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师团队 > 语文组 > 教学资源

《登高》教案


时间:2020-11-09    作者:何慧兰    阅读:


                            一腔诗意,悲尽三秋
------杜甫《登高》赏读
                                  怀化市铁路第一中学 何慧兰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杜甫生平及其作品风格;品味鉴赏诗歌语言,领会杜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  挖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反复诵读品味;解析意象,知人论世,感受体悟景中之情,体会中国古典诗歌之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深刻理解杜甫积极入世的精神内涵;学习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
教学方法
反复诵读,挖掘语言内涵;想象还原,再现画面,缘景明情;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以问带学,合作探究。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探讨景与情的关系;了解诗歌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领悟“悲”的内涵,鉴赏诗中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国家之秋的巧妙结合,认识杜甫“沉郁”诗风的形成。
【教课时数】 1课时
【教学设计 中国诗歌有两座不可逾越山峰,一个诗仙李白,一个是诗圣杜甫。老师想问大家,你觉得仙和圣的区别在哪里?(学生各抒己见)
明确:仙是天生天生天养的,所以他飘逸洒脱,而圣人是需要修炼的,所以他品格坚韧;神仙为自己而活,圣人为天下而活。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诗圣杜甫一起去登高望远,去探知诗圣的内心世界。 1、听读,正字音
2、浅味解其意:自由诵读诗歌,吟出情感,译出诗意。
3、深味临其境:全班同学,闭上眼睛,听一位学生诵读情境散文。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这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他开始吟诵: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在你脑海中构画的场景里,有哪些意象,它们有何共同特点?(移情想象:假如你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此时流落夔州,年已55岁,秋日一天你登高望远……)
明确:急风、长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落木、长江、浊酒、高台、老人
     特点:萧瑟悲凉之景
     请同学们身临其境,诵读诗歌。 1、《登高》一诗写尽秋色,却不单只有季节之秋,一颗诗心,三秋图景,请同学们再次诵读诗歌,寻找隐藏在诗意中另外两幅秋景图,并结合诗句进行简单的描绘。
研习:“三秋图”,“秋”不仅是季节,也是心境,不仅是自身遭遇,也是国家前途。
季节之秋——秋风正劲,长天高远,猿猴哀鸣,飞鸟盘旋,天地间阔大苍茫、凄凉清冷的景象,皆传达出秋之凄冷。
生命之秋——落叶是衰老的象征,“萧萧下”隐含着诗人心情的下坠,他感叹自己的生命也到了晚秋,面对滚滚长江,永恒的自然更令人感叹时光飞逝,生命短暂。
国运之秋——战乱虽已平定,盛唐景象不再,国事颓败,触动了诗人忧时伤世之感。
此诗明写季节之秋,其中也渗透着生命之秋与国运之秋,三者交汇浑融,诗意也由此深沉博大。
2、登高而当秋风摇落之时,沙渚清幽之处,故啼猿飞鸟各自有情。落木江波,一望无际,是所见者万里皆秋,而以久客值此,其悲可知。
 杜甫诗中有哪些悲意?请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研讨。
明确:秋日萧瑟之悲;人生迟暮之悲;异乡漂泊之悲;体弱多病之悲;穷困潦倒之悲;孤独寂寞之悲;家国多难之悲;壮志难酬之悲。                           
  1. 宋代评论家罗大经曾在《鹤林玉露》中对《登高》颈联做了相关评论,现将其中一部分留空,请结合我们刚刚分析的情感,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将文段补全。
   杜陵诗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        ;秋,时之惨凄也;作客,          ;           ,久旅也;百年,暮齿也;          ,衰疾也;         ,高迥处也;独登台,          。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千愁万绪集于一端,八重悲意层层叠加,一字一悲,一句三叹,情感更趋沉郁,诗意更见悲慨。
请学生再次诵读诗歌,读出诗歌中的悲意。   阅读下列诗歌,分析概括杜甫之悲的根源。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登岳阳楼》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兵车行》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明确: 诗人的“悲”不仅是悲自然、悲个人,更深层的是悲社会、悲国家,相对于国家的风雨飘摇,诗人自己的生活困顿、年老多病,大自然的秋风萧瑟,只不过是文本的表层罢了。
五、课堂小结
     杜甫将他的诗写在国家的命运中,写在人民的疾苦里,写在中华文明的血液里。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但是我们的诗人杜甫是达也兼济天下,穷也忧思天下,所以人们才称他为诗圣。“圣”是刻在我们中华民族血液里的品格,一代一代人秉承“圣心”,才有了今日之中国。杜甫说: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当今华夏大地河清青海晏,国泰民安,如果老杜还在,我想对他说,这盛世如您所愿。
    让我们带着对杜甫的理解与崇敬,一起诵读这一首《登高》
 六、作业布置
“二度再造”入诗境
“唐诗素描”,以散文化的语言改写诗歌深化想象和移情,创造性地还原诗歌。    
   
 


版权属于:怀铁一中  设计维护:怀铁一中信息中心
学校联系电话:0745-2788218
湘ICP备05012886号   湘教QS7-201306-001563

湘公网安备 43120202000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