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师团队 > 地理组 > 教研活动

沙滩的形成


时间:2020-02-28    作者:    阅读:


2019年11月14-17日,由《中学地理教学参考》编辑部主办的全国地理新教材解读暨海岸地貌生态研学交流会在深圳市龙岗区外国语学校举行。主办方邀请到现行四个版本的普通高中地理新教材主编到会做新教材修订的解读,并安排了一天的深圳海岸地貌生态研学活动。笔者负责策划并带领与会地理同行实地考察一段海岸线,对典型海岸地貌进行现场解读。
鉴于考查活动的时间限制,需在2小时以内以内完成,我们只能选择距离地质博物馆5公里范围内的海岸线作为考察地点,经过反复踩点、比较,最终确定七星湾和吉钓沙之间的大碓山东家湾作为考察点。本来深圳市大鹏半岛有很多优质的地理户外考察资源,比如西冲海滩和西面的崖角,东冲沙滩和海蚀柱、杨梅坑鹿嘴山庄等等,都是非常典型的沙滩和基岩侵蚀海岸地貌组合单元,但是,这些地点不是因为远,就是封闭维修(山竹台风的破坏)而不符合要求,最后确定的大碓山-东家湾单元,路径荒芜,还是旅游部门限制进入的区域,有保安值守,进山人员需要签安全责任书。我们的参会老师们来自全国各地,我最终带领他们走了一段荒芜的小路,看了一段并非最为典型的小小的沙滩,这好像不能代表深圳这个海滨城市最美的一面,心有遗憾。感谢中地参雷主编团队和承办方龙岗区外国语学校刘伟老师的理解和支持,地理同行的理解,大家都开开心心的完成了考查,而且沿途详细询问各种问题,研学的气氛极为浓厚。
大碓山-东家湾海岸线为一个崖角-沙滩组合,是最为基本的弯曲型海岸,代表侵蚀型和堆积型组合单元,即海湾是堆积型的沙滩,外面崖角是侵蚀型的海蚀崖。海蚀崖的成因很简单,地理教材有简明的解释:海浪打击掏挖基岩,崖脚被不断破坏,搬运,掏空,上面的岩体崩塌或者滑落。崖脚持续掏挖,崖坡崩塌滑坠,崖坡后退,形成陡崖。
沙滩的成因,中学教材不讲,但沙滩确是常见的地貌,常常被海滨城市开发为旅游景点,是一种与生活密切接触的地貌形态,有必要了解其成因。

首先我们要了解沙滩的沙子来源于哪里?来源于海里。是波浪将滨海海床上的沙子搬上来的。我们常见到海浪不停地拍打海岸,波浪一个接一个地冲向海滩,这样将沙子冲向岸滩。但是我们同时又看到:冲上岸滩的海水又要回流入海,并将沙滩上的沙子带回水中。那么岸滩上的沙子到底是如何堆积起来的呢?

海浪的携沙运动,因为海浪的作用范围有限,在水下一定深度,存在一个平衡点。在平衡点以上的浅水区域,波浪携沙上行的力量大于回流的携沙作用,造成平衡点以上是沙子的堆积区。平衡点以下,波浪向岸运动作用小于海水向海的搬运所用,于是成为海床的侵蚀区域。见下图3。

在平衡点以上的浅水区,波浪把海床上的泥沙不断卷上沙滩,卷上去,流下来,卷上去,流下来,反复分选,逐渐积累,于是堆积在沙滩上的沙子粒径接近,表现得很均匀。

但是这种海沙的横向运动,不能解释为什么沙子会积聚在海湾里面。
崖角处海浪高,冲击力强,流下来的回流水流速度也很大,所以崖角海岸是以侵蚀为主的,崖角不会积沙。海湾的两侧,海沙会在波浪作用下做纵向运动,也就是沿着岸线向湾里面汇聚,成因见下图5.

在湾里,波浪的入射方向几乎与岸线垂直,海浪携沙运动表现为把沙子推向沙滩。但是在海湾两侧,波浪的入射方向与岸线斜交,波浪携沙以一个锐角冲向岸坡,回流水流不是原路返回,而是流向了靠海湾里面的位置,如此反复冲向岸坡,回流点靠湾里面内侧,于是产生了海沙沿着岸线向海湾里面汇聚的趋势,这就是海沙的纵向运动。因此海湾两侧的海沙有向海湾里汇聚的趋势。

整个海湾海床上的沙子在波浪搬运、分选过程中,进行着向岸的横向运动和顺岸的纵向运移,不断向湾里汇聚,形成沙滩堆积区。
以上解释了海床上的沙子是怎么堆积成沙滩的。但是,这些海床上的沙又来自哪里?请看下图7。

这是一幅花岗岩风化壳图。这条小路是人工开凿,于是风化壳被挖出了一个剖面,我们就是沿着这条小路下到海滩。风化壳厚约3米,剖面下,路的内侧排水沟被冲出深沟。风化壳物质松散,黄色和橙色,内含大量石英晶体和沙子。下雨时,这些风化物被坡面水流冲刷到海里,积累在岸线附近,成为海岸沙滩的物质来源。海浪再将这些沙子中的一部分粒径范围的沙子搬运到了海湾里面,形成了沙滩。也就是说:这些沙滩的沙子来源于附近的坡面侵蚀,通过波浪的搬运、分选,最后堆积在海湾里,形成了沙滩。



版权属于:怀铁一中  设计维护:怀铁一中信息中心
学校联系电话:0745-2788218
湘ICP备05012886号   湘教QS7-201306-001563

湘公网安备 43120202000135号