝,言宏纳郎中陈九川所盗天方贡玉,受尚书邓璋赇谋起用,并及其居乡事。宏上书乞休,不允。
及璁居兵部宏欲用新宁伯谭纶掌奋武营璁遂劾宏劫制府部无何又因宏子懋良坐罪下吏攻之益力复录前后劾疏上之。宏亦连疏乞休。帝辄下优诏慰留,然终不以谴璁、萼。于是奸人王邦奇承璁、萼指,上书污故大学士廷和等,并诬宏。宏竟致仕去。时六年二月也。十月,璁以尚书、大学士入直内阁。间一岁萼亦入矣。
十四年,萼既前死,璁亦去位,帝始追念宏。再遣行人即家起官如故。自是眷遇益厚。偕李时召入无逸殷,与周览殿庐,从容笑语,移时始出。赐银章曰“旧辅元臣”。数有咨问,宏亦竭诚无隐。承璁、萼操切之后,易以宽和,朝士皆慕乐之。未几卒,年六十有八。帝嗟悼,赙恤加等。赠太保,谥文宪。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一》)
【注】帝:指明世宗嘉靖皇帝。明武宗无后;由堂弟兴献王朱祐杬之次子朱厚熜继承大统。
1.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璁居兵部/宏欲用新宁伯谭纶掌奋武营/璁遂劾宏劫制府部/无何/又因宏子懋良坐罪下吏/攻之益力/复录前后劾疏上之。
B.及璁居兵部/宏欲用新宁伯/谭纶掌奋武营/璁遂劾宏劫制府部/无何/又因宏子懋良坐罪下吏/攻之益力/复录前后劾疏上之。
C.及璁居兵部/宏欲用新宁伯/谭纶掌奋武营/璁遂劾宏劫制府部/无何又因宏子懋良坐罪/下吏攻之益力/复录前后劾疏上之。
D.及璁居兵部/宏欲用新宁伯谭纶掌奋武营/璁遂劾宏劫制府部/无何又因宏子懋良坐罪/下吏攻之益力/复录前后劾疏上之。
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甫冠:刚刚加冠。冠礼,是中国古代男性20岁的成年礼,古人在冠礼之后不是必须取字。
B.首辅:即首席大学士。明典制有明文规定其名,称内阁主要柄政者为首辅。
C.御制:指古代帝王所作之诗文书画等。帝王所用或与之有关的事物常冠以“御”字。
D.乞休:自请辞去官职。亦作“乞免”。古代官员提前请求致仕被称之为“乞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费宏行事持重,恪尽职守。当皇帝耽于安逸享乐时,他极力劝谏,曾多次劝嘉靖皇帝革弊政,对皇帝的询问竭诚尽力,无所隐藏。
B.和蔼宽厚的费宏在“大礼”之争中,和其他大臣一样极力谏诤,并坚决不依附权势而背离道义。
C.张璁和桂萼使劲弹劾费宏,费宏接连上疏请求退休。皇帝未斥责张璁和桂萼,只下褒奖诏书安慰挽留费宏。
D.在桂萼去世、张璁离职后,皇帝派使者到费宏家里起用他仍任原职,从此费宏得到的眷顾、待遇更为丰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璁、萼由郎署入翰林,骤至詹事。举朝恶其人。宏每示裁抑,璁、萼亦大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萼言:“诗文小技,不足劳圣心,且使宏得冯宠灵,凌压朝士。”帝置不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原文,概述张璁、桂萼嫉妒并打压费宏的理由。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李密,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曰: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阙,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二子:赐、兴。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
】①醮(jiào):改嫁。②烝(zhēng)烝:热切的样子。③游夏: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B.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C.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对于古代中国人而言,“名”和“字”不能混为一谈。一般来说,出生时只取名,成年后再取字。其中,“名”主要用于他称,“字”主要用于自称。
