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师团队 > 地理组 > 教研活动

崀山丹霞 红层之上的奇观


时间:2021-05-28    作者:彭奕    阅读:


在湘桂交界之处,有一座山名为崀山,据传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山之良者”。“良”在哪里?良在赤壁丹霞。这里的丹霞地貌被我国的丹霞学术创始人陈国达先生誉为“南北双奇花”之一,足可媲美丹霞地貌的命名地——广东韶关仁化县丹霞山。那么,这朵“奇花”究竟美在何处?

等候半个多世纪的相遇

“丹霞”一词本来指的是色彩,像朱砂一样鲜艳、像彩云一样耀眼的色彩。魏文帝曹丕的名句“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写的是邺城曹家园林里的晚霞,他在芙蓉池边欣赏的是天象。明朝河南邓州人李永茂避居现属广东韶关市的仁化县时,发现该地的长老峰等诸山“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与他家乡伏牛山南麓的丹霞山极其相似,因此将仁化的赤壁朱崖也叫“丹霞”,以此纪念自己的故乡。这一次,“丹霞”二字接了地气,从“天貌”落实到了“地貌”。但这仍然是文学意义上的修辞,而不是大地构造的学术词汇。

1928年另一个河南人冯景兰来到了地处粤北的仁化县。作为两广地质调查所的技正(相当于现在的总工程师),他要考察粤汉线广州至韶关段的沿线地质状况。“丹霞”第一次进入了地质学家的视野。冯景兰被仁化广泛分布的厚达300到500米的红色砂砾岩层深深吸引了,他把形成这种地貌的地层叫“丹霞层”。

这一年,另一位在未来将要对丹霞地貌研究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陈国达正在准备考试。1930年陈国达考入了中山大学地质专业,巧合的是,他的毕业论文选题便是冯景兰曾经关注过的广东北部的红色岩层,更巧的是此后他也在冯景兰曾经工作过的两广地质调查所任职。陈国达在长期野外考察的基础上,把视线从广东北部扩大到整个中国东南部红色岩层,1938年写出了丹霞地貌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中国东南部红色岩层之划分》,从此,丹霞地貌逐渐作为地质学家的研究对象,进入了大地构造理论的视野。此时的陈国达还未目睹崀山的壮观丹霞,而这一年,在湖南邵阳市新宁县教书的著名诗人艾青已经将崀山的山水写入了诗歌(崀山位于湖南邵阳市新宁县与广西桂林市资源县交界处,丹霞地貌两县皆有)。他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崀山山水赛桂林”成为了后来推广崀山丹霞的宣传语。

陈国达与崀山的相遇要等到半个多世纪之后。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各地改革开放的热情高涨,地处湘桂交界的崀山人再也坐不住了,他们要把崀山丹霞介绍给外面的世界。1992年3月崀山天然公园成立。这一次,陈国达被邀请来新宁县考察、论证,崀山和陈国达相遇了。这里不为人知的惊世之美让这位丹霞地貌学术创始人诗兴大发,他在《崀山揽胜》中写道:“半生长誉丹霞美,方识崀山比丹霞。胜地有缘何恨晚,并赞南北双奇花。”所谓“南北双奇花”,就是广东仁化的丹霞山和这里的崀山丹霞了。崀山的丹霞地貌,不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秘境,它逐渐向世人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地壳运动、流水、重力和风等力量,合力塑造了崀山丹霞丰富的地貌类型。
湖南丹霞地貌数量较多,共发现120余处。其中按面积划分为“大型”的有两处,崀山丹霞即为其中之一。同时,湖南崀山是“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6处遗产地之一,丹霞地貌类型全、景观丰度高,这里以圆顶密集式丹霞峰丛—峰林地貌为典型特色,兼有规模宏大的线状、拱状、柱状等丹霞地貌(图为示意图)。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一区域由于地壳运动形成了3组主要的垂直节理裂隙,再加上地处亚热带,湿热多雨,流水侵蚀作用强烈,流水沿3组节理垂直下切、向源侵蚀以及侧蚀,加快了岩块的分离崩塌,形成了高大石峰和幽深峡谷,同时再辅以重力作用、风化作用和生物化学作用,共同塑造了这里丰富的丹霞地貌类型。



版权属于:怀铁一中  设计维护:怀铁一中信息中心
学校联系电话:0745-2788218
湘ICP备05012886号   湘教QS7-201306-001563

湘公网安备 43120202000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