B.“太子洗马”,中国古代官职名。“洗马”即在马前驱驰之意,“太子洗马”就是太子的侍从官,后来逐渐演变为掌管书籍的官职。
C.“疏”,奏章。封建社会臣子向皇帝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也可用来指对古书的注解和对注解的注释。
D.“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阕,终了。居丧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的一部分,如有“居丧三年”不能外出工作的规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密幼年丧父,母亲再嫁,年仅几岁的他热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致忧思成疾。
B.李密有空闲的时间就学习,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学生认为他很有才华,把他和子游、子夏并列。
C.普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真名士,并答应了他的请求。祖母去世后,李密守丧期满,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D.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诗的末章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2)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5.文中说“密有才能”,请从文中找出能体现李密“有才能”的三个事例。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D
2.A
3.D
4.(1)他曾经到门生家去,看见棐木做的几案非常光滑洁净,便在上面书写起来,真书、草书各占一半。
(2)王羲之的书法最初比不上庾翼、郗愔,到了晚年,他的书法才精妙无比。他曾经用章草的书体给庾亮写回信。
5.本文:①客观叙述。王羲之弃官后与东方各郡的人士尽情游山赏水,以渔猎为乐;与道土许迈遍游东方各郡,遍登名山,泛舟沧海。②引用王羲之的个人感喟。文章通过引述王義之的话语表达其追求人生乐趣的愿望。
《兰亭集序》:①借景言志。文章详细描绘了兰亭集会的热闹场面、兰亭周围的美景和当日的天气状况,表达了王羲之“信可乐”的雅致。②直接抒怀。通过批评“一死生”“齐彭殇”的生死观,表达自己活着就要尽享乐趣的观点和主张。
解析:1.本句话的意思是,于是给王羲之写信说:“我过去收藏张伯英的十幅章草书法作品,战乱时南渡长江颠簸摇荡,于是全部丢失,经常感叹精妙的真迹永远也见不到了。忽然观赏到足下答复家兄的书信,焕发出来的光彩有如神灵的光辉,顿时又有了旧日景象。”“因与羲之书云”,意思是于是给王羲之写信说,关键词“云”处应断开,排除A、C两项。“忽见足下答家兄书”,意思是忽然观赏到足下答复家兄的书信,“家兄书”不能断开,排除B项。
2.“秘书郎……属于中书省”错误。秘书郎属于秘书省。
3.“说如果自己也像张芝一样沉迷练习,造诣未必在张芝之下”错误。“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是说假如人们像他这样沉迷于书法练习,造诣未必就在他的后面,并不是说他自己。另外,“自负”的说法也不恰当。
4.(1)尝,曾经;诣,到;几,几案;因,于是、就;书,写;相半,各半。(2)胜,胜过、超过;及,到;方,才;以,用。
【文言文大意】
王羲之开始出仕时担任秘书郎。后来他又被授予护军将军的职务。王羲之被任命为护军后,又苦苦请求出任宜城郡,未被准许,就被任命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王羲之生性喜欢鹅,会稽郡有一个寡居的老妇养了一只鹅,鹅善于鸣叫,王羲之向她求购没有成功,于是他偕同亲友命人驾车前去观赏。老妇听说王羲之要来,便将鹅杀了烹煮款待他们,王羲之为此叹惜了一整天。山阴县有一个道士,养了一群好鹅,王羲之前往观赏,感到非常愉快,坚持要买他的鹅。道士说:“您为我书写《道徳经》,我就把整群鹅都送给您。”王羲之高兴地写完《道德经》后,将这群鹅装入笼子带回家,很是快乐。他就是这样任性率真。他曾经到门生家去,看见棐木做的几案非常光滑洁净,便在上面书写起来,真书、草书各占一半。后来这些字迹被门生的父亲误刮去,门生懊悔了好几天。又有一次王羲之在蕺山见到一个老妇,老妇手持六角形竹扇在叫卖。王羲之就在竹扇上书写,每把扇子上写五个字。老妇起初脸上露出怨怒的神色。王羲之就对她说:“你只要说字是王右军写的,就能卖一百钱啊。”老妇按照他的话去做,人们竞相购买。后来有一天,老妇又拿了竹扇来,王羲之只是微笑不说话。王羲之的书法受到世人的看重,就像上面的例子。王羲之常常自我评价说:“我的书法如与钟繇相比,应当并肩媲美;便如与张芝的草书相比,还应当处在居前的行列。”他曾经给人写信说:“张芝在水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被染成黑色,假如人们像他这样沉迷于书法练习,未必就在他的后面。”王羲之的书法最初比不上庾翼、郗愔,到了晩年,他的书法才精妙无比。他曾经用章草的书体给庾亮写回信,庾翼看到之后深为叹服,于是给王羲之写信说:“我过去收藏张伯英的十幅章草书法作品,战乱时南渡长江颠簸摇荡,于是全部丢失,经常感叹精妙的真迹永远也见不到了。忽然观赏到足下答复家兄的书信,焕发出来的光彩有如神灵的光辉,自己好像又看到在战乱中丢失的张氏书法的风貌。”
王羲之离开官位以后,与东方各郡的人士尽情游山赏水,以射鸟钓鱼为乐。又与道士许迈遍游东方各郡,遍登名山,泛舟沧海,感叹说:“我最终会因快乐而死。”谢安曾经对王羲之说:“进入中年以来,容易为哀乐等情感伤心,与亲友分别,总有几天心情抑郁。”王羲之回答说:“人到晚年,自然会有这种情形。最近我正依赖丝竹音乐来融化宣泄心中郁积的情感,总是害怕后辈察觉,会减少我欢乐的趣味。”朝廷考虑到他的誓言坚决,也就不再征召他了。
5.本题考查赏析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同时也是一道比较鉴赏题。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该找出两篇文章中相应的文字表述,然后分析提炼其表现手法(写作技巧与表达方式),再用具体的内容加以证明。《王羲之传》(节选)中对于这一问题的表达主要体现在文章最后一段,从表达方式上说,叙述了王羲之去官之后,与东方各郡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与道士“共修服食”“采药石”“穷诸名山”“泛沧海”追求人生乐趣;通过引用的手法(语言描写)来表达,王羲之“叹曰”,“羲之曰”,通过王羲之的语言直接表达他追求人生乐趣。《兰亭集序》首先通过景物描写表达自己的志向(情感)。文章一、二段叙宴集盛况,“群贤毕至”“流觞曲水”“畅叙幽情”,作者“仰观”“俯察”,纵展目力,开畅胸怀,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直接抒怀,表达了一种真性情,通过批评“一死生”“齐彭殇”的生死观,表达自己活着就要尽享乐趣的观点和主张。
2.答案:1.B; 2.A; 3.B; 4.(1)天子设置公卿百官这些辅佐之臣,难道是让他们一味屈从,阿谀逢迎,将君主陷于违背正道的窘境吗?
(2)汲黯喜好直言相谏,固守志节而宁愿为正义捐躯,很难用不正当的事情诱惑他。至于游说丞相公孙弘,就像揭掉盖东西所蒙的布或者把快落的树叶振掉那么容易了。
5.①因为皇帝敬重汲黯,没有戴帽子就不敢接见他。②皇帝认为汲黯为人刚直,他的奏议不会有什么问题。
解析:1.句意:这时皇上正在招揽文学之士和崇奉儒学的儒生,说我想要如何如何,汲黯便答道:“陛下心里欲望很多,只在表面上施行仁义,怎么能真正仿效唐尧虞舜的治国之道呢!”皇上沉默不语,心中恼怒,脸一变就罢朝了,公卿大臣都为汲黯惊恐担心。“奈何”是“怎么能”的意思,领起下句,其前断,排除AD。“怒”是“心中恼怒”,独立陈述了皇上的神态,单独成句,故选B。
2.“在今河南省境内黄河以南”错误。河内指今河南省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3.“让郡里百姓只做一些大事”理解错误。原文“其治,责大指而已”,是说他把事情都交托给自己挑选出的得力的郡丞和书史去办,他治理郡务,不过是督查下属按大原则行事罢了。
4.(1)“辅弼”,意为“辅佐”;“宁”,意为“岂,难道”;“陷”,意为“陷入,坠落”
(2)“感”,意为“诱感”;“说”意为“游说”;“发蒙振落”,意为“揭掉盖东西所蒙的布,把快落的树叶振掉”。
【参考译文】 
汲黯字长孺,是濮阳县人。他的祖先曾受古卫国国君恩宠。到他时已是第七代,世代担任卿、大夫之职。靠父亲保举,孝景帝时汲黯当了太子洗马,因为严厉而被人敬畏。孝景帝死后,太子即位,任命他做了谒者。东越人发生攻战,皇上派汲黯前往视察。他未到达东越,行至吴县便折返而归,禀报说:“东越人互相攻击,是当地民俗本来就如此,不值得烦劳天子的使臣去过问。”河内发生了火灾,火势蔓延烧毁了一千余户人家,皇上又派汲黯去视察。他回来报告说:“那里普通人家不慎失火,蔓延到邻近的房屋,不必多忧。我路过河南郡时,眼见当地贫民饱受水旱灾害之苦,灾民多达万余家,有的竞至于父子相食,我就趁便凭所持的符节,下令发放了河南郡官仓的储粮,赈济当地灾民。现在我请求把符节交还朝廷,承受假传圣旨的罪责。”皇上认为汲黯贤良,免他无罪。汲黯升任东海郡太守。汲黯研习道家学说,治理官府和处理民事,喜好清静无为,把事情都交托给自己挑选出的得力的郡丞和书史去办。他治理郡务,不过是督查下属按大原则行事罢了,并不苛求小的缺失。一年多的时间,东海郡便十分清明太平。人们都很称赞他。这时皇上正在招揽文学之士和崇奉儒学的儒生,说我想要如何如何,汲黯便答道:“陛下心里欲望很多,只在表面上施行仁义,怎么能真正仿效唐尧虞舜的治国之道呢!”皇上沉默不语,心中恼怒,脸一变就罢朝了,公卿大臣都为汲黯惊恐担心。皇上退朝后,对身边的近臣说:“汲黯憨直得也太厉害了!”群臣中有人责怪汲黯,汲黯说:“天子设置公卿百官这些辅佐之臣,难道是让他们一味屈从,阿谀逢迎,将君主陷于违背正道的窘境吗?何况我已身居九卿之位,纵然爱惜自己的生命,但要是辱没了国家,那又怎么办呢!”大将军卫青入侍宫中,皇上曾坐在床边接见他。丞相公孙弘平时有事求见,皇上有时连帽子也不戴。至于汲黯进见,皇上不戴好帽子是不会接见他的。皇上曾经坐在武帐中,汲黯前来启奏公事,皇上没戴帽,望见他就连忙躲避到帐内,让别人代为批准了他的奏议。汲黯被皇上尊敬礼遇到了这种程度。淮南王刘安阴谋反叛,畏惧汲黯,说:“汲黯喜好直言相谏,固守志节而宁愿为正义捐躯,很难用不正当的事情诱惑他。至于游说丞相公孙弘,就像揭掉盖东西所蒙的布或者把快落的树叶振掉那么容易了。”当初汲黯享受九卿待遇时,公孙弘、张汤不过还是一般小吏而已。等到公孙弘、张汤日渐显贵,和汲黯官位相当时,汲黯又责难诋毁他们。昔日汲黯手下的郡丞、书史也都和汲黯同级了,有的被重用,地位甚至还超过了他。汲黯心地狭窄,不可能没有一点儿怨言,朝见皇上时,他走上前说道:“陛下使用群臣就像堆柴垛一样,后来的堆在上面。”皇上沉默不语。过了几年,遇上国家改铸五铢钱,老百姓很多人私铸钱币,楚地尤其严重。皇上认为淮阳郡是通往楚地的交通要道,就征召汲黯任他为淮阳郡太守。汲黯治理郡务,一如往昔作风,淮阳郡政治清明起来。七年后汲黯逝世。
5.解题时,先要找到问题的答题区间,进行分析探究,然后分条作答。文中在这段文字之前有“至如黯见,上不冠不见也”,因而可答出第一条;根据文中“甚矣,汲黯之戆也”,皇帝认为汲黯愚直、皇帝对汲黯“敬礼”的信息,可以整合出答案的第二条。
3.答案:1.C
2.C
3.D
4.(1)居住在乡里之中,竟至于不被人尊敬,这是我自己道德修养得还不够,他有什么罪过!
(2)但是天下的人们,无论是贤人还是不肖之人,无论是认识他还是不认识他,都仰慕他的名声,谈论游侠的都标榜郭解以提高自己的名声。
5.①有人对郭解态度不尊重,门客就难以忍受。②有很多人半夜上门拜访,请求把他家的门客接回自家供养。③贵为将军的人主动替他求情。④有人得罪郭解,别人主动为他复仇。
解析:1.“之”是“到,去”的意思,后面的宾语是“旁郡国”,二者之间不能断开,故可排除A、D;后半句意思是“替人办事,事能办成的,一定把它办成,办不成的,也要使有关方面都满意”,两个“事”一个做宾语,一个做主语,中间要断开,排除B。
2.“清朝杨揆《病兵吟》‘朝不得食,荷戈拓戟;暮不得息,践更行汲’与此意同”错误,诗句里是“轮流,替换”的意思,与前面的意思不同。
3.“太史公认为……既然能留下美名,就值得肯定”错误,选项曲解了“人貌荣名,岂有既乎!”中“既”的意思,此处是动词“完、尽”的意思,该句意思是“人可用光荣的名声做容貌,难道会有穷尽的时候吗?”
5.“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余车,请得解客舍养之”,连郭解家的门客都如此受重视,说明人们肯定郭解;“卫将军为言:‘郭解家贫不中徙。'”贵为将军的人替郭解求情,说明他受人肯定;“客誉郭解,生曰郭解专以奸犯公法,何谓贤!'解客闻,杀此生,断其舌”,此生冒犯郭解,郭解的门客主动替郭解报仇;有人对郭解态度不敬的时候,门客就难以忍受。这些都能说明人们对郭解的肯定。
参考译文:
郭解是软县人,字翁伯。他是善于给人相面的许负的外孙子。郭解的父亲因为行侠,在汉文帝时被杀。郭解个子矮小,精明强悍,不喝酒。他小时候残忍狠毒,心中愤慨不快时,亲手杀的人很多。等到郭解年龄大了,就改变行为,检点自己,用恩惠报答怨恨自己的人,多多地施舍别人,很少期望别人报答自己。
但他自己喜欢行侠的思想越来越强烈。郭解姐姐的儿子依仗郭解的势力,同别人喝酒,让人家干杯。人家的酒量小,不能再喝了,他却强行灌酒。那人发怒,拔刀刺死了郭解姐姐的儿子,就逃跑了。郭解派人暗中探知凶手的去处。凶手窘迫,自动回来把真实情况告诉了郭解。郭解说:“你杀了他本来应该,我的孩子无理。”于是放走了那个凶手,把罪责归于姐姐的儿子,并收尸埋葬了他。人们听到这个消息,都称赞郭解的道义行为,更加依附于他。
郭解每次外出或归来,人们都躲避他,只有一个人傲慢地坐在地上看着他,郭解派人去问他的姓名。门客中有人要杀那个人,郭解说:“居住在乡里,竟至于不被人尊敬,这是我自己道德修养得还不够,他有什么罪过!”于是他就暗中嘱托尉史说:“这个人是我最关心的,轮到他服役时,请加以免除。”以后每到服役时,有好多次,县中官吏都没找这位对郭解不礼貌的人。他对此感到奇怪,问其中的原因,原来是郭解使人免除了他的差役。于是,他就负荆请罪。少年们听到这个消息,越发仰慕郭解的行为。
郭解保持着恭敬待人的态度,不敢乘车走进县衙门。他到旁的郡国去替人办事,事能办成的,一定把它办成,办不成的,也要使有关方面都满意,然后才敢去吃人家的酒饭。因此大家都特别尊重他,争着为他效力。城中少年及附近县城的贤人豪杰,半夜上门拜访郭解的常常有十多辆车子,请求把郭解家的门客接回自家供养。待到朝廷要将各郡国的豪富人家迁往茂陵居住时,郭解家贫,不符合资财三百万的迁转标准,但官吏害怕,不敢不让郭解迁移。当时卫青将军替郭解对皇上说:“郭解家贫,不符合迁移的标准。”皇上说:“一个百姓的权势竟能使将军替他说话,这就可见他家不穷。”郭解于是被迁徙到茂陵。人们为郭解送行共出钱一千余万。轵人杨季主的儿子当县掾,是他提名迁徙郭解的。郭解哥哥的儿子砍掉杨县掾的头。从此杨家与郭家结了仇。
郭解迁移到关中,关中的贤人豪杰无论从前是否知道郭解,如今听到他的名声,都争着与郭解结为好朋友。郭解个子矮,不喝酒,出门不乘马。后来又杀死杨季主。杨季主的家人上书告状,有人又把告状的在宫门下给杀了。皇上听到这个消息,就向官吏下令捕捉郭解。郭解逃跑,过了很久,官府才捕到郭解。一次,轵县有个儒生陪同前来查办郭解案件的使者闲坐,郭解的门客称赞郭解,儒生说:“郭解专爱做奸邪犯法的事,怎能说他是贤人呢?”郭解的门客听到这话,就杀了这个儒生,割下他的舌头。官吏以此责问郭解,而郭解确实不知道杀人的是谁。杀人的人始终没查出来,不知道是谁。官吏向皇上报告,说郭解无罪。御史大夫公孙弘议论道:“郭解以平民身份行侠,玩弄权诈之术,因为小事而杀人,郭解自己虽然不知道,这个罪过比他自己杀人还严重。应该判处郭解大逆不道的罪。”于是就诛杀了郭解的家族。
太史公说:我看郭解,状貌赶不上中等人材,语言也无可取的地方。但是天下的人们,无论是贤人还是不肖之人,无论是认识他还是不认识他,都仰慕他的名声,谈论游侠的都标榜郭解以提高自己的名声。谚语说:“人可用光荣的名声做容貌,难道会有穷尽的时候吗?”可惜呀!
4.答案:1.A; 2.C; 3.C; 4.(1)皇帝说:“如果一定能消灭敌人,怎能不任用你?只不过看你的计策怎么样罢了。”
(2)朝廷六军人数众多,州郡的兵力也不少,只管调用即可,不应另外设立赏赐招募士兵来扰乱常规。
5.马隆让军士扛着农具假装去耕田,成奚误以为马隆没有征讨他的意思,所以产生了懈怠。
解析:1.朝廷认为由于西平荒废毁坏,应该及时修复,任用马隆为平虏护军、西平太守,带领所率的精锐部队,并另派给一支防守牙门军营的卫队,驻扎防守西平。当时南部之敌成奚经常成为边境的祸患,马隆到后,帅兵讨伐他。
2.申时为下午三点到五点。下午一点到三点为未时。
3.不是“亲自去采买武器”,是亲自去武库挑选武器。
4.参考译文: 
马隆,字孝兴,东平平陆人。年轻时就智勇双全,喜欢树立名声节操。魏兖州刺史令狐愚因事犯罪被诛杀,整个兖州没人敢给他收尸。马隆凭借武官的身份,假称是令狐愚的门客,用个人的钱埋葬了他,并守丧三年,在墓地周围种上松柏,守丧礼毕才返回,全兖州都把这事作为美谈。泰始年间,晋武帝将要发动攻打吴国的战事,下诏说:“吴会没有平定,应该选拔勇猛的将士来成就武事。”兖州推举马隆的才能可以做优秀的将领。起初,凉州刺史杨欣与羌戎失和,马隆说杨欣一定会失败。不久杨欣果然被敌人所杀,黄河以西断绝了与中原的联系,皇帝常常有顾念西部的忧虑,上朝时叹息道:“谁是能替我征讨敌人打开通往凉州道路的人呢?”朝廷大臣没人回答。马隆上前说:“陛下如果能任用我,我能平定凉州。”皇帝说:“如果一定能消灭敌人,怎能不任用你?只不过看你的计策怎么样罢了。”马隆说:“陛下如果能任用我,应让臣下自任。”皇帝说:“怎么讲?”马隆说:“请允许我招募勇士三千人,陛下不要问他们从哪里来的,我率领他们击鼓向西进军,依仗陛下的声威仁德,那些敌人哪堪一击!”皇帝答应了他,就任命他为威武太守。公卿们都说:“朝廷六军人数众多,州郡的兵力也不少,只管调用即可,不应另外设立赏赐招募士兵来扰乱常规。”皇帝没有采纳。马隆设立标准,选拔测试(士兵)。从早晨到下午,选出三千五百人,马隆说:“足够了。”马隆于是请求亲自到武库挑选武器。向西渡过温水。敌人树机能等率领数万士兵,有时凭借险隘在马隆前面阻挡,有时设伏在他后面堵截。马隆根据八阵图制作偏箱车,道路狭隘就建造木屋加在车上,一边作战一边前进,弓箭射到的地方,敌人随着弦声倒下。出奇的智谋,不时施用,出敌不意。有时在狭窄的道路两旁堆上磁石,敌人穿着铁铠甲,被吸住不能前行,马隆的兵士都穿犀甲,前行无碍。转战千里,杀伤的敌人数千人。自从马隆西行后,音讯断绝,朝廷为他担忧,有人说他已战死。后来马隆的使者夜里回到朝廷,皇帝拍手高兴地笑了。朝廷商议加封马隆将士的勋爵赏赐,赏赐的爵位增加的俸禄各有等级。太康初年,朝廷认为由于西平荒废毁坏,应该及时修复,任用马隆为平虏护军、西平太守,带领所率的精锐部队,并另派给一支防守牙门军营的卫队,驻扎防守西平。当时南部之敌成奚经常成为边境的祸患,马隆到后,帅兵讨伐他。敌军凭据险要抵抗坚守,马隆下令士兵全都扛着农具,做出要去耕种的样子。成奚以为马隆没有讨伐他们的意思,防卫之意逐渐松懈。马隆趁着敌军没有戒备,进军攻击并打败了他们。到马隆任职结束时,敌人再不敢入侵。
5.答案:1.A
2.B
3.B
4.(1)张璁、桂萼从郎署进入翰林,突然官至詹事。满朝大臣都厌恶他们。费宏常常表现出(对他们的)制裁抑制,张璁、桂萼也大为怨恨。
(2)桂萼说:“作诗写文章属于小才能,不足以烦劳圣心。并且这种小才能使得费宏得以凭借恩宠光耀,欺凌打压朝廷其他官员。”皇帝置之不理。
5.费宏没有依附权势背离道义,常常制裁并抑制张璁、桂萼,深得皇帝的至高尊崇礼遇。
解析:1.“新宁伯”和“谭纶”是身份与姓名的互指关系,指的是同一个人,故“新宁伯谭纶”之间不能断开,排除B、C两项;依据“又因”和“复录前后劾疏上之”可知,这是张璁、桂萼又一次弹劾费宏,故“攻之益力”的人是张璁、桂萼,而不是“下吏”,故“下吏”不能与“攻之益力”断在一句,“无何”是文言固定搭配,表时间,不久,往往独立成句,排除C、D两项。
2.明典制未有明文规定“首席大学士”其名,但惯称内阁主要柄政者为首辅。
3.“和其他大臣一样极力谏诤”错误,依据第三段“其于‘大礼’不能强谏,亦未尝附离”可知,费宏没有极力谏诤,故B项曲解原意。
4.(1)骤:突然;举:满,全部;恶:厌恶;示:表现出;裁抑:制裁抑制;大怨:非常怨恨。(2)言:说;诗文小技:省略句,作诗写文章(属于)小才能;劳:烦劳;冯:通“凭”,凭借;宠灵:恩宠光耀;置不省:省略句,置(之)不省,置之不理。
【文言文大意】
费宏,字子充,铅山县人。刚成年,就考中成化二十三年进士第一,授官修撰。弘治年间,擢升为左赞善,在东宫中担任直讲,晋升为左谕德。武宗即位,擢升为太常少卿,正德二年被授予礼部右侍郎,不久转任左侍郎。正德五年晋升为尚书。
正德皇帝沉湎于安逸享乐,早朝、日讲一并废除。费宏请求(皇帝)勤政、务学、纳谏,皇帝批复已知晓。费宏行事慎重,顾全大局,通晓熟知国家旧事,多次劝嘉靖皇帝革除武宗时的弊政。“大礼”之争中,各位大臣与嘉靖帝据理力争,嘉靖帝不能忍受。费宏很能揣摩皇帝心意,只在公疏上署名,不曾另外劝谏,因此皇帝很欣赏他。等到杨廷和等离开内阁,费宏担任内阁首辅。加封少师兼任太子太师、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皇帝)对他信任到了极致。
费宏为人和蔼平易,喜欢荐举后进。他在“大礼”之争中(虽然)不能极力谏诤,但也没有依附权势背离道义。而这时侯席书、张璁、桂萼掌权。席书的弟弟检讨(宫名)席春,原来是从其他部门改用过来的。等到《武宗实录》修成,费宏提议让他来担任佥事,席书因此怨恨费宏。张璁、桂萼从郎署进入翰林,突然官至詹事,满朝大臣都厌恶他们。费宏常常表现出(对他们的)制裁抑制。张璁、桂萼也大为怨恨。嘉靖皇帝曾经驾临平台,特意赐下七言诗一首,命令辑录倡和诗集,署其官衔为“内阁掌参机务辅导首臣”。他受到的尊崇礼遇,在这之前没有人有过。张璁、桂萼更加嫉妒费宏的受宠。桂萼说:“作诗写文章属于小才能,不足以烦劳圣心,并且这种小才能使得费宏得以凭借恩宠光耀,欺凌打压朝廷其他官员。”皇帝置之不理。桂萼于是与张璁在皇帝面前诽谤费宏,说费宏收纳郎中陈九川所盗窃的天方贡玉,接受尚书邓璋的财物,谋划重新起用他,并提到他居住在家乡时发生的事。费宏上书请求退休,(皇帝)不允。
等到张璁官居兵部,费宏想起用新宁伯谭纶掌管奋武营,张璁于是弹劾费宏企图控制府部。不久,又因为费宏的儿子费懋良获罪下交司法官,(二人)攻击费宏更加尽力,又抄录前后弹劾费宏的奏疏上奏皇帝。费宏也接连上疏请求退休。皇帝便下褒美嘉奖的诏书安慰挽留,却始终不因此斥责张璁、桂萼。在这时奸人王邦奇受张璁、桂萼的指使,上书诬告原大学士杨廷和等,并诬告费宏。费宏最终辞职离去。当时是嘉靖六年二月。嘉靖六年十月,张璁凭借着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的身份入职内阁。隔一年,桂萼也进入内阁。
嘉靖十四年,桂萼已经死在前面,张璁也离职了,皇帝开始追念费宏。又派使者到费宏家里起用他仍任原职。从此费宏得到的眷顾待遇更为丰厚。费宏与李时一起被皇帝召见进入无逸殿,(皇帝)和(他们)遍览殿堂,谈笑自然,过了好一会儿才出去。赐给他银质勋章“旧辅元臣”。(皇帝)多次咨询(他),费宏也竭诚回复,无所隐藏。在张璁、桂萼严苛执政之后,改用宽厚平和的执政措施,朝廷官员都仰慕相悦。不久,(费宏)去世,年龄六十八岁。皇帝哀叹悼念,抚恤助丧都增加等级,追赐太子太保称号,谥号文宪。
5.要紧扣文本,依据第三段“其于‘大礼’不能强谏,亦未尝附离”可概括出原因一:费宏没有依附权势而背离道义。依据第三段“璁、萼由郎署入翰林,骤至詹事,举朝恶其人。宏每示裁抑,璁、萼亦大怨”可概括出原因二:常常制裁并抑制张璁、桂萼。依据第三段“命辑倡和诗集,署其衔曰‘内阁掌参机务辅导首臣’。其见尊礼,前此未有也。璁、萼滋害宏宠”可概括出原因三:嫉妒费宏深得皇帝的至高尊崇礼遇。
6.答案:1.B
2.A
3.D
4.(1)(李密)有空闲的时间就学习,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优秀学生子游、子夏。
(2)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人能和孔明水平相当的,因此孔明的言论教诲就要具体琐碎。
5.①谯周的门人把李密比作子游和子夏;②李密曾经多次出使吴国,吴人称赞他;③皇帝多次征召李密做官。
解析:1.“出为温令”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从事”是官职,中间也不能断开,排除C项;“弗之劾也”是宾语前置句,表意完整,其前应断开,排除A项。故选B项。
2.A项,“名”主要用于自称,“字”主要用于他称。
3.D项,“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有误。李密想入朝为官,并希望得到升迁,但因朝廷中无靠山未能如愿,而被调任汉中太守。他心怀不满,作诗发牢骚。
4.第(1)句中的关键词语有“师”“方”;第(2)句中的关键词语有“敌”“碎”。
5.体现李密的才能的事例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表现。谯周的门人对李密的称赞和皇帝多次征召他做官是侧面表现,李密出使吴国,是正面描写。
参考译文:
李密,字令伯,是犍为武阳人(今四川彭山),他的另一个名字叫虔。他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改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感恋双亲,思念至深,以致忧思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因孝顺和恭敬而闻名。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在祖母身边,夜里不脱衣睡觉。为祖母端饭菜、喂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饮食或服用。(李密)有空闲的时间就学习,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优秀学生子游、子夏。他年轻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才辩,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征召他担任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迈,无人奉养,就没有接受任命。于是上奏说:
“我因为命运坎坷,年幼遭遇不幸……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晋武帝读了李密的《陈情表》后,说:“李密这个名士,不是徒有虚名。”于是收回对他的任命。后来祖母刘氏去世,李密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后,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司空张华问李密:“安乐公这人怎么样?”李密说:“可以与齐桓公并列。”司空张华问其中的缘故,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而称霸诸侯,任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与魏国抗衡,任用黄皓却丧了国,由此可知他俩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司空张华接着问:“孔明的教诲为什么那么具体琐碎?”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这些水平高的人)相互之间说话,所以言辞简洁优雅;《大诰》中与普通人说话,适宜琐碎具体。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人能和孔明水平相当的,因此孔明的言论教诲就要具体琐碎。”司空张华认为他说得好。
李密由京官外调做温令,却憎恨一个下属,他曾在写给别人的信中说:“庆父这种人不死,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里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很有才能,常希望能调回京城任职,可是他在朝中没有靠山,于是被调任汉中太守,自认为失去了很重要的机会,心怀怨恨。等到在东堂赐宴饯别时,皇上下诏命令李密赋诗,李密在诗的末章说:“人们也都说过这样的话,有因才会有果。(当官的人)如果没有有权势的朝臣做靠山,不如回家种田。圣明的君主在上,这话怎么能这么说呢?”晋武帝对此很生气,都官从事等(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了李密的官职。后来李密死在家中。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李赐、一个叫李兴。







 


版权属于:怀铁一中  设计维护:怀铁一中信息中心
学校联系电话:0745-2788218
湘ICP备05012886号   湘教QS7-201306-001563

湘公网安备 43120202000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